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对策--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社会化的思考与建议_政治论文

新形势新对策--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社会化的思考与建议_政治论文

新情况新对策——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社会化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群众论文,情况论文,建议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然而自我党执政以来,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的独立性社会活动很少,经常在社会宣传、服务、劳动等社会活动场所出现的是共青团、少先队、工会、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党组织本身应具备的某些群众工作职能在退化,行政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工作关系的单向化。一讲到做群众工作,往往容易与推行党的方针、政策联系起来。党与群众的关系在群众工作中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党组织同样负有的服务于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义务则强调不够。党在群众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失去了平衡。

其二,工作主体的首长化。尽管群众工作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中,主角则更多的是处在领导岗位而且是相当一级领导岗位上的少数干部。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是领导,强调转变作风,着力宣传的还是领导。受此影响,为人民服务对大多数普通党员来说成了常讲却又缺少具体内容和要求的口号。

其三,工作形式的简单化。本来丰富、生动的群众工作被“提炼”成了纯口头的教育,不是开大会作报告,便是坐下来组织群众讨论学习,即便有一些谈心、慰问之类的具体工作,也只是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并无系统地组织。

其四,工作管理的指令化。由于长期党政合一,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对行政组织依赖很大,不仅工作的运作基本上靠一级对一级的指令性安排,基层缺乏应有的活力,而且工作的范围也囿于行政单位里,即使有一些义务劳动之类的组织活动,也演变成了企业追求目标实现的行为,是企业行为的一种异化,失去了为群众服务的直接意义。

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行政化,不仅不利于密切党群关系,而且对党的自身建设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实践的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消极效果。

1、淡化了党在群众心目中应有的社会形象。首先,我党成为执政党后,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好了,党的宗旨与国家行政目标达到了高度一致,但是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常常“溶解”在无数的政务行为中,群众对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的感知往往是间接、抽象的。因此,以为党通过政府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全部,显然是不对的。其次,党的政治主张不通过直接的社会活动与群众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群众对党的工作的了解,形成了党务工作透明度与党组织层次间的反差,这样又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党的工作呢?再次,党的群众工作局限在行政时空里开展,党员的身份更多的是被行政身份所“替代”,群众难以在直观上把党员的作用与其政治身份联系起来,从而削弱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本应有的感召力。

2、影响了对党的工作全面、准确的评价。第一,党的基层群众工作在思想灌输上的“强化”和在为民办实事上的“弱化”,容易让群众对党的群众工作产生某种错觉。第二,由于行政管理的严密性所造成的时空阻隔和岗位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党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发挥余地不仅受到一定局限,而且还影响了群众对党员群体作用的认识。第三,“首长化”倾向的出现,导致群众在对党的总体状况作评价时,过多地受职级高低的误导,把注意力过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得出以偏盖全的结论。目前一部分群众对党风状况的估价与现实存在的差距,就证明了上述的分析。

3、弱化了对党员的教育功能。理由之一,党的群众工作囿于单位内部,容易导致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内在联系的切断,客观上减少了党员在实践中接受群众观念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不利于党内良好学风的确立。理由之二,党的群众工作不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减少了检验党内思想教育效果的场所,也不利于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导致党员对责任感的淡忘。理由之三,党员不以自己的政治身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仅仅停留在党内活动的有限空间,无形中缩小了与群众的接触面,不利于培养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更为明显。理由之四,党组织不通过具体的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活动,与群众保持实在而又经常的联系,妨碍了与群众在更深层次上的情感沟通和思想共鸣。

要解决当前党的基层群众工作行政化的倾向,必须回答和解决这样一个长期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重视、解决的问题,即作为执政党,是否还有必要以独立的组织名义,象其它社会组织一样,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成为群众性社会工作的主角。换句话说,就是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社会化应建立在什么样的认识基础上。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一、正确认识执政党的双重属性。执政党的政治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其掌握了政权,可以凭籍国家机器,按正常的法律程序行使自己的主张,实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的目的。另一方面,执政党作为一个政党仍然是各种政治力量中的一分子,其原有的带有共性的政党属性,并不因为其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必然还要象任何政党一样,行使作为一个政党所应具备的社会义务,反映出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来,此其一。执政党利用国家宣传媒介自然也可达到宣传、组织群众的目的,但这并不能简单地代替党组织自身的社会宣传活动,一个政党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宣传,其内容、形式都应有所不同。所以,已经成为执政党的政党,用何种身份开展群众工作,对工作的成效至关重要,此其二。当然,从我国的情况看,执政党还可以通过其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工、青、妇),对群众做宣传、教育、说服、动员工作。但这并不能完全替代党组织自己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个执政党,不仅在社会性群众工作中负有领导、协调职能,而且相对其它政治力量而言,还应具有直接参与、示范的职能。因此,我认为,执政党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力量,直接到民众中开展各种工作,仍是应有的题中之义,丝毫不存在降低党的地位的问题。

