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的素质训练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论教学中的素质训练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教学的素质训练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就是指根据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原则、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来设计教学的过程、安排教学的环节、处理教材的内容、选择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总的立场和观念。换句话说,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就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训练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的素质训练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从一个侧面作如下的阐述:

一、潜能开发观

人类的潜能开发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美国著名学者奥托指出:“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设:一个正常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稍后,又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撰文,认为不是百分之十,而是百分之六。最近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我们所估计的数字之所以越来越低,是因为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源泉的强大。”[1]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潜能,就是人的素质。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十分强调开发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就是素质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人类潜能开发的理论,遵循潜能开发的规律与原则,树立潜能开发意识,克服单纯知识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科教学,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帮助学生树立潜能自我开发意识,形成成功心理,克服消极心理,锻炼坚强意志,形成自信、自主、勤奋、进取、坚韧、勇敢的性格,形成爱好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二、学习主体观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实践,自觉地获取知识,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确立学习主体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发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强烈的追求欲望,才能引起极大的驱动作用。因此,我们说,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训练,就必须确立学习主体观。

三、行为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实现主体反映客体的唯一途径,实践发展的程度,规定着认识内容的深度,不通过实践,客观对象就无从反映到人脑中来,无从形成认识。学生在教学中,动口动手动脑去听说读写,去计算,去操作,均是一种学习的行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备有这种生活能力。”[2]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越真。”[3]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也指出:“培养语文技能,特别是培养熟练技能,要靠实践,靠练,而且要有一定的量。”[4]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学习行为的实践问题。那么,我们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训练,就必须强化行为实践观。在教学中,坚决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具体的行为和动作。让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践环节得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实践多了,才能形成技能技巧,才能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

四、习惯养成观

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对习惯养成问题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例,涉及到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就有50多处。大纲中还明确具体的提到阅读习惯、预习习惯、自学习惯、写字习惯、查字典习惯、认真和有礼貌的听话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来就是我们的教学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重要内涵。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也关系到提高学生优良素质的问题。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了才能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这还关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

五、学生差异观

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他们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素质教育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教学实施素质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强化了学生差异观,在教学中才能克服不顾实际、强求一律、一种要求、一种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端,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达到“各尽所能”的一般发展上的高速度和掌握知识的高质量,才能面向大多数,真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从学生差异观的基点出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改革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形式,应该把班级授课——分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不拘一格的“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不同教学”的“差异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真正能进行有效的素质训练,素质教育也才真正有可能落实。

六、知识母体观

当今时代,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逐日飞增,以至有人要用“知识爆炸”来形容人类知识以“加速度”积累的形势。世界广播教育家罗伯特·希里尔博士是这样形容的:“按今日知识增长的速度计算,今天出生的孩子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量已增加4倍,这个孩子50岁时,知识量将增加到32倍。”[5]西德的哈根·拜因豪尔说:“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有关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百分之五。”[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学习什么?主要是学习方法。知识那么多,哪能学完全部知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众多知识中最起作用、最有价值、能起到母体效应的那些知识,我们姑且叫做母体知识。母体知识,就是学生借以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能去获得更多更新知识的知识。比如学习汉语拼音,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的基本知识以后,就能自己去拼读任何一个音节了。

教学要实施素质训练,必须确立和强化知识的母体观。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母体知识,组织学生凭借母体知识自己去学习、去钻研、去探求、去获取,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求得之”的习惯,才能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知识量剧增的世界形势。

七、媒体多元观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学生获取知识已不再是仅仅依靠课本、粉笔、黑板这些传统教学的主要媒体了。电脑和其他教学仪器、幻灯、摄影、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广播、图书、报纸、杂志、语音室等等,均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媒体。学校已经在依靠多种媒体来进行教学。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训练,就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在素质训练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使用与操作,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操作和摄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与操作去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教学要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必须确立和强化媒体多元观。

八、觉体综合观

觉体综合观是指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感、知觉器官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既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又要用口讲,用手写,还要动脑筋思考,使口、耳、眼、手、脑等多种感、知觉器官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有实验研究表明,在测查儿童感知画片上物体的效果时,只用听觉一组,能正确重现内容的50%,只用视觉一组,能正确重现内容的70%,而听觉、视觉和言语同时并用的一组,能正确重现内容的86.3%。[7]可见,感、知觉器官的综合参与,对学习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感、知觉器官,各种感、知觉器官就会越用越灵,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都有极大的好处。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所以说,教学要实施全面的素质训练,就要确立和强化觉体综合观。

九、师生合作观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逐渐认识到,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的罗杰斯认为,促进教学的关键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布鲁纳斯甚至提出,现代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他亦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他要求教师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又自动的思想家。”在80年代的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便是强调“师生合作精神、民主作风、人道主义和个性发展”,亦强调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学中要确立教学民主、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创造的和谐的师生关系。”[8]但是,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师生关系的不民主、不平等、不协调,教师说了算,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成为教学的“附属物”。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训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同志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9]只有教师正确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素质训练也才能落实。

十、评价过程观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组织和实施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认识的过程而不是认识的结果。布鲁纳指出:“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地说,那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之中。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象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象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赞可夫也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自己教学实验的五大教学原则之一,十分强调“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的教学,轻过程,重结果。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解题的结果,不重解题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只看学生回答老师一连串提问的答案结果是否正确,不重视学生思维、分析、判断、概括的过程。这样做,是根本谈不上训练学生的素质了。

从素质训练的角度讲,没有过程,没有学生钻研、分析、归纳、概括等的思维认识过程,也就没有素质的训练。从评价的导向功能讲,我们的教学要全面实施素质训练,就一定要确立评价的过程观,要强调过程,重视过程,突出过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使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实践过程,才能充分实施对学生的素质训练。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就是要强化评价过程观。

注释:

[1]引自华夏出版社《人的潜能和价值》。

[2][3]引《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第14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引自福建教育出版社《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第31页。

[5][6]引自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朱彤著《现代学生学习心理学》第38页。

[7]引自《学科教育》1989年3期56页。

[8]引自《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9期第21页。

[9]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页、149页。

标签:;  ;  ;  

论教学中的素质训练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