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及其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的内涵既保证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全民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决定持续发展所能达到的实现程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在学生成长学习阶段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便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自身活动中,力争寻求一种使经济发展、社会进行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最佳配置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无论这些受教育者是未来的决策者,还是一般公民,这种教育都是必须的,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途径。面向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涵应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加强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现行中学地理课本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写的。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做为地理教学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发展战略,对全球环境的介绍、了解乃至质疑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愈来愈多的科学家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然支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而协调好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关系,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为此,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历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类活动的深重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有利的或现在有利的,有的则是破坏性的。如近年来全球水灾频发,现代科学证明,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由于人们过多地抽取地下水,使地面下沉;过多地砍树拔草,填湖造田,使雨水无处藏蓄;过多地燃烧煤炭,使大气中CO[,2]猛增,造成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海水更易蒸发,雪山更易融化。如此下来,雨水多,湖泊少,地面低,水灾就不可避免了。在教学中,介绍人类活动对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大有好处。
加强国情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未来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发展背景各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自然各自不同。
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资源、能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面对这种国情,我国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必然。我国处在经济发展阶段,当代人类面临的某些尖锐矛盾在我国都有体现,首要的问题,是宠大的人口数字。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人口膨胀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口增加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增加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使人口素质下降,给社会安定造成威胁。再者,人口膨胀造成资源短缺,人口素质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生态环境正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严酷的现实,促使我们冷静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以及,“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教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样,对我国今后发展的模式——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了。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
“三观”指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上面提到的国情教育、环境教育是培养“三观”意识的前提条件。现在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文化知识、自身修养、道德水准大都是在中学阶段逐渐形成并加以完善的。此时,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的建立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进行。因为,他们能够在未来各项活动中,保持较高的素质,自觉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环境获取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能够用自身的活动来维护环境和保护资源,以利于子孙万代永续使用。
总之,可持续发展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无疑要以它作为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中学地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这种责任感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达到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