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技术,将框架技术与剪力墙技术的优势进行有机融合,对建筑梁以及柱进行稳定连接,以便工程的结构能具有更强的承重能力,同时为建筑工程日后的施工操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建筑的柱和梁进行合理搭配,可以使建筑框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同时还可以将整个建筑工程的荷载力进行有效提高,这样在对外力导致的结构变形情况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便可更高效地进行。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虽然建筑施工阶段框架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框架施工中仍旧存在相应不足,这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对缺陷进行弥补,促使工程质量不断提升。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特点分析
(1)于变形特征而言,在框架结构侧向变形曲线水平承载的影响之下,以剪切型特点为核心,剪力墙结构在此方面的体现方式以弯曲型为主。(2)鉴于二者在受力性能上有着较大差别,所以框架结构结合了两大构造的优势,能提高建筑物构造的受力状况的合理性,控制好变形状况,从而确保建筑结构更加安全。(3)在此种结构中抗震性能的展现,其核心建筑结构仍然把框架结构当做基础,所以兼顾了使用空间大、框架结构设置便捷、灵活等优点,水平荷载由剪力墙负责承担,纵向荷载仍然由框架负责承担,两个力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使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4)就刚度而言,框架结构现已变成建筑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热点,由于其易受不良因素干扰,因此,设计剪力墙抗震等级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若最小刚度值是框架基底弯矩,且达到总弯矩的四分之五,便能实现减震、抗震的效果。受力特点主要体现为在遭受各种压力下的框架结构,其和地面保持垂直的悬臂梁会发生变形,进而引发弯剪型曲线形变问题。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2.1框架梁柱施工技术
梁柱施工在框架结构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就需要在工程项目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箍筋的绑扎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明确绑扎流程及要点的基础上,应用与之契合的工艺进行规范施工,有序推进各个工程项目,促使关联工种之前相互配合,达成较高的默契度,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对框架结构中的各个节点进行精准把控,根据定位绘制施工操作样本,而后以样本为主导对模板进行加工,为框架结构施工能效的进一步强化夯实基础,促使土建工程质量与预期目标高度相符。需要注意的是,箍筋绑扎施工不能操之过急,应当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分段进行操作,尤其是结构梁的下部位置,更应当在模板安装结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柱混凝土,通过后期养护确保其达到可拆模时间后,进行拆模及柱底模安装,对其进行扎实捆绑,而后将箍筋与完成捆绑的钢筋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虽然对技术操作的要求较高,但是施工现场管理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不断提高框架梁柱施工,才能为土建工程安全性及稳定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2.2框架模板施工技术
2.2.1剪力墙模板施工
地下室外墙厚度有350mm和400mm两种规格,内部的人防墙厚有200mm、250mm、300mm、350mm、400mm、450mm六种规格,下面以400mm墙厚为例进行搭设。钢筋混凝土墙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木模板,竖向主龙骨采用50mm×100mm木枋,间距300mm,横向主龙骨采用A48×3.0双钢管,间距500mm,最下一道双钢管距结构面150mm;A16止水螺栓横向间距为600mm,竖向间距为500mm。剪力墙侧面加2~3道斜撑,用扣件固定支撑于梁板满堂架上;外墙外侧用钢管加U型顶托支撑于基坑支护面上,钢管间距1000mm×1000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梁模板安装施工
梁均作为高大模板进行支撑体系搭设,且模板搭设方案需要经过专家论证方可施行。梁截面尺寸较多,下面以550mm×750mm普通模板支撑体系为例。梁底、侧模采用18mm厚胶合木模板,保证梁底次龙骨可以利用50mm×100mm的木枋,主龙骨则可以选择100mm×100mm的木枋。通过这样的木枋设置,以保证整个梁模板的稳定性。梁底次龙骨采用50mm×100mm的木枋,间距≤275mm,主龙骨采用100mm×100mm木枋,间距1.0m;梁侧次龙骨采用50mm×100mm的木枋,间距450mm;主龙骨采用A48×3.0的双钢管,间距350mm。梁底采用U型顶托支撑承重,剪刀撑依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JGJ162—2008规定进行布设,支模时按规范要求起拱1‰~3‰(当梁跨度超过6m时,按设计要求预起拱1/500)。
2.3框架混凝土施工
(1)要对混凝土施工温度做出综合性的考虑,不管是水热化亦或是外部温度因素,都为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另外,也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生成裂缝。针对以上问题,在施工建设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温度带来的负面影响。(2)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支设的情况与加固的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并开展施工工序技术交底工作,以确保模板接缝的严密性。要事先预留施工缝位置,并且全面清理柱底部与梁底部杂物。如果是大筏形基础,且中间存在后浇带,那么其中模板则要选择使用薄型钢板网进行支设。而且在完成浇筑以后无需拆除。针对楼板和梁后浇带,需要强化钢筋绑扎的力度,保证绑扎位置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框架结构施工建设质量满足标准要求。(3)要想有效地规避缺水问题所诱发的其他问题,就必须要积极开展模板表面的洒水工作,以确保其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与此同时,也必须要保证混凝土浇筑顺序的合理性。若结构层较高,应当以柱子浇筑优先,随后是梁与板的浇筑。若结构层不高,则要选用一次浇筑成型方式,顺序同上。特别是在施工建设阶段,对柱浇筑混凝土时,要在其底部铺设厚度为50mm且强度等级相同的砂浆,并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以免混凝土泵管始终停留于相同位置下料而影响密实性。(4)对于混凝土原材料而言,施工作业人员要积极开展调控工作,以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且能够均匀搅拌,可以在诸多气候条件下,科学合理地控制并配合水量与砂石。这样一来,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作用,以免发生诸多质量问题而对施工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在二次振捣方面,应在完成浇捣以后的2h之内,在此振捣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表面,且要求振动棒的插入深度控制于30~50cm范围内,有效振出梁板钢筋水分,增强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和利用,是提高施工效率的关键所在。相关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技术手段。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确保各项施工项目顺利完成,从而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孔帅.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居舍,2019(02):77.
[2]邓跃跃.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173.
[3]刘世星.某框架结构梁构件裂缝原因及处理措施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4):28-29.
[4]黄应.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施工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J].住宅与房地产,2017(33):162.
[5]黄智君.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施工问题及现场管理分析[J].江西建材,2017(22):92+97.
论文作者:刘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框架结构论文; 混凝土论文; 模板论文; 间距论文; 龙骨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