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性应重视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性论文,实效性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0)08-0053-04
党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政党的转型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同时,党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又受制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因素。因此,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看成是涉及党建诸多环节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这里,有三个问题特别需要予以重视。
一、党性教育要正视党内存在的各种利益倾向问题
按照传统的党建理论,党性是由一整套政治逻辑所规定,即党是由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组织;党员是由阶级的和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他们是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具有特殊的品格,站得高,看得远,不具有自身私利,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具有天然的先进性和自觉性。正是基于这种先进性、代表性和自觉性,共产党人的党性内在地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没有除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这种理想化、抽象化的党性要求却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党内出现越来越多的利益倾向存在矛盾。
事实上,作为社会人、经济人,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是有自己的利益的,这种利益既有可能是制度和政策规定的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也有可能是违反党纪国法、以权谋私攫取的各种非法利益。就前者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对个人利益的合法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后者而言,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分化的影响,以及思想认识的局限,党的领导干部有可能以“经济人”的心态将“私利”压倒“公益”,从而造成对人民利益的侵害。比如,在渐进式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主政国企改革,与不法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又比如,伴随房价的一路飙升,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仅与房地产商相互勾结利用,而且热衷于以权谋房,违反规定多占住房,或者违规占地、建造“官员别墅”,或者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住房,或者以劣换优、以借为名长期占用住房,甚至直接收受住房。再比如,近年来一些县委书记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党管干部”变成了自己特权利益和私利,大卖“乌纱帽”敛财。这些事实说明,党员领导干部与其他人一样也有欲望和缺陷,有些落马官员就直言不讳地说,“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①。对此种心态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紧的是,我们要正视并承认,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是有可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变成自己的特权利益和私利,并想方设法地维护和扩大这种利益。
但是,按照传统的党建理论逻辑,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理所当然地具有政治上的先进性,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这一应然的理论前提下,我们对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和人性弱点认识不足,党内也没有关于党员个人利益的明确规定。这样,在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个人利益意识已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却一味否定,力图在“好人”假定的前提下进行党性教育,就必然带有理想化色彩,不仅警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而且造成党性教育主观定位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巨大落差,以至于说一套做一套,使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信仰缺失。所以,党性教育不能囿于理想化的道德期待,而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党内存在的各种利益倾向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党员领导干部认清公职上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并把握其本质,着力解决党性教育存在的空洞、抽象和笼统问题,解决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党性教育的信服度和认同感问题。
二、党性教育急需补充新的“营养”
在对党的领导干部实施党性教育计划的时候,一个始终回避不了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党的领导干部究竟缺乏什么“营养”,又需要补充什么“营养”?而只有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干部的“营养”状况,才能使党性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努力,党的领导干部队伍的学历水准和知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日益明显的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面对方兴未艾的公民参与,面对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我们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还缺乏一些比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更为重要的东西,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缺乏现代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不可否认,党的领导干部是主导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往往缺乏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缺乏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敬畏。近年来,因维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与此不无关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雷人官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是折射出了一种畸形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以2009年部分“雷人官腔”为例:(1)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曾担任某省政协主席的正部级官员在回答对官员申报财产看法的提问时,竟反问记者: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结果不仅被评为“2009年最牛反问”,还引来网民以“晒晒你的财产情况,让我们带领公仆们走向现代社会”为主题的“晒金行动”。②(2)2009年6月17日,有媒体就一块经济适用房土地被开发商建起了12幢联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一事采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竟遭逯军质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结果也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副局长”。③(3)2009年7月14日下午,湖南省衡山县店门镇周建国镇长不顾村民的正当诉求,带领镇干部、镇派出所、镇武装部干部和4台挖掘机,在一句“我们只讲党性不讲人性,拆”的大声命令下,将50多户村民的住宅强行推倒,致使村民们不得不冒着高温露宿在没有任何遮挡的田野成了“灾民”。对此,一位副镇长得意地说:“谁能斗赢共产党!”此事一经披露,愤怒的网民称之为“最毒的官员语录”、“史上最牛镇长放毒言”。④(4)2009年11月5日下午,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下二道河子村66岁的王秀珍到镇政府央求解决拆迁补偿问题,承德市牛圈子沟镇党委书记史国忠竟以“要开会没时间、不熟悉情况”为由,让王秀珍“别找我”、“要去就去跳五楼”。⑤(5)2009年岁末,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政府不仅搞“拆迁株连”,而且有关领导在回答质疑时,竟声称“政府做的事就是合理合法”,“妨碍拆迁工程,让你蹲监狱”。⑥ 这些“雷人官腔”的奔涌而出,远不是一个“口误”、“失言”那么简单,它勾勒出的是一个个漠视法治和公民权利、对民怨无动于衷的衙差形象,暴露出的是某些党员领导干部内心深处那道与普通民众遥遥相对的巨大鸿沟,显示的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与主权在民理念格格不入的畸形权力观。这样的“雷官”能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吗?
