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_陈珂珂

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_陈珂珂

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教育界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我国部分医学类院校及研究机构已开始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程的改革,但大多课程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与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飞速发展的知识更新不相符,尤其是针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相对较为前沿的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创新思维形成。

关键词:创新思维;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应用

1医学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

1.1根据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讲授,构建思维导图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先锋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几乎渗透到医学、药学、临床等所有领域。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在专修人卫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的,这为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改革与使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其计划课时较少,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教学,很难完成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因此,结合教学大纲,将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整合起来,可分为五大专题进行讲授:专题一为组学与医学,专题二为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专题三为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专题四为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专题五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同时,教师还可以构建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并在适当专题设置实践课。另外,在专题五中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如: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昆明医科大学教授、奥科天然抗癌药物发明人贺小琼应邀作了题为“化学致癌与癌症防治药物研发”的学术报告。

1.2基于网络资源与QQ群的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阶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基因组学如DNA的复制、RNA转录、病毒的逆转录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是学生认为比较难理解的部分。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精品课程、微课及其他资料等,按教学时间的安排,分段上传至上课班级的QQ群里。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完成学习探究过程。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人一个学习小组,针对QQ群里发布的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围绕问题的知识学习和解读用课件PPT或者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后期课堂中与各小组间及教师进行探讨。

1.3翻转课堂中的专题讨论阶段,鼓励师生激辩与思想碰撞

基于课前自学,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定位为答疑解惑者,在讲解部分课程章节内容梳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提高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场所、消化理论知识的场所。首先,针对每个专题的特色,教师适当在网络平台中设置论题,组织学习小组依次进行讲解或者解答。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该小组的讲解进行讨论。整个过程主讲教师应全面调控课堂,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和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对自学阶段学生掌握得不够好或理解错误的内容进行及时纠正与讲解。最后,由主讲教师做好专题内容的系统总结,以期达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如专题五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主讲教师可以设置两大论题: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概率及遗传机制和如何诊断、防治遗传病。教师可以充分考虑男性在染色体遗传病尤其是性染色体遗传病(如Y)发病概率较高和女性以后担当的社会角色母亲的特点,分男生组(性染色体遗传病)与女生组(遗传病的诊断、防治与遗传咨询)。除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外,也引导其认识到理论知识在社会角色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明确专业课程的特点,以科研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精准医疗如基因治疗与肿瘤发病机理等的研究,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基因诊断与治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等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应重点给学生介绍癌基因活化的机制,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的基本过程,如治疗性基因的选择、基因载体的选择、靶细胞的选择、基因转移、外源基因表达的筛检、治疗性基因修饰细胞回输体内等,并针对专题及讨论的内容拓展相关参考文献,鼓励学生上网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其中,阅读的参考文献均可由主讲教师提供,每专题后2~3篇,要求尽量选取Nature、Science、Cell、Lancet等著名期刊。教师还应该在QQ群或教师个人在线答疑平台上接受学生提问与交流,以期拓宽学生的思维,体现基于知识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基于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

1.5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进行科研项目与临床实践引导下的本科创新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早期接触临床”的目的,教师可以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从临床收集样本,先通过教师对分子生物学的实践操作,如设置“PCR技术及其产物电泳分析”,完成临床样本的检验,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来完成临床样本的检验结果。然后结合病历讨论,进一步巩固相应教学专题的掌握(专题二医学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这不仅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衔接,而且引导了本科生进行创新型科研项目的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操作。

2教改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2.1问卷调查

基于问卷网,采用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对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践应用的教学效果评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生选择继续采用专题式教学;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课程中能够相互探讨知识,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查阅文献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制作课件展示新理论的能力等;81.5%的学生认为上完本门课程,对该学科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其中的18.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提高。

2.3课程考核

医学分子生物学设定的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三个部分,比例分别占15%、20%、65%。结果显示:(1)平时成绩。经过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加强,并开始关注最新科研进展,如对CRISPR-CAS9的深入了解,作业及课程论文质量有所提高。(2)实验考核成绩。学生尝试自主参与实验设计,并针对专题设置的实验流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同时综合评定其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以及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考试成绩。除客观题外,根据课程设计的专题内容,提出主观题,检验学生能否融会贯通知识,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运用,进而提升其科研思维能力。考试结果显示,经过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45.6%以上的学生成绩为优良,不及格率为0%;与以往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学生平均成绩也明显得到提高。

结论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创新思维为导向进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践教学,其教改结果显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有助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科研为导向”模式的实施,进而助力本科生知识的构建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对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庆均,张丹.以创新思维导向构建中医院校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网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9):6-8.

[2]吴庆运.改革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2017(19):4+13+3.

本篇文章基金来源:长沙医学院18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82号

论文作者:陈珂珂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创新思维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_陈珂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