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观众质量途径论文

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观众质量途径论文

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观众质量途径

张雨辰

(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 300131)

摘 要: 目前我国残疾人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6%,这类特殊群体也有参观博物馆、接受博物馆教育的要求。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博物馆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普通人,也应该包括残疾人。博物馆服务残疾人的途径,应当包括设置无障碍通道,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编写专业讲解词,推出针对性展览,为该类人群进行相关志愿者培训,设置特殊人群的视听体验设备等措施,让残疾人“无障碍”地参观博物馆,受到教育。相关部门应制定博物馆助残的相关国家标准。服务残疾人,不仅仅需要博物馆硬件设施的提升,也需要博物馆人社会服务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残疾人;服务;国际博物馆协会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博物馆的第四次定义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服务和向大众开放的概念,标志着博物馆开始从单一的研究、教育机构开始向社会服务转变,开始强调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1989年,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创始人彼得·维尔戈(Peter Vergo)主张应该把人本主义原则纳入博物馆的考察范围① Peter Vergo.The New Museology[J].Reaktion Books Ltd,1989:3-4.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将博物馆教育职能放到了首要位置② 原定于2019年9月7日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京都大会上产生新的博物馆定义,因与会各方分歧,该定义拟推迟到2020年6月进行表决,故本文中所采用的仍然是最新的博物馆定义(2007年)。 。就世界教育趋势发展而言,博物馆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尤其是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日益成了一种现实需要。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对象不仅仅是生理、心理健全的普通人,也应该包括社会上的相对弱势群体——残疾人。据统计,2018年我国约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博物馆重视残疾人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体现出博物馆的人本主义关怀,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于9月25日通水试运行,年底主体工程将基本完工。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抓紧推进。2013年以前开工兴建的骨干水源工程有24件完工、19件主体工程完工,规划外12件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或主体工程完工;2013年计划新开工45件,有30件项目已具备动工条件,全省在建骨干水源工程达到217件。

和普通人一样,残疾人也有受教育的需求。关爱残疾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与博物馆日益关注全球性问题的发展目标存在相通之处。博物馆主张消除歧视、平等对待社会成员的理念也和社会助残实践存在一致性。国际博物馆学界对残疾人最早的认识也主要基于教育方面的需求,认为“残疾人(包括聋哑人)占有大量数字,需要接受教育,广开知识,以便其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③ 张微,《以人为本 平等亲和——试论博物馆残障人服务与教育》,《上海文博论丛》,2009年第1期,第56页。 。就我国而言,由于国际博物馆日和全国助残日(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的日期十分接近,有时甚至是同一天,因此各级残联、医院、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区都会选择在在这一时间段组织残疾人参观博物馆,让残疾人也能扩展眼界、学习知识、得到教育。

目前我国博物馆残疾人教育有所发展,但还是落后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速度。针对残疾人的服务教育工作基本仍然处于边缘位置,或者仅仅作为社会教育工作的补充,很多博物馆服务残疾人的方式就是将展览和展品送到福利院。服务残疾人的模式也较为单一,受困于财力、场地,大多数博物馆都只能设置无障碍通道,满足肢体残疾人参观。专门针对残疾人推出的展览十分稀少,无法满足残疾人的观展要求。在此,笔者结合目前相关国家标准和新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 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能力的途径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残疾人群体大体可以分为7类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6341-2010):残疾人残疾分类和等级。 。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一般以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单一残疾)人为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根据最新版国家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的1.0.5.3款和《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其设计必须有为肢体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通道、轮椅坡道、残疾人卫生间等硬件设施。目前我国博物馆一般都已做到这些,可以使肢体残疾者乘坐轮椅实现无障碍参观。但在其他硬件设施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博物馆还应有盲人阅览室、视听室、专用电梯、触摸式电脑查询系统等① 张微,《以人为本 平等亲和——试论博物馆残障人服务与教育》,《上海文博论丛》,2009年第1期,第58页。 。智能轮椅、眼控技术、室内定位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相关博物馆参观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便利参观博物馆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博物馆共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和无级别4个等级,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有其具体的国家标准。由于博物馆日益强调其社会公益性,因此建议未来的博物馆定级标准中应增加针对残疾人的服务标准(至少是硬件方面的)。现阶段博物馆定级评估中可以将助残设备数量和使用情况作为加分项,即以拥有助残设备多寡作为依据,数量越多,技术越先进,为残疾人提供的参观便利越大,加分越多。

博物馆参观“无障碍”,不仅是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无障碍”,也包括精神、交流层面的“无障碍”。博物馆人应首先确立对残疾人服务的意识。由于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人,一般的残疾人都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因此博物馆人有义务向残疾人提供和博物馆无障碍沟通的渠道,同时要给予这些特殊人群足够的尊重。消除偏见是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的关键,博物馆人只有在内心上将残疾人平等看待,才能在行动中做到和普通观众真正一视同仁。

