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域资源整合研究现状与未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资源整合论文,现状论文,领域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领域学者依然对资源整合研究主题保持着较高热情,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企业在创建及成长过程中总是面临“资源约束”问题(Brush等,2001),如何获取关键资源并将其与原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成为新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蔡莉和尹苗苗,2009;Senyard等,2009;Ciabuschi等,2012)。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较多成熟企业开展再创业活动总是面临“冗余资源”问题(王晓文等,2009),如何充分发挥冗余资源的潜在价值决定着“再创业”活动能否成功。由此可见,资源整合无论是在新企业还是在成熟企业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资源整合是深入探索创业活动的核心视角,然而现有研究依然缺乏对资源整合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究。就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对资源整合内涵的理解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尹苗苗和马艳丽,2014),有关资源整合的维度划分及量表开发尚存在分歧(单标安等,2013),哪些因素诱发并促使创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尚未得到系统梳理,揭示资源整合过程的内在机理及其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鉴于上述这些问题,本研究以近15年来国内外创业领域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以期了解资源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明晰创业领域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并根据当前研究主题构建“资源整合影响因素—资源整合过程及方式—资源整合结果变量”研究框架,最后针对此研究框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二、资源整合研究趋势 本部分主要介绍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现状,以期了解资源整合的研究趋势,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引。自2000年以来,创业领域学者开始以资源整合为视角探索创业活动,这一阶段以国外研究成果居多。研究内容聚焦于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论述等问题,例如,国外学者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资源整合过程(Brush等,2001)以及资源整合的最佳时机(Henderson和Leleux,2002;Baker和Nelson,2003)等。也有学者使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资源整合在新企业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Alvarez和Busenitz,2001)以及资源整合如何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Sirmon和Hitt,2003)等问题。还有学者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具体某一种资源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Zahra和Nielsen(2002)研究了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在资源整合中发挥的作用。此阶段国内研究成果较少,少数学者尝试探索资源整合的理论框架(林嵩等,2005)。 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资源整合问题。国外学者对资源整合的研究主题更加聚焦,并且形成了主流学派,他们试图揭示资源整合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Collins和Smith,2006;Worthington Ⅳ,2007;Sirmon等,2008;Sirmon和Hitt,2009;Wiklund和Shepherd,2009)。这一派学者更多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开发资源整合相关量表,收集数据来验证理论框架。此阶段国内学者也对创业领域资源整合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以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团队和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团队为代表的较多学者开始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深入探讨新企业创业问题。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内的研究成果数量已经高于国外。国内研究主题越来越广泛,然而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有待于提高,例如学者们虽然研究了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资源整合过程以及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饶扬德,2006;蔡莉和柳青,2007;王晓文等,2009;柳青和蔡莉,2010),而关键因素如何影响资源整合以及资源整合如何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等内在机理过程仍然缺乏深入探究,尤其缺乏定量化的验证。 从2011年以来,学者们依然对资源整合研究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此阶段国外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发表期刊的质量较高,研究问题也越来越聚焦和深入,例如有学者探究创业企业整合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Sirmon等,2011),并探究资源整合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竞争优势发挥的作用(Sirmon等,2011;Ciabuschi等,2012)。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国内研究成果明显多于国外,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明显提升,例如研究成果开始发表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经济管理》等杂志上。