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语境创设导向不明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语境论文,导向论文,不明原因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学习离不开语境的创设。语境创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学得和习得的效果。当前,教师们能认识到语境创设的重要性,且乐在其中。因此,课堂中不乏创新、生动、活泼、有效度的语境创设。然而,如今的英语课堂在语境创设上仍存在线索不清、语用不明、情境暗示不够或过多、情境活动难易颠倒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整个课堂语境创设出现导向不明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英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阻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该在语境创设时关注导向问题,确保导向的明确和到位,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而引起教师语境创设导向不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本话题定位不准确,语境创设缺乏“线索”导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的内容。话题是文本呈现的重要载体,是语言运用和表达的一种形式。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在课时、单元或模块里都会有相应的话题出现,有些话题会直接显示,而有些话题不会直接给出。在面对文本话题定位上,如果教材直接显示,教师在话题大的方面定位上不会很难,难点在于如何让大的话题瘦身变小一些,并对小的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延展,以便能在课堂教学时顺利操作。如果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预案时容易出现话题定位不准的现象,轻者话题的涵盖维度不适合课堂的容量而降低课堂目标的设定;重者话题在语言训练时偏题、在语言运用时跑题,无法实现课堂目标。语境创设是围绕着话题定位而展开的,话题定位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课堂的语境创设缺乏线索导向。语境创设一旦没有使话题发挥线索引导作用,虽然这个环节有这样的语境预设,那个环节有那样的语境预设,看似热闹,却是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场面,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显得松散,联系和过渡也显得不自然,从而影响课堂结构的严谨性。
教师对文本话题定位不准确,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是有的教师不熟悉教材、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标准不熟悉、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等,这类教师主要集中在新教师和没有系统地进行过各个年段衔接教学的教师上。这部分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就会慢慢地有针对性地对话题定位准确,这样创设的语境就有线索的引导,有明确的中心来聚拢,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二是有些教师存在畏难情绪,他们对常见的、课标中或教材中给出的话题会正确去对待,而这些话题也容易在公开课或研讨课里出现,可以借鉴学习的资源会多一些;反之要靠自身努力去钻研教材、思考得出的话题定位往往不会认真对待,导致话题定位得不正确。
如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七册Module 9 illness这个话题,技能目标要求是能听懂、会读、会说和口头运用常见的疾病词。用教材来教学的教师会针对和结合回答疾病的能力目标,在进行这个话题定位时,在回答上对illness这个话题作出说明病因的拓展,以这样的语境创设激活教材,很好地把学生在本册学过的对过去事情的表述灵活地穿插到了这里,前后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贯穿,学生通过结合自身经验猜测他人得病的原因使得多向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变得接地气、有生机和有活力。
话题具有辐射语言的作用,极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小学英语里的话题内容有几十个,要让每个话题的定位准确,离不开课堂目标的引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应的语境创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有一根“隐形”的线在牵引着课堂语境创设走得踏实和稳健。当然教师在平时准备教学预案的过程中,要努力钻研和吃透教材,用心学习,敢于思考和创新,让话题定位富有张力和弹性,为语境创设提供正确的前行线索和引导。
二、已知未知情境分配定位不给力,语境创设缺乏“思维”导向
情境的类型有声音、动作、图片、文字等。已知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能让人直接感受和知道的情境。教师们在语言教学时除了会充分运用课本里已给和已知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外,还会针对教学的需要自主、自发地创设一些情境。这种额外再创设的情境中往往包含已知和未知两部分。已知和未知两部分的分量和比重的分配定位就是教师们要处理好的问题。由于已知部分给得太多,给学生的情境支撑和启示就会太多,由于太过容易,学生会懒得动脑思考,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呆滞不前,语言学习变得枯燥、机械;而未知部分给得太多,给学生的情境支撑和启示就会不够,由于难度大,学生的思维处于不知所措的无方向状态。情境中已知和未知两部分的分量和比重的分配定位不给力,势必引发语境创设缺乏思维导向的问题。教师们在课堂里进行文本预测、猜谜游戏、Look and Talk、完成任务等教学活动时,容易出现已知和未知情境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如:某高年级的教师在进行猜谜游戏活动时,第一句给出的句子是“It's big.”,第二句给出的句子是“It's got a long nose.”。第一句学生需要思考一下哪些动物是大型的,分析得出tiger/lion/hippo都有这一特性;但第二句话学生一看见就说出了自认为唯一正确的elephant答案。说这个答案是自认为正确的,说明这个答案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不具备科学客观性。