除了上述举措之外,博物馆还可以专门为残疾人士提供特殊培训服务。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已举办有专门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残疾人获得完整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上海博物馆将在2019年年内推出一系列面向残障群体的通感课程,通过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的方法,让头脑想象为缺失的感觉提供弥补和代偿③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518/t20190518_524617519.shtml。 ,使残障群体也能够直接接触到展览、文物和文化。

如果博物馆空间允许,博物馆可以专门设置为残疾人服务的展厅,为残疾人提供专项视听服务。如南京博物院有专门为残疾人开设的助残主题场馆博爱馆,为残障人士提供手感触摸、语音解读、全自动导览车等个性化、无障碍的参观体验服务。

博物馆应该印制有关博物馆概况以及展品相关的盲文材料,还可以策划制作专门为残疾人的展览,使他们对文物或艺术品有感性认识,然后再配以语音讲解,进而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2013年5月11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盲人协会合作举办的展览“触摸自然”,是我国首个为盲人策划制作的展览,展览说明牌上配置了盲文,配以志愿者语音讲解,允许盲人触摸展品,使盲人也能“看”到该展览。博物馆如果有能力,可以引进在医学领域已经应用成熟的力触觉反馈技术,让视力障碍者戴上力触觉反馈手套,帮助视力障碍者实现对展品的全面感知。

“火车车厢在行进中不断地摇晃,让我想起了母亲的摇篮。这种有节奏有韵律的、充满爱意的摇晃……有让人沉醉的魔力。”

河网是具有高度结构化特征的复杂空间数据,具有不同的尺度。而单线拓扑河网数据的获取及建立对于地图综合及解决好流域水系的拓扑关系至关重要,将在GIS应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帮助盲人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平津战役纪念馆有专门为盲人编写的讲解词供本馆讲解员和志愿者使用。通过讲解员和志愿者的帮助,允许盲人朋友触摸文物来感受文物的形状、大小、材质。如果一些文物或艺术品是珍贵文物,属于禁止触摸一类,一般放置在无法触摸的展柜中,盲人朋友无法了解其具体形态。博物馆可以将这些藏品进行复制,如南京博物院博爱馆内有院藏重要文物复制品触摸展台,供视障人士触摸体验。

帮助聋哑人参观博物馆需要手语导航,博物馆一般没有专职的手语专家,这为聋哑人与博物馆交流带来了困难。博物馆与青年志愿者团队、博物馆之友等社会组织合作是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之一。同时,博物馆在招聘过程中(尤其是招聘讲解员)也可以考虑懂得手语的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医科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天津医科大学爱心手语社组织专门的手语志愿者团队,为聋哑人提供专业的手语讲解服务。连云港东海县博物馆直接聘用聋哑学校教师作为义务讲解员② http://www.lygwh.gov.cn/Item/Show.asp?m=1&d=45000。 。如果条件允许,博物馆可以增设手语识别与合成相关设备,实现手语和文字语音之间无缝隙转化,以实现听觉和言语残疾人群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实时与身心健全博物馆工作人员无障碍沟通。

博物馆应该开发使用无障碍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大型博物馆都有自己独立开发的导览服务系统,除了针对正常人的导览系统外,还应该开发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导览服务系统。如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观众智慧服务系统“智慧世博馆”小程序正式上线。该小程序是一款无感式体验型导览小程序,其中为视障人士专门制定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方便视力障碍者参观,这种方案值得学习和推广。

2 结论

博物馆服务残疾人的举措绝不是给普通观众参观博物馆制造障碍,相反二者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虽然由于残疾人分为多种不同类别,残疾程度也因人而异,博物馆很难做到针对所有残疾人的服务教育工作,但博物馆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残疾人提供相应扶助,让他们也能近距离接触博物馆展览,受到教育。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博物馆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肢体、听觉、视觉、言语残疾人群(单一残疾)参观障碍。

本文主要论述博物馆如何服务肢体、听觉、视觉、言语类单一残疾人群。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者,因其状况涉及医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再单纯是博物馆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目前针对这类人群参观博物馆主要以感化、沟通的形式为主,辅以视听设备、智能轮椅等设备,尽量减少该群体参观博物馆的障碍。

五四运动唤醒了“我”,胡适坚信“唯有个人可以改良社会,社会的进化全靠个人”[注]胡适:《学生与社会》,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91页。 。“评判的态度”第三条把“社会”和“我”对立起来,“社会公认”不仅指人数多,也指通过权力、习俗等被固化的“过去”。胡适期待的“我”是“先知先觉”的少数人,“我”要有独立精神,敢于质疑、敏于思考。“我”是能走出过去的枷锁,寻找和创造未来的人。

目前我国博物馆助残服务的理念和实施情况要落后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博物馆建设中,从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出台《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① 韩颖,《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东南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2016年该方案开始进行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正式文件。 ,博物馆自身要尽量细化推出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推动人本主义在博物馆建设中深入实践。

【作者简介】 张雨辰(1988—),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平津战役纪念馆陈列保管部助理馆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

标签:;  ;  ;  ;  ;  ;  

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观众质量途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