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项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打工妹论文,农民工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身体的塑造
身体的延伸和成长是通过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习性和场域所形成的文化圈而体现出其阶层的痕迹。社会身体包括通过躯体表达的身体结构、姿态和面部表情,并延伸到附着在身体上的穿戴品。
打工妹身体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她们城市生活实践。首先,动力来自于她们在城市所能找到的较满意的工作,以她们最主要的职业——餐馆服务员为例,其重要的就业资本就是年轻、漂亮并符合城市审美的装扮。其次,渴望和城市男性婚恋是打工妹竭力增加外貌资本的内在动力。最后,外貌打扮更像城里人的打工妹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交机会。
打工妹身体塑造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城市人的身体,并按照城市的审美来装饰它。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洋气的打扮是她们身体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洋气的打扮是打工妹身体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她们从眉型发式到衣服鞋袜都极力模仿城市年轻女性。另外,任何暴露打工妹身份的装扮都是她们小心规避的。最典型的例子反应在对工装的态度上。
旗袍是餐馆服务员最常见的工装。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旗袍是最适合东方女性体形的服装。在主流文化中,旗袍被赋予了高贵、优美、民族性的文化含义,成为外交活动中的女宾礼服。在民间,红色的旗袍常常作为新娘的礼服,象征着喜气与幸福。但是,当旗袍广泛地、长期地穿在身份边缘、地位低微的餐馆打工妹身上时,旗袍便贴上了餐馆服务员的职业标签。其他社会阶层的女性,包括餐馆打工妹对旗袍便产生了文化符号上的避讳。
二、城市语言的掌握
城市话语既是城市文化模式最主要的载体,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话语不仅是打工妹与城市世界和城里人发生互动、进行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她适应新身份或扮演新的城市角色的基础。在广州,流利的粤语和不带乡音的标准普通话成为她们掩盖乡土身份和扮演城市人的基本技能。对城市话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打工妹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在广州,粤语在所有的语种中最强势,是餐馆打工妹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的语言。粤语作为工作语言首先在工作的情景中广泛使用。其次,在上街购物等需要与当地人互动的过程中采用。第三,在需要发挥粤语作为强势语种地位的情景中采用。炫耀自己会粤语常常是打工妹之间增加自己势力的策略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能否说粤语及其流利程度是打工妹群体分层的指标之一。不会说粤语的打工妹一定是处于餐馆最低等的职位,工资最少。一般而言,打工妹讲粤语越流利,在广州的工作时间就越长,提升的机会也越大。
打工妹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了她们与城市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我在调查中发现,那些能够非常准确和自然地随社会环境切换语言的打工妹,往往具有了良好的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
学会普通话或粤语是获得一种技能,这种学习更多的是来自工作或者说是谋生的需要,而在获得语言技能的同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取了一些以该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打工妹对以普通话和粤语为载体的话语符号的接受、理解和应用则是对城市文化主动学习和内化的过程。
如果说打工妹学粤语、普通话是生存压力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学习城市话语符号则是她们试图融入城市生活的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她们建构城市生活世界的重要环节。我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对广州人语言符号的理解与应用驾轻就熟的打工妹,大多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三、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
打工妹从农村到城市,获得城市话语和打扮的知识,这仅仅是建构了其城市生活世界的表象层面,只是初看起来、刚听起来像城里人。只有当她们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从与乡村文化相吻合转变为与城市文化相匹配时,她们才成为由表及里的城里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充满了在两种不同行为模式中的无所适从,同时也会遭遇两种价值观相互冲突的左右为难。只有在完成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后,她们才能告别在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中游荡的边缘人的生活历程。
首先,在工作中逐步形成守时、合作、纪律等城市观念。另外,在竞争十分激烈的餐饮业,经营者都希望在保证最佳的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人工。从餐馆的工作流程中,我注意到,只有厨房、大堂、包房和收银台的密切配合,服务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才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对契约关系的认知。契约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明文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应的规则等基础之上,以契约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具有普遍主义的原则。大城市由于商业活动高度发达,人与人的关系以契约关系导向为主。而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第三,血缘、地缘关系的淡化,业缘关系的建立。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由血缘和地缘关系所组成,按照辈分、长幼决定尊卑次序,根据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判断人际关系。
第四,城市礼仪的学习。由于在礼仪方面城乡文化差异很大,学习城市的礼仪是打工妹适应城市生活很重要的社会化过程。打工妹礼仪的社会化途径主要来自餐馆的职业培训和生活。另外,由于受城市文明的影响,个人独立和自由的意识大大增强,许多人已由在乡村时对他人好意关心的热情,转变为不愿窥视他人隐私的态度。尊重隐私的观念逐步内化。
最后,应变能力的培养。乡村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缺少变化的、比较单纯的世界;城市社会则是由大量陌生人组成的、流动的、变化的、复杂的世界。餐馆是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许多打工妹认识城市世界的一个窗口。在这里的生存能力与在城市世界的生存能力具有相似性。通过在餐馆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存经验是她们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资本。
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首先是模仿城市人的外表、语言。当穿上城里人的衣服、学着城里人说话时,虽然初始的动机仅仅是在城市的场景里像演员一样扮演城里人,而仿效一旦开始,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城市人这个社会角色,并在不断琢磨衣服的细节、谨慎地选择语言和词语表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理解角色背后的城市文化、习俗和规范,在文化模式层面与城市社会发生了互动。当她们关于城市社会的“手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自觉地感受到城市生活世界超越了服装、语音等表象化符号,开始认识到那些城市世俗社会的知识、观念和生活意义以及实践经验,在建构其城市生活世界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标签:城市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