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越来越丰富,例如学者们不仅探究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周丹,2012),而且开始探讨资源拼凑如何在理论上与资源整合遥相呼应并相互补充(秦剑,2012;梁强等,2013;方世建和黄明辉,2013),还深入探究资源整合如何通过产生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内在路径(马鸿佳等,2011;董保宝等,2011),更进一步揭示在不同环境情境下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变化(尹苗苗和马艳丽,2014),尤其是此阶段学者们开始结合我国创业活动实践尝试开发资源整合量表(单标安等,2013)。 三、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 现有研究对资源整合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源整合是对企业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不需要对这些资源拥有所有权,但是可以间接使用(Alvarez和Busenitz,2001;Ciabuschi等,2012)。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源整合是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企业拥有资源所有权,可以直接调配(Brush等,2001;Sirmon等,2007;朱秀梅等,2008;蔡莉和尹苗苗,2009)。第三种观点认为资源整合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同时进行整合(林嵩等,2005;Wiklund和Shepherd,2009;王晓文等,2009;董保宝等,2011)。 第一种观点旨在揭示创业企业如何将其不能直接控制和支配的资源进行整合。此种观点认为创业企业能否从外界获得资源的相关信息至关重要,这为创业企业接触资源的所有者增加了可能性,更为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间接配置提供了决策依据(Alvarez和Busenitz,200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关系对创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尤其重要,依赖网络关系不仅有利于企业与资源所有者保持紧密联系,同时能够增强资源整合的效果(Ciabuschi等,2012)。第二种观点旨在揭示创业企业如何对其拥有所有权的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较多学者借助能力观定义资源整合过程,例如有学者提出资源整合是企业将其内部资源进行配置、组合并加以转化进而产生独特能力的过程(Brush等,2001;Sirmon和Hitt,2003;Sirmon等,2007;朱秀梅等,2008;蔡莉和尹苗苗,2009)。类似地,有学者借助资源基础观认为资源整合是创业者或管理者个人的事情,他们通过对资源进行管理和组合可以取得竞争优势(Sirmon等,2011)。也有学者借助创业行为观定义资源整合是企业将其手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解决新问题并抓住新机会的过程(Baker等,2003)。更有学者从冗余资源视角切入,认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质上是对冗余资源进行再配置以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Adegbesan,2009),然而该过程不仅仅是对废弃的资源或者旧资源按照原始意图进行整合,而是采用创造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全新整合(Senyard等,2009)。第三种观点旨在揭示创业企业如何对企业内、外部资源同时进行整合,例如Wiklund和Shepherd(2009)认为创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实质是将外界资源进行复制并发生产权转让,同时与自身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以产生协同效应,促使企业产生新的举措。也有学者提出了更为综合的视角,认为资源整合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综合集成,促使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已有资源与新资源进行再融合,以形成新的资源体系(饶扬德,2006;董保宝等,2011)。甚至有学者认为资源整合就是把企业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配置、重新组合,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林嵩等,2005)。 鉴于上述观点存在分歧,本研究认为有必要明晰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结合课题组于2014年2月对9家创业企业的访谈情况,我们发现实业界对资源整合的理解更趋于理论界的第三种观点,即创业企业对其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综合调配与通盘配置,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因而,本研究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的定义。 四、资源整合研究主题 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围绕资源整合过程及方式研究、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探究、资源整合的结果研究以及环境情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四大类问题(如图1所示)。 (一)资源整合的过程及方式 1.资源整合过程研究。基于过程视角的学者认为资源整合是创业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有学者认为新企业创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资源整合过程(Alvarez和Busenitz,2001;Ciabuschi等,2012)。大多数学者按照资源整合发生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若干子过程,例如有学者将资源整合过程划分为资源拾取和资源配用两个步骤(Sirmon等,2011;董保宝等,2011;马鸿佳等,2011),其中资源拾取指的是创业企业搜寻和筛选所需资源的过程,而资源配用指的是配置和部署企业资源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资源整合划分为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三个顺序过程(Kraaijenbrink等,2007;蔡莉和柳青,2007)。还有学者将资源整合划分为积聚资源、吸引资源、组合资源、将个人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四个步骤(Brush等,2001;Wiklund和Shepherd,2009)。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1f6b09a2d786aabca7d176d.jpg)