因为一个物体的特性体现的是跟同类和异类比较的结果。根据这样的情境启示,谜底也可以是“长鼻猴”。要让这个谜底的答案定在elephant动物上,教师的情境启示里还要多给出“It's got four strong legs.”这样的描述句。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于高年段的英语教学,教师用了简短的语段进行情境的创设,但对情境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情境中的已知量在给出第二句时就达到高峰,情境中的未知量被过分挤占,导致学生在听到第二句带有明显特性的句子时,本该用语言做进一步思维的时候,他们却不假思索就说出自以为唯一正确的谜底。这样的活动赋予学生的思维含量不高。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情境启示句子“It's got four strong legs.”,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结果出现了问题。要改进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针对谜面里的已知情境启示句子按照特质鲜明度的大小进行呈现,特质鲜明度小的放在前面呈现,特质鲜明度大的放在后面。这个谜面的结构可以变成“It's big.It's got two big ears.It's got four strong legs.It's got a long nose.”。这样情境中已知和未知两部分的分量和比重的分配定位,能刺激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通过已知情境带动思维逐渐掀开未知的神秘“面纱”,收获到探究、体验和成就,营造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避免已知和未知情境分配定位不给力的现象,让语境创设能有思维导向,很关键一点是这种分配要建立在对学情有效地掌握和课堂中智慧灵动的关系处理上。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里本该思维却能脱口而出时,就要把已知的情境启示减少一些;发现学生很难思维表达交流的时候,就要逐渐增加已知的情境启示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努力下尝到学习的乐趣,让已知和未知情境的搭配创设定位符合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的需要,逐渐引导学生开启未知领域的大门,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句语用定位不明确,语境创设缺乏“运用”导向
目标句通常被英语教师称为“target sentences”。这种句子能体现和代表着某种句型结构,有特定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在这种结构上可以衍生出许多句子,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教师在处理它们时,不难发现它们的句式结构,并能在各种操练环节中让学生学得风生水起,什么替换练习、竞争游戏、信息差交际、调查活动等语境创设的形式都能派上用场,营造出很好的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在进行语言学习和操练环节中对目标语句语用功能看似定位正确,可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目标语句的语用功能定位在运用和完成任务环节就出现问题了,所创设的语境跟目标语句要体现的语用功能相脱节,有差强人意和张冠李戴之嫌。而运用任务的环节是锻炼和检验学生语言输出和学以致用的环节,是反馈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手段。目标语句的语用功能定位不能自始至终明确,导致了语境创设在任务完成环节中失去了运用的引导。而前面复习、准备任务环节中的语境创设的准备,因不能服务于后面的任务运用环节而受到颠覆性的推翻。纵观整堂课的语境创设就显得没有整体性、关联性、递进性和目标性,凌乱而且盲目,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如:教学目标句型“How old are you?”时,某授课老师把这句的语用功能定位在谈论年龄上,谈论年龄可以以询问、叙述的形式进行。因此,可以看出这个教师对这个目标句型的语用定位不够具体和准确。接下来的课堂语境创设失去了明确的运用导向,导致抛出的运用任务是“have a birthday party”,围绕这运用任务而进行的语境创设就成为“send gifts/say happy birthday/sing and song”等热闹喜庆的场景。对于目标语句“How old are you?”的语用功能,学生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互问一下,因为学生要去参加某个同学的庆生会会提前知道要被庆祝的年龄,以便准备好礼物,他们之间的问答不存在信息差,没有交际的必要和意义。因此,学生在这个语境创设里是被动运用目标句,体验不到这个目标句的实际语用功能,语境创设成了课堂多余的摆设。
针对上面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把这个目标句的语用功能定位为询问或了解对方的年龄,同时进行文化渗透,告知学生在英语国家不可以随便问女性的年龄,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促使学生能恰当、得体地运用语言。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拓展,什么情况下要问对方的年龄,运用任务的必要性、交际性、可行性要怎么体现,教师就会创设出“年龄与健康的咨询、团队平均年龄测算、新生入学信息登记”等语境,实现语用与语境有效的融合。
教师要避免目标语句语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先要对目标句的语意、语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再进行文化意识层面的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语用功能的诠释。对于目标句语用功能的诠释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含糊。在这基础上进行语境的创设才能体现出目标句运用的价值,实现目标句与语境创设的相辅相成的共生与发展。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看出,要杜绝和避免语境创设导向不明确,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去关注文本话题、已知和未知情境分配和目标语句语用功能的定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语境活动层次的递进性、形式的活泼性、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严谨性等因素,以服务于课堂语境创设导向的清晰和明确,使得英语课堂因语境创设导向明确成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