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及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规律论文,因素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科技成果的基本概念
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研究活动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结果,并获得实践检验及社会承认。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必须通过考察、试验、研制、观测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而取得。
必须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
必须通过鉴定、验收、评估、评价或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等方式获得社会的承认或实践的检验。
因此,科技成果与科研成果、科技工作的成绩、专利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就高校目前而言,科技成果一般分为理论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件科学成果三大类。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物种等。
目前,我国与成果转化相关的提法有很多,如:扩散、转移、物化、辐射、应用、推广、商品化、技术创新等。这些提法各自强调的阶段范围、程度、重点不尽相同,有的难以界定,失其准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应该统一到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上来。《转化法》第2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活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质性商品的全过程,是一种带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
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阶段、科技成果的产生阶段、科技成果的转移阶段和科技成果的使用阶段。四个阶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示意如图。
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阶段 这一阶段是科研的基础阶段。没有市场的科技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成果的产生阶段就是研究开发阶段 该阶段是从以市场为目的确立研究开发项目开始。从成功的可能性来看,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只有到初步的产品雏形出来,才基本上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科技成果的转移阶段 科技成果的转移阶段就是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此阶段是从产品的雏形到完成产品小批量生产止,或者说完成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论证。这一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如能顺利地迈过这一阶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前景即可能实现。
科技成果的使用阶段 科技成果的使用阶段就是规模生产阶段,也就是最终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不断地开拓市场、不断地扩大生产,同时还要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准备。
科技成果转化的4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也只有完成了这4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科技成果转化的4个关键条件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第一要素 研究开发需要科学家,生产经营需要企业家,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和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敏锐地发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又要能把成果转成品,并推向市场。同时,科技成果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产品或商品,与使用实物性产品或商品不同,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有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需求是驱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动力 需求来自于成果的使用方,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市场,关键是市场预测,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是市场的驱动促使商业价值的成果不断地转化;是市场驱动使企业不断地吸纳新的科技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面对的不是一个现成的市场,而是一个需要培育的、潜在的、开拓的市场。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4个阶段的投入量是大幅度递增的。也就是说,没有成果转化的投入,就没有成果转化的产出,而成果转化后的产出,比之实际转化前的投入通常要大得多。
政府保护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特点
利益驱动机制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成果自身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个可以自动实现的过程。它需要行为主体的努力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追求商业成功,获得经济效益,甚至获得潜在的超常规的效益,是投资者的直接目的。因此,效益的获得自然应该是成果转化的行为主体和投资主体。
风险和效益并存 科技成果转化是新产品、新技术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必然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研究开发阶段以技术风险为主,转移阶段以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主,使用阶段以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主。因此,风险的分担是成果转化中一个特殊且又极为关键的问题。与高风险相呼应的是往往能带来高效益。
集成性强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管理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必须合理有效地发挥多种相关因素综合与协调的作用,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科技转化涉及成果完成单位、使用单位以及中介服务等单位,涉及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市场等多个环节,涉及各种支撑条件,因此是一个多元的大系统,必须采用大结合的方式才能加以推动。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高校在抓好教学、科研的同时,逐渐提高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但总体来看,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依然重视不够。科技工作者热衷于评奖获奖,而大量的获奖成果却是以文字书本作为载体现出的:相当数量的高校还沿续着“选题、研究、鉴定、报奖”这条老路,因此,高等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尽快走出这个误区。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一套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划,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合理分流人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从事科技成果开发、中试、推广、服务的科技队伍,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改变高校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成果向社会辐射转移,给高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科技人员的劳动回报率低,没有充分考虑其经济利益,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挫伤了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部分科技人员避开高校从事各种科技转化活动,损害了学校利益,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充分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再次高校在职称评定、晋级、住房分配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制定一套有章可循的体系,根据从事的专业、推广的范围,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其贡献大小应与从事教学、科研人员的同等待遇,解除后顾之忧。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等学校通过各种科技活动,不断了解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加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但是,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科技与市场脱节,科技与生产脱节等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积压;另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广大农村急需科学技术。因此高等学校开发研制的科技成果以市场为导向,及时了解国有、地方以及各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安排。确定科研的选题、立项,减少盲目性、重复性。高校科技工作者还应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厂矿企业实地调研,做好市场分析、预测,推动科技的发展。
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已定,科技兴国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高校应结合实际,配合高教体制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合理分流人才,探索一条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使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