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一流商学院如何应对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学院论文,如何应对论文,国际一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午夜从梦中醒来,问自己:‘我现在在哪座城市?’”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Richard Schmalensee 以这样一个小故事开始了他在上海外滩三号“ThreeTalk”的演讲。他演讲的背景正是那本非常著名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而他要探讨的话题则是商学院应当如何应对这个“正在变得扁平的世界”。
在Richard Schmalensee 看来,这个“正在变得扁平的世界”是一幅这样的景象:这些跨国公司在单一的全球化环境下互相打交道,全球各地的高管坐同样的飞机出差,待在同样的
酒店,用同样的软件工作,和相同的律师事务所打交道,用同一种商务交流语言———英语,而只有当他们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时,他们才会发现全球各地的生活的差异性都是各不相同的,各地文化差异同样显著。为这些跨国公司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商学院应该如何顺应这种潮流呢?Richard Schmalensee 认为,除了教会这些MBA 一些全球范围内商业通用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之外,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让他们适合于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工作,能够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游刃有余,适应这个扁平的世界。他说:“我们不仅要培养现在的跨国公司所要求的人才,更要培养未来的跨国公司所要求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ichard Schmalensee 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构成多元化。他说:“我们是美国第一个招收全球学生的学院,我们招生人员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一般来说我们的MBA 课堂里有来自60个国家的学生,大约三分之一不是美国的常住居民。我们在课堂上开展60国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强迫教员和学员注意到全球化的现象,让学生们在多国团队中相互学习。”
事实证明了斯隆管理学院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的远见。早在十年之前,斯隆管理学院便来到中国和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办学MBA,几年后又将这种合作模式扩展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和云南大学。斯隆管理学院为这四所大学培养师资,然后通过这些受过培训的教员将斯隆管理学院的课程移植到中国来。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50名中国教员在斯隆管理学院接受教学培训。
但斯隆管理学院并没有在海外设立分校区的计划,也没有和中国商学院联合颁发文凭的计划。“我们不喜欢跨国并购的方法,不喜欢建立海外分校的做法,也不喜欢‘飞行教员’的计划。”Richard Schmalensee 说,“作为一种国际化合作的方案,斯隆管理学院在全球各地选择一些商学院建立联盟,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来更好地了解全球经济,并为这些合作者提供服务。”
“世界一流的商学院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师资,而地区一流的商学院能够吸引本地一流的学生和师资。”Richard Schmalensee 认为,随着世界的“扁平化”,学生和师资的流动性要比以前更大,所有的商学院都要面对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世界一流商学院和地区一流商学院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我们希望有一天,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能成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者。”
7月10日,在外滩三号的“ThreeTalk”演讲之前,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院长Richard Schmalensee 教授、高级副院长Alan White 教授一起,联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中国商学院的国际化合作始于十年前,其标志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MBA。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很多中国商学院想发展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的商学院。您觉得要实现这一点,它们还需要做出什么改进?
Richard Schmalensee :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合作策略主要是为一些大学培训师资,这样这些大学的老师就可以给他们的学生开设与我们一样的课程,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和云南大学都是如此。我认为我们之间合作的下一步应该是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企业真正想雇用的是那些能够负责和解决问题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会计算的人。在商学院中发展这样的技巧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记忆来学习,而应该促使他们参与进来,一起交流辩论,他们需要团队合作,发展各种技巧,这些都是中国商学院应该要改进的地方。
Alan White :中国的商学院要想成为一流的国际化的商学院还必须注意几点。首先是中国商学院的教师通常教学任务很重,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进行研究,以及和公司合作来了解商业的真实情景,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通过教学教给学生实际的东西。其次是教学风格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学术型的,而商学院的教育则需要注重与商界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一流的商学院应该传授实际的商务语言,并不断改进商务练习,这意味着你必须进行研究。如果商学院的老师只是上课的话,那么他们只能教授一些过时的商业知识,这也是中国商学院需要改进的地方。
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世界是扁平的”。请问在一个变得扁平的世界里,中国商学院能够获得一种什么样的机会,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
Richard Schmalensee :简单来说,如果这个世界开始变得扁平,那么世界各地就应该享有共同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就像是你出去旅行时住的宾馆,上海的威斯汀酒店和芝加哥的威斯汀酒店是相似的,但一旦你离开了宾馆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再是扁平的了。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化的因素、当地环境的因素都会对商业人士在全球各地的活动产生作用。同时掌握全球化和本地化的技巧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商学院而言,世界是扁平的就意味着不存在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更多的机会。我想在这种变化趋势中,中国的商学院最应该做的就是对外开放,了解在全球其他地方商业是如何进行的,并且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推动商业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和合作中的中国商学院已经在做的。我们还需要加强研究,更多地参与到商界中去,我们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记者:现在一些美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商学院开始合作开设MBA 和EMBA 课程,这些课程颁发的是美国商学院的文凭,有的商学院还在中国设立了分校区,请问斯隆管理学院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呢?
Richard Schmalensee :我们没有颁发此类文凭的计划。我们的策略是和中国的大学展开师资方面的合作,帮助他们成长,分享我们的承诺和良好的服务。我们认为真正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我们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特点,并能通过合作强化这种特点。我们在坎布里奇的校区规模相对较小,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发展我们的海外分校,这种方式也不能加强我们在坎布里奇的力量,我们更倾向于现在这种合作形式。
Alan White :我们并不打算在中国建立斯隆管理学院的分校区。我们想要启用本土人才,因为他们更了解当地的环境,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源在中国开展教学。同时,我们也想要通过这些本土人才了解中国,也许有一天,他们可以向那些在上海、北京或广州工作的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商业。
记者:您说过,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们也可以通过与中国高校的合作获得一种全球化视野。能不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全球化眼光是如何获得的?这对于斯隆管理学院有什么好处?
Richard Schmalensee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0名中国学者来斯隆管理学院交流学习,他们在坎布里奇至少待了5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教授以东道主的身份与这些学者一起共事,一起授课。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形势以及发生的变化,我们甚至会请他们传授一些有关中国的知识。我们也有一些教授在中国和合作院校一起开展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就与我们的一个教员一起合作研究厦门居民,并且合作建立了一个研究院,这在麻省以前是没有过的,我想将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研究方面的合作。每年我们都会送一部分学生过来进行短期的学生交换,并且我们计划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学生交换,我相信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记者:除了中国的四所高校之外,斯隆管理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教育方面的合作,例如在印度、墨西哥和葡萄牙等国家。请问你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们是否计划建立一个全球教育合作网络的平台,来促进发展中国家商学院之间的相互学习?
Richard Schmalensee :全球经济已经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和全球各地的大学机构合作有助于MIT 更好地了解全球经济,同时也有助于使MIT的师资具有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因为他们有一部分时间将要在全球旅行中度过,这也是提升MIT全球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教员和那些访问斯隆管理学院的国际学者一起相处,他们和我们相互学习,他们之间也互相学习,我们喜欢这种模式,并且希望它能富有成效。
我们在中国、韩国、墨西哥都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能够在印度也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我们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感兴趣的是,在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访问、共同研究的同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们能够自发地参与到那样的教育中去,与我们的同伴一起合作,在中国以及其他地区开展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我们全体都将朝
着这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