资料来源: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整理。 图1 资源整合研究主题现状 2.资源整合方式研究。有关资源整合方式的研究比较分散,现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学者基于资源寻求(resource seeking)观对资源整合方式进行划分,另一派学者则基于资源拼凑(resource bricolage)观对资源整合方式进行划分。 资源寻求观的学者对资源整合的理解与本文的观点一致,即企业同时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学者们主要对资源整合进行了两维方式划分、三维方式划分和四维方式划分。例如有学者将资源整合方式划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资源整合(Zahra和Nielsen,2002)。也有学者借鉴探索学习与利用学习将资源整合划分为创造性整合资源和利用杠杆整合资源(王晓文等,2009)。较多学者遵循Sirmon等(2007)的研究将资源整合划分为稳定调整、丰富细化和开拓创造三种方式,其中稳定调整指的是创业企业对资源进行微调,维持企业原有能力不变;丰富细化则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整合,以提升企业能力;而开拓创造方式则是以全新的方式或者使用全新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产生新能力。上述三种划分方式得到后续学者的追捧和深入探索(蔡莉和尹苗苗,2009;柳青和蔡莉,2010)。还有学者将资源整合分为技术驱动型、资金驱动型和人力资源驱动型三种资源整合方式(王旭和朱秀梅,2010),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创业企业由已经具备的关键资源驱动其他资源的整合。也有学者按照资源整合的途径将其划分为四种方式,即利用价格机制的资源整合、利用溢出和扩散效应的资源整合、利用竞争合作关系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指导性机制的资源整合(崔启国等,2007)。 基于资源拼凑观的学者认为资源整合是指创业者对其手头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Baker和Nelson,2005),所以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的整合。这一派学者在前期研究中将资源整合划分为并行整合和顺序整合两种方式(Baker和Nelson,2003),其中并行整合意味着企业同时对多个项目的资源进行整合,当其中某个项目面临资源约束难以进行时,便转向有可用资源的项目,等找到新资源或者发现原有资源的新用途时再重启停滞的项目(Baker和Nelson,2005;梁强等,2013);而顺序整合则表明创业企业需要针对某一项目完成资源整合,再开展其他项目的资源整合,并且可以在进行下一项之前储存一些免费的或者低价的资源。后续研究在上述两种方式基础上增加了选择性整合方式(Baker等,2003),选择性整合是指创业者在拼凑资源开发项目或创业机会时会选择性地放弃一些项目,避免因同时兼顾多个项目而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Baker和Nelson,2005)。另外,国内有学者将资源整合划分为“手段导向型”资源整合和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资源整合两种方式(梁强等,2013),其中手段导向型资源整合是指创业者不会向资源约束问题低头,而是想方设法地利用手头资源来实现既定目标;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资源整合是指创业者不拘泥于固定的网络资源,也没有周详的利用网络的计划,而是通过利用现有的政府、商业和个体网络关系来解决资源约束问题。 (二)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 通过整理文献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基于投资视角、知识视角、信息视角和创业者特质视角来尝试探讨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 基于投资视角研究发现,投资时机、投资想法的来源、企业生命周期和契约协议是影响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Henderson和Leleux,2002)。Henderson和Leleux(2002)研究发现,投资的时机往往决定着资源整合的时机,即在企业进行投资时,企业便进行了资源整合;研究还表明,当投资想法来源于业务部门时,企业更容易进行资源整合;另外,企业的生命周期也直接决定了资源整合的时机,例如企业在创建及成长时期更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而在发展的后期更容易对资源进行整合;最后,签订协议和契约的时机也决定着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时机,资源整合往往发生在投资之前正式承诺的时候,以及双方已通过签署协议或频繁互动建立信任的时候。基于知识视角的研究认为网络关系是影响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Tolstoy,2009),其中与顾客建立的网络关系更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得市场信息和知识,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资源整合;类似地,与供应商建立网络关系也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得原材料的相关信息,对要素市场有充分了解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基于信息视角的学者研究发现,集聚外部性、资源获取、信息获取和学习能力均是影响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朱秀梅等,2008)。研究还发现,产业集聚外部性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取关键资源,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整合;而处于产业集群内的创业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资源,进而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因为创业企业在产业集群内更容易获得信息,进而促进其获取相关资源;创业企业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因而学习能力是产业集群内创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基于创业者特质视角的研究认为创业动机是影响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王旭和朱秀梅,2010),其中主动创业动机不仅有利于技术型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整合;而被动创业动机则有利于资金型资源的整合。 (三)资源整合的结果 从现有研究来看,较多学者致力于探究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及竞争优势的内在关系。 1.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现有研究一方面对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对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的间接关系尤其是中介机制进行了探索。就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来看,较多学者认为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Sirmon和Hitt,2003;Collins和Smith,2006)。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可能产生负影响,例如Sirmon和Hitt(2009)研究发现如果创业企业比竞争对手投入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少,则资源整合不利于提升企业绩效。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拼凑式的资源整合也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影响(Senyard等,2009)。而从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的间接关系来看,现有研究引入能力、创新和价值创造等作为中介变量以揭示资源整合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路径。有学者研究发现资源整合产生的直接结果是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林嵩等,2005;董保宝等,2011;马鸿佳等,2011;李非和祝振铎,2014)。也有研究发现资源整合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路径,创业企业正是在资源约束情况下开展创新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Senyard等,2009)。还有研究发现创业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Sirmon和Hitt,2003)。 2.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借鉴了资源基础观和资源管理理论探究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研究认为,只要创业企业掌握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资源,该企业便能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因而有学者借此观点认为创业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构建独特的战略资源平台,可以获得持久竞争优势(Steffens等,2009)。也有学者扩展了对资源基础观的理解,从创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宽度(即企业资源的范围)、深度(企业不同层级的资源)和生命周期(创业企业所处阶段)三个视角来分析创业企业的资源整合如何影响竞争优势(Sirmon等,2011)。基于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认为,资源整合仅是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环节,在进行资源整合之前创业企业还需要识别关键资源、获得这些资源,进而才能整合资源以产生独特能力。有学者遵循此观点探讨了资源整合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研究发现企业对资源进行不同的配置和部署将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创业企业需要首先识别其所获取的关键资源,进而进行合理配置和部署,通过采取合适的方式整合资源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Sirmon等,2008)。 (四)资源整合的情境变量 创业活动不可能发生在真空里,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而较多学者试图探讨外界环境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整合资源。从现有研究来看,较多学者关注了环境特性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果以环境动态性和环境宽松性的高低程度为两个坐标轴将环境情境划分为四种情境,学者们分别尝试探讨了不同组合情境下资源整合发挥的作用。例如Sirmon等在2007年关注了高动态、低宽松环境情境这一象限组合,研究发现此种环境下创业企业应该采取丰富细化型资源整合方式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也可以采用开拓创造型资源整合方式产生独特的新能力,而不应该采用稳定调整型资源整合方式。也有学者关注了高动态、高宽松这一环境情境(WorthingtonⅣ,2007),研究发现当环境动态性高且宽松性高,创业企业迫于高动态环境的压力急于获得资源,而宽松的环境为创业企业获取资源提供了契机,因而在这种环境情境下,创业企业应该采取开拓创造型资源整合方式以便及时抓住机会并实现快速成长,也可以采用丰富细化型资源整合方式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利用以产生新能力,而在此环境下稳定调整型资源整合方式不利于创业企业抓住重点,最终不利于企业发展。还有学者不仅关注了高动态、低宽松环境情境,同时关注了低动态、高宽松环境情境(尹苗苗和马艳丽,2014),研究发现在高动态、低宽松环境情境下,只有开拓创造型资源整合方式对新创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稳定调整型资源整合方式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而在低动态、高宽松环境情境下,开拓创造型资源整合方式和稳定调整型资源整合方式均对新创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 五、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现有研究不足 第一,从研究趋势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创业领域资源整合相关问题依然保持较高的研究热情,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然而发表的期刊级别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现有研究主题仍然比较单一,代表学派也比较单一,其中以Brush、Sirmon、Hitt和Ireland等学者为代表的主流学派热衷于探讨资源整合如何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事实上,新创企业以何种方式或手段整合资源对于其实现创业成功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以Baker和Nelson为主要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资源拼凑”这一概念,为深入探究资源整合方式提供了新视角,然而相关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尤其缺乏定量化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趋势来看,研究方法越来越广泛,然而这些方法对于探究资源整合的深入问题(如资源整合内在发生过程及资源整合方式选择决策等)仍然存在局限。 