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人物论文,形象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小说写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史册上的记载是其人的历史形象,小说所描绘的是其人的文学形象。如何处理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将死的史料变为活生生的人,这是每一个历史小说作者动笔之初便面临着的第一个大问题。
我以为,扎实刻苦地研究史料,把握住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基本历史形象,是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所在。虽然对“历史小说”的定义有着多种多样的不同说法,但比较多的人还是认为,历史小说在大的方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即书中的主要人物的经历、重大事件的梗概应该与历史相吻合。这样就要求作家必须对自己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有认真的研究,应该充分利用可以见到的史料,在总体上把握住其人的历史形象。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一生经历十分复杂,又对当时及后世也有较大影响的大人物,作家更要“吃透”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人物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考查。如此,则要求作家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学养和较为卓越的历史识见。所以,一个历史小说的作家,应该是对自己笔下的历史有着较深研究功夫的学者。
常常能见到一些人,几乎没有一点历史准备,便动手写历史小说、历史剧本,写的甚至还是重大历史题材。他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子气,就可以藐视这种基本功的训练。这种人所写出的作品,理所当然地除开一点小趣味小技巧外,是不可能给读者以凝重的历史感、浓郁的历史氛围、深邃的历史智慧的,其笔下的文学形象也必然站不起来。
其次,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与之心灵相通,是历史小说中文学形象塑造的成功关键。史册上所记载的,往往是历史人物的事功业绩,或是成功后的辉煌,或是失败后的凄凉。对于其他方面,如婚姻家庭、性格爱好、情趣习惯,以及为事业所付出的隐于“辉煌”或“凄凉”后面的心血苦乐、奋斗搏击等等,往往是传统史册所不屑于记录的。其实,这些恰恰是历史人物或成或败的要害之处,是他的精神和魂魄之所在。
一个历史小说作家,必须要有深入笔底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功夫,与之心灵相通,他所写出的人物才能形神兼备、生动鲜活。这种功夫的培养,既需要作家广泛大量地搜求涉猎当时及后世的各种言私文书、野史轶闻、笔记杂录、谱牒碑序,又需要作家对笔底人物之为人作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揣摸体味。
比如曾国藩这个人,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三十七岁官居侍郎衔内阁学士,曾任过五个部的侍郎,后又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直至封侯拜相,成为汉大臣的首领,最后寿终正寝,可谓生荣死哀,辉煌夺目。但通过多年来对大批常人不易见到的第一手材料的分析揣摸后,我发现,此人辉煌的表象所包裹的却是一颗充满了忧郁和怯懦的心灵。为什么越是声誉隆盛,他越是忧郁?为什么越是战功显赫,他越是怯懦?写出这中间复杂微妙的内在关联,以及导致这种极大反差的社会原故、个人因素,那么也就写活了曾国藩这个特殊的历史人物。
第三,衡情推理,弥补史料之不足,可使艺术真实超越信史。我曾经跟从事历史研究的朋友们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从史实出发,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流传下来的史料与丰富多采的历史本身相较,实在是一毛与九牛之比。因此,不妨在严肃认真的研究基础上,作一些衡情推理的考求,或许能够弥补史料之不足。这个观点,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接受,也可不接受,但对于一个历史小说的创作者而言,我觉得是可以而且应该采纳的。通过衡情推理的功夫,可以创造出一个有着艺术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来,它甚至可以超越历史的真实。而这,正是作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我在写作《旷代逸才》时,曾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915年时的袁世凯身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他手里握有强大的北洋军队,刚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又通过了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可提名候选人的总统选举法。这个总统选举法,既保证了袁世凯终身总统的位置,又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利。他实际上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皇帝了。为什么袁世凯还要复辟帝制呢?难道说,“皇帝”的称号比起“总统”的称号来,就真的有这样大的魅力,以至于使得他情愿去背弃自己昭于世界的诺言,冒天下之大不韪吗?关于这个疑问,现存的史册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综合分析许多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衡情推理,我认为在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逆流中,真正的主角不是袁世凯本人,而是其长子袁克定。这个怀着宰割中国的野心而又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袁大公子,正是需要把共和制复辟为君主制,把“总统”退回到“皇帝”,才可以由太子进而登其称帝。否则,按共和制的宪法,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里都没有根基、派系的袁大公子,将永远不可能被推举到至尊的地位上。所以他要竭力怂恿、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法,千方百计地要他的父亲做皇帝,有着极重私心,又习惯于旧秩序的袁世凯自然乐意接受各方拥戴。这样,便造成了历史上的洪宪帝制怪胎。
我的这种思索,也不能拿确凿的史料予以证实,只能算是一个推测。我自认为这个推测是可以成立的。我按自己的想法去描述那段历史,去塑造袁氏父子的文学形象。当然,其文学形象是否塑造得成功,那就只能由读者们去评判了。
标签:文学论文; 历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袁世凯论文; 文化论文; 作家论文; 历史小说论文; 北洋军阀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