二、对党的活动领域应有新的认识。首先,要正确理解党的活动的严肃性。党的政治主张是党的纲领和组织性质的具体体现,自然有其严肃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党为实现自己主张所开展的活动都是纯政治意义上的活动。党的政治主张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源,又以社会活动为对象,只有党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开展各种有效的工作,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政治主张。其次,要正确理解党的活动的务实性。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素质大相径庭,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大量的具体问题。如果我们只会空讲道理,而不去认认真真地为群众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又怎么能证明我们的主张是切实有效的,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前进呢?

三、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整体效应应给予高度重视。首先,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内的严格管理和效益追求机制,不可能无限制地为党的活动提供无偿的时空条件,党组织在8小时内的组织能力受到影响,工作的重心须外移,以求在更大的时空里获得新的组合,否则势必影响党组织原有的凝聚力。其次,随着生产分工的日趋细密,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功能相应加强,个体的作用已十分有限。靠个别党员的苦干已很难再产生过去那样的影响,而且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样做不仅不需要,也不可能。再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际间交往的增加,各种社会矛盾的构成是综合性的,各种思想不仅传播快,而且影响力大。只靠个别党员和单位,或者个别领导的“以身作则”,很难奏效。只有依靠全党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有利的社会氛围和合力。因此,党的基层群众工作不应再是自发的、单一的,而应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形成一般远大的社会引力。

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社会化,从操作的意义上讲,主要应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运行机制上的独立性。党以自己的组织名义开展、参与社会活动,与行政组织及手段相应分离。党的群众工作不再单纯地搞一般号召,而是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独立的工作体系。其具体表现在:1、各级党组织将群众工作单独立项,作为党的常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日程。党组织要及时提出群众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订相应的群众工作策略及措施。同时要建立群众工作的规范和制度。总之,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施实体化。2、在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上突出群众工作的特色。党组织要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分析有关群众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党组织应加强对与群众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政策的执行监督,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上述工作可归现有党的机构开展,也可成立群众工作部专门管理。3、划出一定的经费,建立党组织自己的义务为群众服务的组织,添置相应的装备,以增强党组织活动的自主性。

二、活动的全方位参与性。党组织应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在内容上,不仅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也可以开展各种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咨询活动;不仅可以参加国家重点工程的义务突击,也可以开展为民排忧解难的办实事活动。在形式上,不仅可以借用国家的宣传媒介和自己的宣传阵地,也可以通过文娱等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总之,从过去单一、刻板的模式中走出来。在全方位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必须突出务实精神,各级党组织的群众工作更应重于行。通过开展包括义务劳动、便民服务、集资募捐等在内的办好事、实事活动,让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组织在这方面,应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建立起自己的活动阵地,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特点的活动形式来。

三、组织上的非行政化。面向社会的党的群众工作的蓬勃开展,必然给习惯的活动组织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党组织要从行政管理的组织网络中走出来,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就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的重新组合:1、地区性组合。群众生活在各个社区,群众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困难往往是带有区域性特点的。此外,各单位内部岗位、工种差异大,再以行政区划来组织活动受到种种限制,而只有跳出行政建制,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才能找到时间上的更大一致性。为此,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队伍的组织实行区域性的跨行业、跨单位组合,无论是从规模效应还是从力量的有效组合上讲,都是一种最实际、最经济的选择。2、功能型组合。全方位参与社会生活,在各个领域里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各行各业的党员提供了用武之地,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那种单纯以体力劳动输出、搞大呼隆式的活动已适应不了群众的需要。为此,以党员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业余特长为标准的活动组合,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组织趋势,只有这样,群众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3、点与面的组合。不仅要以一个单位、一件事为主开展小型的群众活动,还要组织人数众多、有一定时空跨度的大型活动,从而构成点面错落、张弛有致的党的基层群众工作局面来。

标签:;  ;  ;  

新形势新对策--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社会化的思考与建议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