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对孩子心理有恶劣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恶劣论文,低龄论文,孩子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阿姆斯北大学校长、心理学专家黄天中博士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低龄化留学的危害。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五个时期,其中14岁以前是成长期,这一阶段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主要依赖于父母给予的照顾;15~24岁是人生的探索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信心、目标的不确定,处于经常地摇摆之中,常常感到十分困惑,这就需要提供一种安全感,一种持续性、发展性的爱。低龄留学使孩子过早地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到了外国后,当冲动、好奇、热闹的心情归于平静,就只有一个人孤独面对陌生的世界,留学签证一般只有3年的期限,那3年后呢?如果没有取得美国的绿卡,那就是非法身份了,这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出国留学前最好是在国内念完大学或专科,这时,人的心理已基本成熟,更能从深度、广度上去理解、体察社会。
复旦大学的苏长和博士说:中国留学生的心态很微妙,在海外外国人把他看作是中国人,在国内大家又把他看作“喝过洋墨水”的人,他们有时会迷失自我定位。在留学生的头脑中,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价值观不时发生碰撞。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对于留学生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而小留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控制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低龄留学不应提倡。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袁辛老师则认为,一个低龄的孩子,对母语文化的了解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积淀,小时候没有体验,容易导致母语文化的缺失。到国外学几年再回来,两种文化都半生不熟也不见得是好事。
深圳教育学院附中校长徐灵说,他们学校每学期都会有10多个学生不参加高考便出国留学。很多孩子打小就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依赖性较强,自我控制力较差,出国独自生活,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而变坏。
山东外贸工艺公司海外发展部经理马风强认为,东西方教育体制差别很大,价值观、世界观均不同。在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特别是高考之前,学生很少同社会接触,自立能力差。在国外的环境下,如果老师不管,家长不能陪读,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就是未知数。即使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能陪读,也只能在校外陪伴,在校内发生的事情父母很难帮助孩子处理。因此,低龄留学不应提倡。
陈文声摘自《中国大学生》
标签: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