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新经济论文,经营业绩论文,框架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企业战略经营要求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和战略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一、“新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转变

“新经济”概念最初是90年代在美国经济的三条重要曲线(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和道·琼斯指数曲线)所涉及的四大重要经济变量(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股价指数)发生了新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含义主要是侧重在经济层面上。这一特指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概念,后来被扩展用于世界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新经济”也称之为“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此外也有人将“新经济”称之为“知识经济”,意思是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在经济理论界,“新经济”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具有严格定义的理论概念,然而“新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特点却是有目共睹的。“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创新更快、竞争全球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时期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拓展。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使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加剧,这种加剧体现在企业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新经济促进了经济周期的微波化,这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供求的良性互动,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从而带来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应该说新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里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从现实来看,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在国际资本相对过剩、人才流动频繁的条件下,在市场容量、资源、环境的约束更为强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范围和效益。发达国家已由原来争夺原材料资源为重点转移到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争夺上。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位因素,也是主要的推动力。美国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通货膨胀持续下降,失业率下降,主要应归功于其知识与技术的创新。

伴随创新而来的“新经济”时代,使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地缩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地提高,对各种产品的性能和喜好也在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应善于预测未来客户的需要,设计并推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企业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企业可根据市场的要求及时作出各方面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时代的许多基本概念已不再适用,企业不能再单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短期目标利润的最大化,而应转向战略性竞争力或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上,实现长期目标利润最大化。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企业已进入战略经营时期。经营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取决于资本实力的大小或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而是取决于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根据新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具有不断创新力的企业比其它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易形成自己的战略优势或核心竞争力。从占领市场的优势地位来看,创新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可以使企业更迅速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不断创新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减少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创新还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生更好的整体效益,降低企业受威胁的程度,使企业在优势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由上可见,新经济时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经营目标的关键,而创新则是企业战略性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保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内核。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应定位在对企业战略性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上,以创新为内核、以财务业绩为落脚点拓展为全方位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新经济”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企业评价经营业绩提供依据的,它随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根据“新经济”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战略经营目标,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相关性原则。这里的相关性原则指的是与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目标及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所得与所费的评价相关。首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考虑有助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和保持状况,通过指标体系应能预示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其次,指标体系应能综合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组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第三,业绩的评价其实质就是所得与所费及其比的评价,为此,所有指标项目的调置应与之相关。

第二,全面性原则。企业战略性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系统并相互联系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一方面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影响企业战略目标或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便于从各个不同的主要侧面对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作出全面评价;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指标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联系性,从而使指标体系能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综合的评价。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体系及指标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有些评价指标项目固然很有用,但如若为获取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一般应采取放弃该项指标转而用其它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项目。

第四,重要性原则。这里的重要性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我们强调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和不同方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然而,过于全面的指标体系会使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竞争优势的评价,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选择那些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组成,而非所有与企业有利益关系方面。其二是当收集某项指标的成本费用很大时,如果该项指标很重要,即它在指标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收集评价工作,否则,则应舍去。

第五,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应是设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枉然。这里的可操作性是指指标项目的易懂性和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第六,可控制性原则。所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项目均应为企业所能控制的因素,而不受其它企业的影响;否则,对受其它企业的影响因素应予以剔除。

第七,相对稳定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充分考虑了“新经济”时期条件下,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因素后形成,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利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当然,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项目内容的稳定性,不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自己行业和经营特点就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取舍和增减的做法。

三、“新经济”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置

根据上述“新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特征、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及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的阐述,我们把反映“新经济”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概括为五个方面,即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业绩评价指标、客户业绩评价指标、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和职员(雇员)业绩评价指标。具体地说,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应包括:第一层次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费用收益率、净利润现金比率、知识资本贡献率、知识资本贡献增长率、商誉资产率、资本积累率和利润增长率;第二层次的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比率和已获利息保障倍数、资本保值增值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其中,总资本费用收益率=(利润+利息)/(所有者权益+负债+利息),是企业当期的所得与全部垫支及费用之比,反映企业的总盈利能力;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反映企业所获得利润的质量情况;知识资本贡献率=知识资本的贡献/知识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所得与所费之比,反映知识资本的贡献能力;知识资本贡献价值=知识资本贡献率(R)×企业会计帐面总资产(Z);知识资本贡献率(R)=税息前利润(EBIT)/企业会计帐面总资产(Z)-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RO);知识资本贡献增长率(G)=(本期知识资本贡献价值/上期知识资本贡献价值)-1;商誉资产率=商誉/总资产,反映由商誉带来的企业资产增值能力,商誉价值可分别自创和购买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测算。

