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本土安全,加速战略调整——2002年美国对外政策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本土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美国以确保本土安全为中心,加速战略调整。其主要特点是,以核优势为后盾,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逐一根除对美构成“威胁”的“隐患”,以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全球秩序。为此,它把当前的战略重点由全球范围的反恐转向重点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
一、制定攻防兼备、先发制人的战略
“9·11”事件后,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战略进行了两次明显的调整。冷战结束,美国失去主要战略对手后,仍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模式,不重视乃至忽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9·11”事件或许使美国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现实威胁究竟来自何方,亟待加强的战略防御的薄弱环节到底是什么。美对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战略进行了明显的调整:把集中全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全方位加强本土防卫作为“国家战略核心”。
随着阿富汗战事的告一段落,美国再次进行战略调整。首先,调整国家核战略。其标志是美国国防部于2002年1月8日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报告提出新威慑战略,即从旧的三位一体战略转向攻防兼备、能力全面的“新三位一体”战略。据分析,该报告显示出美国实现核武器的实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意图;首次界定了使用核武器的条件,即针对能够阻止美国非核武器打击的目标,报复敌方动用核武器、生化武器对美国发起的攻击,应对敌方或恐怖组织利用无法以常规武器加以抵御的新型武器对美国发动突然袭击;第一次列出有可能需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其中既包括有核武器的国家,也包括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报告被媒体曝光后,尽管美国政要表白这仅是概念性计划和战略声明,并不是付诸实施的计划,但仍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的震惊和忧虑,就连美国的盟国也担心会由此引发新一轮的核竞赛,增加核战争的危险性。其次,调整应对危机的机制。4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将组建北方司令部,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成立的第一个全面负责本土防卫的司令部,此前美军的九大司令部的建制都是针对外部的。此后,布什总统提议成立“国土安全部”,以全面加强防卫,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7月,他向国会提交《国土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把国土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之中。
再次,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6月,布什在一次讲演中首次明确强调美国的安全战略将转向“预防性干预”,“能随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所谓“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就是对国际恐怖组织、窝藏恐怖分子或支持恐怖活动的国家,以及拥有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敌对国家”、“无赖”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先发制人”战略是美国加强本土防卫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铲除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隐患。但国际恐怖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仅靠美国单边军事打击恐怕难以解决。至于单凭美国提出的理由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无疑违反了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也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点面结合,重点打“伊”倒“萨”
为了确保本土安全,美国采取了攻防兼备、先发制人、点面结合、重点打击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美国除了继续在阿富汗等“面”上开展反恐斗争,现已把打击的重点转向伊拉克。早在1月31日,布什再次向伊拉克等“罪恶轴心”国家发出警告。随后出兵伊拉克的舆论造势和军事部署就迅速升级。美国为出兵伊拉克找了三条理由:伊拉克与
恐怖组织有联系、支持恐怖活动;研制大规模杀伤武器;存在一个反美、独裁的萨达姆政权。这些理由显然都站不住脚。其真实原因有三。其一,战略需要。如果说出兵阿富汗仅仅是美国对恐怖袭击本能的、直接的、战术层面的反应,其主要目的还是反恐,那么打击伊拉克则是“理性”的、经过周密策划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已远远超出反恐的范围。长期以来,美国的根本国际战略就是谋取世界霸权。冷战结束后,力图构建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并把对其战略构成直接或潜在挑战的大国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9·11”事件后,美国意识到当前的现实威胁并不是这些大国,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催生、迅速蔓延的国际恐怖主义,以及与此有关的“无赖国家”,特别是其中掌握或可能掌握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国家。在美国看来,伊拉克虽未直接发动恐怖袭击,但仍是它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只有逐一铲除伊拉克这样的“无赖国家”,确保本土绝对安全,它才能放心大胆地图谋世界霸权。
其二,利益驱动。有人说美国打击伊拉克是为了石油。有人不赞成这一说法,认为美国石油供应正在实现多元化,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已大大减少。但不能忽视的是,伊拉克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而欧洲、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新型工业国家和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还是相当大的。俄罗斯在伊拉克又有巨大经济利益。因此,对美国而言,控制了伊拉克就控制了重要石油战略中心,从而达到一箭三雕之目的:掌握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石油供应的命脉;牵制中国和俄罗斯;增加与沙特等产油国讨价还价、按照美国意图稳定油价的筹码。
其三,政治考虑。伊拉克是公开同美国叫板的少数国家之一,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中颇有影响,萨达姆甚至被视为反美英雄。因此,打“伊”倒“萨”,是遏制、打击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中日益增强的仇美、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的必然之举。同时,改变“无赖国家”政治体制,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也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此外,美国经济不景气,布什要赢得中期选举并竞选连任,也需要在海外有所“建树”。
三、努力缓和大国关系,继续推进联盟政策
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认为有必要缓和同各大国、重要国际力量包括联合国的关系。阿富汗战争也证明,组建广泛的联盟对美国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一考虑,美国首先注意改善中美关系。一年之中,中美两国首脑实现三次会见,就一系列重要国际问题和发展中美关系问题达成共识。事实上,由于来自美国官方的挑衅少了一些,一年来中美关系总体发展平稳,不仅经济贸易往来呈上升趋势,而且军事交流得以恢复,由于美国承认“东突”为恐怖组织,两国在国际反恐中的合作可望进一步加强。
其次,加强美俄关系。5月,布什访俄,双方签署《美俄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等重要协议,强调彼此视为敌人或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两国是伙伴和朋友,将建立新型战略关系,为推动世界的稳定、安全、经济一体化及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解决地区冲突而加强合作。这标志着美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三,借助联合国为其出兵伊拉克寻找合法借口。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美国在出兵伊拉克的问题上可谓空前孤立。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一片反对声,中俄希望政治解决,避免战争,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只有英国等少数国家明确表示支持,多数态度消极,德法则坚决反对。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武器核查解决伊拉克问题。美国起初不以为然,但后来还是不得不与联合国合作,向安理会提出自己的决议草案。在草案遭到一些安理会成员国特别是法俄的反对后,它一方面声称即使没有联合国授权也要单独出兵,另一方面却加紧同各国磋商,并作出一定让步以换取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它的修正草案。这说明它既要谋取世界霸权以及美国治下的国际安全和全球秩序,也需要尽量避免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