虽然爆出“雷人官腔”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最终受到了处理,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接受过党性教育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不会不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党性的极重要的方面,但为什么还会有为数不少的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的利益与公众利益截然对立起来呢?能否简单地认为是他们党性不强的表现呢?恐怕不能。一位多次接受委托或经法院指定,为落网高官担当辩护人的律师就曾写道:以我对辩护过的官员犯罪案件的印象,我们好多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党性”远高于“法律意识”。⑦“党性高于法律意识”说明什么?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性教育虽然不遗余力地宣扬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但由于忽视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正义等现代社会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忽视公权保护私权等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的人格存在传统与现代失衡的现象。这样教育出来的党员领导干部难以形成现代政治人格,也难以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因此,要型塑党员领导干部新的观念和人格,就需要在党性教育中引入更多体现现代社会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内容和案例,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从权威人格向现代政治人格转型,并推动整个执政党的转型。
三、党性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相统一
社会环境往往会决定党员领导干部对党性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而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党性实践直接、具体、集中的体现。现实政党运作的一整套制度、成文或不成文的工作程序、法内或法外的办事规则,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大课堂”,在这样的一个“大课堂”里,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作风,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技巧,学会了应对上级和管理管辖对象的方式和能力等。这种“制度培训”的作用,应该比任何课堂培训更能起到实效。因此,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营造一个适当的党性教育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确立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风向标。用人导向不正确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缺失的重要原因,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规范的干部选任制度能够使符合党性规范的行为得到肯定,使违反党性规范的行为受到惩罚,付出代价。目前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的重才轻德现象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使得党性、道德、人品被“边缘化”,这不仅不能发挥用人导向和干部选任应有的正面作用,反而会鼓励不讲党性原则和不道德行为的存在和蔓延,一些人正是在这样的选官规则下,“学会”了如何适应这样的规则,“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能够被提升的机会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所以,要发挥用人导向对党的领导干部党性风向标的作用,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从而既纠正用人上的腐败或不正之风,形成干部对人民负责的制度环境,又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在公正合理的干部选任制度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准。
其次,要以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来保证党性原则的贯彻落实。由于将GDP当做政绩主要指标的体制性障碍的存在,党员领导干部升迁奖罚被绑在了一系列与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的战车上,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民众福利、侵犯民众权利,这是近年来官民矛盾日益突出、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急剧增加的重要诱因。因此,要在执政实践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就必须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200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就改变了“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不再只看经济建设成果、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要看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同时扩大了考核中的民主,加大了“民意”的分量。“考”官新机制的启动,不仅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缓解社会冲突和官民矛盾,而且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党性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将执政实践与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党性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最后,要以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来制约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失范。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缺失的又一制度原因,权力的扩张性、支配性,使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极易蜕变为党性失范。长期以来,虽然通过党内监督机制的建设,“内部人”监督机制得到不断完善,但“内部人”监督的效果和力度十分有限,还必须引入民众和社会的监督。所幸,随着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特别是网络舆论和网络评论的兴起,那些曾经可以肆无忌惮公然而行的“雷官”们,在网民雪亮眼睛的逼视之下,以最快的速度曝光,并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民意的棒喝和党组织的处理。网络技术手段的更新,不仅为更多元的权利话语、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民主的参与方式创造了条件,而且促使传统媒体介入网络舆论并深入采访和评论,从而提升了其可信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和对民众诉求的反映,经互联网的放大,又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这样,新老媒体相互借力、相得益彰,既可以克服“内部人”监督难、软、弱、远的缺陷,使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实践行为被置于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之下,也可以使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为在不断“纠错”中得以持续提升。
由此看来,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仅需要对党性教育体系本身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研究党建理论、党性教育的理念及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更需要相关制度建设的配套推进。
注释:
① 李龙:《惊闻“做干部就是为了钱”》,《广州日报》,2009年7月11日。
② 周明杰:《为什么查帐的是我而不是你》,《北京晚报》,2009年3月25日。
③ 杨育才:《网友将其封为“史上最牛副局长”》,《新闻晨报》,2009年6月19日。
④ 《史上最牛镇长放“毒”言“我们只讲党性不讲人性,拆”》,人民网,http://chinapic.people.com.cn/frame.php?frameeon=yes&referer=http%3A//chinapic.people.com.cn/viewthread.php%3Ftid%3D87300。
⑤ 孙瑞灼:《“要去就去跳五楼”堪称最牛官腔》,《新京报》,2009年12月5日。
⑥ 《亲属不拆迁干部遭株连》,《新京报》,2010年1月1日。
⑦ 曾文原:《贪官为何对法律如此无知》,《思想工作论坛》,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