技术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贡献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技术性产品成本降低率、工艺改造能力。其中研究开发费用率=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企业销售总额,反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所投入的费用情况;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已获成功的新产品开发费/企业总的研究开发费用,反映企业所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的使用效率;新产品贡献率=新产品的贡献/全部产品的贡献,反映新产品的创利能力;技术性产品成本降低率=依靠技术革新降低的产品成本/降低的成本,反映技术革新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本期研究开发费用/上期研究开发费用)-1。

客户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从客户处所获得的利润率。其中市场占有率为各主要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是根据价值范围内的具体业绩标准,如从产品交货时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予以评价;客户的保持率(保留率)=(企业当期客户或业务量-企业当期所增客户或业务量)/企业上期客户或业务量,反映企业保留或维持同原有客户关系的比例;客户获得率=当期新增客户或业务量/上期客户或业务量,反映企业吸引或赢得新客户或业务的比例;从客户处所获得的利润率,是企业在扣除为保持某一客户所需的独特开支外,该客户可为企业带来的净利润率。

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生产能力利用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安全生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维修期限、成本降低率等。

职员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员工保持率、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管理水平、技术开发人员的比重、信息系统的效果(共享性、自动化程度)、经营者素质等。其中技术开发人员的比重=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数/全体员工数;信息系统的效果是指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和组织协调发挥的效果;经营者素质是从企业的知识结构、领导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个人品德四方面进行评价。

之所以将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方面,其理由为:

首先,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为“新经济”时期的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创新。因此,可以说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已寓于该指标体系之中。技术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形成企业独一无二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是创新的主体、源泉,有关人力资源的培训、更新应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显而易见,技术创新业绩指标与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职员业绩指标应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其次,“顾客就是上帝!”这是商家历来奉行的服务宗旨。企业所有的业绩必须通过客户方能实现,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客户对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青睐,企业就无法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无法获取利润,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最终无法生存。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的价值只有通过客户方可实现,否则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企业的财务业绩也要通过客户的购买才能实现。保持原有客户并争取新客户是企业战略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户的多寡代表着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象征着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保持一定规模的客户并不断争取新客户,是企业持续不断发展,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客户方面业绩应成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企业的产品创新价值需要通过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创造才能形成,这种创造的价值能否被客户认同并得以实现依赖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加工工艺、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系统的能力。因为,所有这些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周期、成本及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客户对产品及服务不断变化的要求。此外,企业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企业生产过程在销售领域的延伸。(这里的售后服务的内容已发生了变化。最早的售后服务是就售出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跟踪维修更换服务,使售出后的产品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如今的顾客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此种售后服务,他们又提出了新的需要,即在产品即将出现故障但还没发生时,企业就应上门排除故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中应设置一种跟踪器,在产品即将发生故障时,向企业发出警报,企业售后服务人员就可在产品尚未发生故障时,上门排除,以达到方便用户的目的)。售后服务的价值已普遍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也是企业争取客户的一项重要策略。我国海尔集团之所以在空调经营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率先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从而取得了辉煌的经营业绩。因此,包括生产加工过程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内部经营过程业绩评价指标应是构成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后,无论是为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还是争取客户和提高内部生产经营水平,最终都是落脚到企业财务目标上来,即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宗旨。尽管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目前来看已不适应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要求,如它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价值,重财务指标体系、轻非财务指标体系,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业绩、轻整体效益等,都不利于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然而这并不等于说要取消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而是说,一方面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不能把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唯一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附之以其它影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方面的指标项目,从而达到对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全面综合评价。

总之,财务业绩指标、技术创新业绩指标、客户方面业绩指标、内部经营过程业绩指标、职员业绩指标分别从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五个方面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五大指标相辅相成,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优势。所有企业的经营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使财富最大化,以保障股东的利益,使股东满意,因此,财务业绩是第一位的,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财务目标,这一财务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的结合,短期财务目标为长期财务目标服务,其它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为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服务并落脚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上。而要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就必须使客户满意,客户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是否被认同,所费成本是否得以补偿,利润是否能最大限度获取;要使股东和客户满意,企业就必须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市场需要,推陈出新,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具有高技术和知识的人来完成,人是一切创新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技术创新需要借助于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出可使消费者认同的物品。

收稿日期:2001-02-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