摘 要: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故意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它是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反语交际与人的心理与认知能力紧密相连。本文旨在研究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与心理感受,以及反语对低年级学生造成的负面效应,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反语 低年级 负面效应
一、问题的缘起
周一午休时间,我走进办公室,正好听到美术老师在发感慨:“哎,一年级的孩子实在是太难教了!”一(1)班的班主任老师笑着说:“是啊,你还真以为他们听得懂你的话?”在大家的疑问声中,美术老师开始竹筒子倒豆:“第三节课我在一(1)班,刚讲完画画的内容,丁丁(本校教师子女)说他不要画,马上有好几个孩子都吵着说不要画了。我说:‘不要画画的到办公室去玩吧!’那几个孩子竟然马上去办公室了!哎,一句反话都听不懂!”班主任笑着补充:“我在办公室看见他们进来,问干嘛,他们说:美术老师说的,不要画画的人来办公室玩……”话音刚落,笑声顿起。
在大笑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年级那几位小家伙对着班主任一本正经地说“不要画画的人来办公室玩……”的样子,心不禁为之一震:那么幼小、那么单纯的孩子,他们能听出“不要画画的到办公室去玩吧”这句话藏在背后的真正涵义吗?教师在这里用这句反语起到了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吗?
二、应对的策略
针对上面问题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开始留意,忽然意识到一个从来没有正视的问题:反语在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1.认识反语,格外用心
(1)什么是反语。《辞海》对反语的解释是:修辞学的词格之一,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包括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话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2)反语的分类。根据表达性质及运用功能,可以把反语分为反语批评和反语表扬两类。在口语交际中,反语批评更为常见。反语批评即反话正说,以肯定的字面意义表达责怪、讽刺等负面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儿童对反语的理解。Ackerman(1982)最早对儿童反语理解进行研究,他发现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存在两个相互分离的阶段:(情境与话语字面意义之间)不一致性探测和(说话者)语用意图推断。5岁儿童基本处于第一个阶段,6岁起逐渐进入第二阶段,但是很容易把反语当作真实陈述、谎言或欺骗。
2.理解引导,倾注爱心。反语有表里两层意思,表面的一层(即口头的意思其实也包括书面的意思)其实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内里的一层(即心里的意思)是说话者的意义。但是一旦进入言语交际,在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就只是说话者意向赋予的意义,即说话者的意义。为此,有人说,反语采用的形式特别,好像好看的瓶子装劣酒、不好看的瓶子装好酒。这里的瓶子,当然是指反映语言本身意义的话语形式,这里的“好”与“劣”,往往是感情色彩的褒与贬。但是不管哪一种反语,听话者都必须知道说话者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否则,听话者按语言本身的意义理解,那就适得其反,成了“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说话者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
爱之深,责之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绝不会亚于家长。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反语,因此,教师在与他们的言语交际中要特别清楚这一点。面对以上问题,当丁丁说“我不想画画”时,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他不想画画的原因,是不喜欢要画的内容,还是忘记带彩色水笔了,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等等。待弄清楚原因之后,再想办法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3.因材施教,宽容耐心。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的色彩是那样丰富,而我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固执地试图把它缩小到12种呢?”用这句话来诠释我们的班级教学实在合适。我们班55个孩子,就是55个鲜活的生命啊,他们有着各自的特色与个性,这是何等的丰富多彩啊?作为教育者,我们怎么能简单地将之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呢?在教师的眼里,应该没有优生、差生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善于定位每个孩子身上的特性,并帮助其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承认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之下,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对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要进行肯定与表扬。教师的每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当一位教师在表扬某位孩子时,其他孩子都会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也会主动与他亲近,并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做得很好;对于孩子犯下的错误,我们要用宽容的心,以和风细雨式的说教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切忌以反语来面对孩子。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师要建立跟孩子的友谊,用我们的力量、思考、明智、信念与情操去鼓舞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预防一切不利的可能,让孩子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用真诚为孩子们保驾护航,让他们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陈 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反语论文; 孩子论文; 反话论文; 意义论文; 教师论文; 办公室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