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领导人论艰苦奋斗与中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三代论文,中国论文,领导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261.3
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期追求和奋斗过程中,党的三代领导人还一致认识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必不可少。虽然,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方针、措施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三代领导人的共同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三代领导人关于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既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前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一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三代领导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奋斗的目标。早在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经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为我国人民明确确立“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与此同时,三代领导人也一再告诫全国人民,中国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于这一点,三代领导人阐述的主要观点有:
1、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我们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中步入社会主义的,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二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耕地、水源、矿藏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因此,要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399~400)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中国这种实际出发,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也正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从这一认识出发,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57)“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 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57)“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0:260)借口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而对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固然不对,但看不到中国这些基本国情而盲目乐观或急于求成也是危险的。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2、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也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决定
在原来经济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进行艰苦的探索过程,其中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我们就面临着被孤立、封锁、制裁的国际环境;就是在今天,我们也还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以及敌视社会主义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压力。我们自己,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1958年“大跃进”、60年代初经济困难、十年浩劫等挫折,走了一些弯路。因此实践证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或现代化能在一个早上建起来的思想都是行不通的。对此,三代领导人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估计,从而一再强调告诫全党,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早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认为: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39)60年代初期,他又进一步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注: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827。)刘少奇同志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们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时,也指出:“应该估计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斗争。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央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几十年,达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注: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66)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邓小平更经常提醒人们:“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60)1997年初,面临世纪之交,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江泽民同志还是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 05 16。)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必须继续坚持艰苦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总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要不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呢?对此,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1989年6 月,邓小平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06)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报告中也一再告诫和教育全党:“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要深入持久地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什么还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呢?从党的领导人的许多论述和著作中,我们至少可有以下的认识。其一是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国家还不发达,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遇到了新问题,新困难,直至现在,全国还有58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200万城镇职工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国大概有几百万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下岗待业人员增多。面对这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其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人们常说,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假如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那天,我们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各种腐朽现象会盛行一时,从而使我们已有的成果付之东流。因此邓小平指出:“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90。)总之,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传统,这样才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为最高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
为了实现我们空前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三代领导人不仅深入阐述了坚持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还把艰苦奋斗的思想具体化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方针、措施和要求,明确了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艰苦奋斗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埋头苦干,不畏艰难,艰苦创业
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首先表现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自强不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正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难的拼命精神,我们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绝不比搞革命轻松,因此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三代领导人的认识是完全相通的,他们多次强调指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就是要坚持自力更生,“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建设我们的国家。毛泽东还指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420。)。 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也谈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有许多困难,“什么是我们克服困难的道路呢?从最根本的方面说来,这就是要依靠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1982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主要是靠自力更生,“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 :406)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种新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江泽民首先就概括为: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他认为:“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人民群众一块艰苦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 05 16。)
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反对辅张浪费,增加效益
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中,总是把勤劳与节俭联系在一起的。勤劳就能不断地创造积累财富,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崇尚节俭,就意味着对艰辛劳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造。党的三代领导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再强调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对这一方针的正确贯彻实施,提出许多有益的思想。
首先,强调要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就要反对铺张浪费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249。)“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400。) 刘少奇同志也说过:“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注: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227。)“我们的事业还在开始, 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注: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7。)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一段时期里,在党内和社会上也日益蔓延滋长着浪费之风。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60。)“任何浪费都是犯罪。”(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61。) 江泽民同志在近段的一次重要讲话中也谈到:“‘厉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是在败国败家。”(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 05 16。)这就告诉我们,奢侈浪费,会腐蚀人们思想,瓦解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所以要坚决反对并加以整治,否则就会亡党败国,贻误现代化建设的千秋大业。
其次,提出必须建立经济核算制,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重要地位。为了贯彻执行增产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多次谈到:要“利用经济法则搞经济核算”(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361。),“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 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藉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68。)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反对铺张浪费,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不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不合质量要求的废品,降低各种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60~261。)
再次,要求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的领导人历来认为: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并不是安贫乐道,搞穷过渡,而是为了减少消耗,增加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艰苦创业,勤俭建国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12。) 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57~258。) 江泽民同志也多次谈到:“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 05 16。)
3、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全党、全民的教育,使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形成风气
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首先,反复强调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抑制铺张浪费,反对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在“三反”运动中,亲自审批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贪污案件的处理意见。周恩来同志更是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堪称艰苦创业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反对特殊化,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60。)江泽民同志针对现实生活中,种种触目惊心的挥霍浪费和腐败现象,强烈呼吁:“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伟大的创业,必须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 05 16。)他还指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只要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下定决心,以身作则,坚持数年,我看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作风,就一定能够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广西日报,19970516。)
其次,强调重视加强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毛泽东同志多次告诉我们:“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385~386。)针对一段时期里社会上滋生的“以奢为荣,以俭为耻”的观念和出现的“能赚会花”、“超前消费”、“金钱第一”等不良风气,邓小平同志沉痛地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90。)总之,只有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灌输到全体人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使之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从胜利走向胜利。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江泽民论文; 毛泽东论文; 创业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