第二,现有研究对资源整合本身的研究仍然缺乏。首先,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就导致资源整合相关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对于揭示资源整合如何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存在分歧,更导致学者们对资源整合的维度划分及量表开发方面存在争议。另外,从资源整合过程的研究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按照资源整合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划分子过程,然而这种线性的划分方式过于理想化。事实上,资源整合发生的实际过程更为复杂,一旦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便产生了能力,通常此种能力可以推进企业的发展,更会促进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该过程是能力与资源互相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尚未得到揭示。还有一种情况表现为资源整合的内在过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这些资源无论是受外力驱使(如创业者人为干预)还是受内力驱动(如每种资源携带的信息影响他们之间互相吸引、组合)均处于不确定状态,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资源整合的内在过程,尤其是创业者如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在机理过程尚未得到揭示。从资源整合方式研究来看,基于资源寻求观的研究对资源整合方式的划分视角比较分散,划分依据主要由研究问题决定,缺乏连贯性和相关性。这就导致相关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对不同方式资源整合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拼凑观来探究资源整合方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多以质性研究为主,缺乏相关量表及定量化的实证检验。 第三,现有研究对资源整合的前置变量尤其是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当前学者均是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并根据具体研究问题提炼影响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缺乏系统的关联性,它们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另一方面这些影响因素的提出主要集中在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事实上,创业者个体对于资源的调配及重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挖掘被低估资源的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基于创业者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尚未涉及,未来应该构建多层次有机的影响因素体系。现有研究探讨了这些关键因素对资源整合时机选择以及是否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影响,然而上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资源整合的内在路径及机制探究仍然不足。更重要的是,上述这些因素仅是对资源整合产生及发生过程具有影响,而有关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资源整合方式的选择尚未得到揭示。另外,目前学者们多是探讨单一因素对资源整合的影响,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资源整合尚未得到检验。 第四,对资源整合的结果探索仍然不足。现有研究仅关注了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忽略了资源整合产生的其他结果。首先,大多数研究认为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少数学者发现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具有消极影响,然而相关研究并不深入,尤其缺乏深入探究何种资源整合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影响,更缺乏探究何种情境下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影响。其次,尽管有学者引入能力、创新和价值创造等中介变量试图揭示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内在影响路径,然而仅从上述中介变量入手尚不足以完全揭示二者的影响机制,资源整合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影响企业绩效。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学者们多是对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的直接关系进行了探讨,而资源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影响过程探究仍然缺乏。虽然有学者试图探讨资源整合的范围和程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然而有关不同资源整合方式对竞争优势影响的比较研究仍然缺乏。现有研究多是从静态视角探讨了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基于过程视角对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仍然不足。 第五,对资源整合的情境化研究仍然不足。当前学者们对资源整合的情境变量研究比较集中,较多学者从环境特性入手探讨不同环境组合对资源整合发挥作用的影响。尽管该研究主题得到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现有研究忽略了低动态、低宽松环境情境下的相关研究,未来值得深入探讨。其次,尽管国内外学者较多关注了高动态、低宽松环境情境,然而研究结论却不一致,后续研究应该对产生不一致结论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再次,现有研究多是关注了环境的动态性和宽松性等特征,而忽略了环境的其他特征如复杂性等,未来需要拓展研究。最后,现有研究仅从宏观环境情境入手探讨情境变量对资源整合的影响,而忽略了产业层面的情境变量。 (二)未来研究展望 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研究构建了未来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并对资源整合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一,未来学者需要从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继续拓展资源整合相关研究主题。首先,以往较多研究借鉴国外学者的观点探讨资源整合如何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而揭示中国情境下资源整合的独特性研究仍然较少(尹苗苗和马艳丽,2014)。已有研究发现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企业借助“资源拼凑”更容易取得成功(李非和祝振铎,2014),然而有关资源拼凑的相关研究才刚开始,尚未形成主流学派。未来学者尤其需要借助我国创业活动实践继续探讨资源拼凑的内涵,辨析资源拼凑与资源整合之间的关系,对资源拼凑的具体划分方式展开探讨,开发资源拼凑量表。其次,未来研究需要揭示一些内在机理性问题和“暗箱”过程,如揭示关键因素对资源整合的内在影响机制、探讨资源整合发生的“暗箱”过程、研究资源整合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需要借助实验研究、模拟仿真研究和纵向跟踪研究等方法,因而未来还需要拓展资源整合研究方法体系。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26f7d71bbd4113c63a3ef0f.jpg)
注:实线及正体字表示已经进行的研究;虚线及斜体字表示未来开展的研究。 图2 资源整合未来研究框架 第二,未来应该继续深化对资源整合内在过程以及资源整合方式的探究。首先,未来研究应该结合我国创业活动实践明晰中国情境下资源整合的概念内涵,开发资源整合量表,拓展资源整合的定量化研究。其次,未来应该深入揭示资源整合发生的内在过程(蔡莉和尹苗苗,2009),尝试揭示能力与资源互相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并借助组织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究资源之间如何相互吸引与结合,尤其需要揭示创业者如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业者通过何种机制(社会网络、创业学习、资源管理等)来整合资源也需要深入研究。最后,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整合方式的相关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寻求资源整合方式的划分依据,更需要结合我国创业活动实践对资源整合方式进行划分,同时需要明晰每一种资源整合方式的内涵,更需要对不同方式的资源整合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未来需要系统研究关键因素对资源整合的内在影响,并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如图2所示)。未来尤其需要从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企业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影响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从个体层面来看,创业者本人对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新创企业在开始创建的时候往往由创业者个人决策(陈建安等,2014),因而创业者特质、领导风格、创业的动机、投资决策等均对资源整合方式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而创业者的个人关系也决定着企业获得关键资源的可能性,因而对资源整合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从创业团队层面来看,组建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石磊,2008),因而创业团队内部是否和谐、是否存在异质性及冲突性以及团队断层等问题直接影响创业团队的战略决策,进而影响资源整合方式的选择和资源整合的效果。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的初始资源及其网络关系直接决定着创业企业资源基础平台的构建,进而影响资源整合的效果。而企业的组织结构、治理机制、企业文化及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则影响创业企业选择何种方式开展资源整合。上述这些问题急需未来学者开展深入探讨,以丰富资源管理理论。 第四,未来需要拓展资源整合的结果研究。首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资源整合在何种情况下对企业绩效产生消极影响,以及何种资源整合方式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其次,未来研究需要拓展更为广泛的结果变量,资源整合并非仅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更会对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成长等结果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未来需要揭示资源整合与上述结果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再次,未来需要引入合适的中介变量揭示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及竞争优势等结果变量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资源整合之后产生能力(单标安等,2013),而创业能力是维持创业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原动力(尹苗苗和蔡莉,2012),因而未来应该引入创业能力作为中介变量以打开资源整合发挥作用的“暗箱”机制。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深入探究资源整合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资源整合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过程。最后,未来研究还需要采用动态视角探究资源整合发挥作用的效果,尤其需要借助生命周期理论和案例跟踪研究等手段来实现资源整合的动态研究。 第五,未来需要深入探究资源整合的情境变量相关研究。首先,未来研究需要拓展情境变量的范围,不仅需要对环境特性展开深入研究,更需关注中国情境下独特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资源整合的影响,未来研究还应该从产业层面探究情境变量对资源整合的影响。其次,未来研究不仅需要将情境变量作为研究背景,更需要对情境变量发挥的作用展开具体研究,这需要探讨情境变量在影响因素与资源整合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情境变量在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期深入揭示情境变量对资源整合的具体影响。
标签:创业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创业资源论文; 企业资源整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