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 研究PICC治疗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于我省儿童医院治疗低出生体重儿10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PICC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数据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发生静脉炎1例、穿刺出血及血肿块1例,总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静脉炎6例、置管感染4例、穿刺出血及血肿块3例、导管堵塞1例,总发生率为14(34.06);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两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低出生体重儿给予PICC静脉营养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保证其营养充足,从而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导管插入手术
婴儿体重不足2500g的称为低出生体重儿。因母亲可能在备孕不当,造成胎儿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的营养不足[1]。因此,这类新生儿皮下脂肪较少,热量滞留差,呼吸代谢功能比较弱,极易感染。低出生体重儿器官功能差,肠营养耐受性差,从胃肠道途径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因此不宜立即给予常规喂养。新生儿生长代谢消耗能量较高,故为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给予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而言,长期静脉通路进行静脉营养的供给方式至关重要[2]。目前常用的静脉营养途径主要有脐静脉置管、外周留置针以及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中PICC可减少穿刺次数,并可输入较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即对PI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于我省儿童医院治疗低出生体重儿10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0例,男性24,女性26;出生时孕周期24周~36周,平均(30.6±2.3)周;出生时间0.4~10.5h,平均(5.1±1.2)h;出生体质量899~1397g,平均(1220.96±53.7)g。研究组男性32,女性18;出生时孕周期26周~37周,平均(31.6±3.3)周;出生时间0.6~11.9h,平均(6.0±2.1)h;出生体质量900~1401g,平均(1231.96±56.8)g。
所有患儿都经儿童医院副主任向家长告知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家长同意并书写意愿书。本次研究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被排除在外。两组的年龄和妊娠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研究组采用PICC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①患儿放置于保温床,取仰卧位。②选择合适的静脉,通常选择较明显的静脉,然后做记号。③上肢向外展开90°,对静脉穿刺点进行测量,首先沿静脉向右侧胸锁关节,其次再沿着胸骨右边缘垂下第2、3肋骨间隙进行测量并确定置管所需长度。④给予导管常规消毒,修剪导管长度,使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肝素帽。⑤暴露靶血管,进行铺巾,使其暴露穿刺点并对其再次消毒。⑥穿刺完毕后,将针芯拔出并送入导管鞘内。助手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导管的鞘入静脉。⑦穿刺点按压止血,使用无菌胶布固定圆盘,透明敷料粘贴,封管。⑧记录穿刺日期、置入长度、外露长度、穿刺者、穿刺静脉等信息。
1.2.2
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行营养支持治疗方法:①具体操作按常规进行,定期维护。②在静脉输液时,患儿穿刺部位发生红肿、疼痛属于正常现象。③输液完毕,穿刺部位不可用力过猛,不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回血,从而导致第二天的输液不便。
1.3 观察
观察两组留置时间和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
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
2结果
2.1 两组治疗过程比较
研究组留置时间为(17.5±2.9)d,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1%(48/50);而对照组留置时间为(5.7±2.87)d;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9%(40/50)。试验组留置时间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并发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未发现置管感染及导管堵塞等现象;两组总并发率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临床对于较小孕周以及较低体重儿的治疗成活率逐渐升高。但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而言,其消化系统功能未发育完善,消化道进食难以耐受,因此需要给予静脉营养。单独的外周静脉营养受限于血管和输液器材,患儿难以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
PICC是临床常用的置管技术,可通过中心静脉留置管输入胃肠外营养液、刺激性药物以及其他治疗药物。由于PICC导管材料较软,管内形成的机体刺激较低,因此可在体内留置较长时间,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3]。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其管壁较厚,血液循环量较大,营养物质或药物可在进入后迅速稀释,从而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4]。低出生体重儿在使用外周静脉进行治疗时,由于其外周小静脉发育尚不完全,治疗期间易出现液体外渗[5]。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IC C置管的患儿其留置时间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优于常规外周静脉置管患儿,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静脉营养是保证低出生体重儿获得充足营养供应的有效方式,PICC静脉营养方式在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并发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临床效果满意。但PIC C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如穿刺静脉的选择、导管末端的定位等;并且还需要在日常护理中需加强观察、规范冲管、封管等操作,从而避免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6]。此外,应保证患儿生活环境的质量,有必要的减少声音、阳光对其造成的刺激,可每日进行温水浴,从而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燕霞,萧晓红,廖金花. Pl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3):1806-1808.
[2]张云兰,王慧敏,张莉莉,等.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2011,09(4):653-653.
[3]于新颖,孙梅莹,李欣. 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2017,17(2):52-54.
[4]李芳,危娜,傅彩红,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综合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6):376-377.
[5]顾瓅,吴红荷,史厚霞,等. 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0,24(8):729-730.
[6]倪梅,潘彩琴,洪丽,等. 3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外周置入PICC护理体会[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7):1004-1005.
论文作者:姚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体重论文; 营养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儿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