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_汪洋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_汪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汪 洋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汉语文教学由字词到篇章的中枢站,本文从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给出了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浅论小学阅读教学认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此,笔者谈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劣。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看多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方法没有少用,读的时间也很多,但是为什么而读,学生究竟读懂了没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无从得知。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是为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服务的,不能把握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质,“个性化阅读”就会成为随性阅读,“对话”只能流于形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教师只关注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却忽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看似新颖的教学方法依旧无法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就在于能否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教师盲目拓展延伸,学生的讨论探究缺乏效益。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观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不断扩大,拓展延伸得到了语文教学从未有过的重视。再加上语文教材自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于教材文本之中。逢课必拓展成了语文教学的常态,教师既要拓展语文的知识让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又忙着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教师过分依赖教参,指导学生阅读。教参给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日益退化,离开了教参一些教师就会感到寸步难行。缺少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师就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没有自身对文本的细读体验,照搬教参是无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迈向更高层次的。

(5)教师过于深度解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们有的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并在课堂上传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了保证这样的深度解读能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只能加快节奏或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课堂成了展示教师自身学识和魅力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一次失落。学生的阅读缺乏自身的实践,谈何发展与提高?

(6)教师过于关注教法,忽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自然成为热点。识字量往往限制学生的阅读认知和理解,学生语文成绩在一年级就出现了分化,两极差异导致低端的学生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各种阅读练习,大量的阅读操练使学生疲于应付,成长空间狭小。以阅读操练代替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取得短期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阅读的目的窄化。

三、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1)品味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在文本中能准确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体现作者的情感,它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效信息。这些词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关键词句常见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词和句,起限制强调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对于文本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句都应该细加关注。

(2)挖掘精彩空白处。阅读文本的空白处是指文本具体的描写没有明确表达意义,它需要通过读者的想像来构建其意义。文本中的“空白”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技法,“知其白,守其黑”,虚实相生,意蕴相连。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优秀的阅读文本总是包含众多这样的空白吸引读者驰骋想象,反复品味,积极思考。

(3)还原动情之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情感的起伏、激荡、熏陶中触摸文本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动情”是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体验与情感升华的关键点,也是个性发展的引擎。还原了生活的场景、生活的原型,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4)研读疑惑之处。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限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经验背景下进行阅读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之处。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才智, 2008.

[2]付志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周刊: B, 2012.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