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比研究论文_阳景峰,龙海艳

1.万载县中医院 江西宜春 336100;2.万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100

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情况、腰背痛状况及不良事件。结果 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腰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旁肌间隙入路;正中入路;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1]。临床常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传统入路方式在实施手术过程中,需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牵拉椎旁肌,因而术后易发生顽固性腰背痛及椎旁肌损伤等情况[2]。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手术入路方式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由CT及X线检查确诊。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33-56岁,平均年龄为(45.2±5.6)岁;其中14例压缩性骨折,31 例爆裂性骨折。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为34-57岁,平均年龄为(45.6±5.4)岁;其中15例压缩性骨折,30例爆裂性骨折。排除标准:合并后柱损伤的椎体骨折者;明显骨质疏松者;治疗依从性差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观察组给予椎旁间隙入路方式,患者身体摆放为俯卧位,在X线机辅助下,观察损伤具体情况,并于皮肤上相应的部位标出损伤椎体及相邻椎体,有效消毒并铺巾后,行一10cm左右的纵行切口,于最长肌间隙与双侧的多裂肌间隙将胸腰筋膜准确切开,把肌腱隙有效分开,将关节突充分暴露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将其恢复至正常生理解剖关系,注射适量生理盐水至创口底部,并让生理盐水到达骶棘肌筋膜相应平面,最后清创伤口,逐层缝合。对照组给予传统入路方式,行一10cm左右正中纵行皮肤切口,顺着椎板旁将椎旁肌充分剥离,并将螺钉植入,之后清洗切口,把引流管内置,逐步缝合筋膜与皮肤。术后所有患者身体均摆放为平卧位,并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术后2d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主要有: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应用目测类比的方法对患者腰背痛评定[3],将有刻度一侧背对患者,让其标尺疼痛情况,剧烈痛:10分;无痛:0分。对比分析两组腰背痛及不良事件,包括伤口感染、穿破椎根管、椎体回缩、螺钉断裂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 ±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情况

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内固定后腰背疼痛评分

内固定后1个月,对照组腰背疼痛评分为(3.2±0.6)分,观察组腰背疼痛评分为(2.0±0.2)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t=12.728,P<0.05)。

2.3 不良事件

术后两组均未发生穿破椎根管、切口感染等状况。对照组发生1例椎体回缩、1例螺钉断裂,不良事件率为4.4%(2/45)。观察组无上述情况,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511,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选择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而传统的入路方式,术后患者易发生顽固性腰背痛。有研究发现[4],胸腰椎患者术后出现腰背痛与广泛肌肉剥离密切相关,但也有专家认为[5],其与椎旁肌神经源性改变相关。椎旁肌根据生理解剖分为深层横突棘肌、浅层竖棘肌,相比较,腰胸椎旁肌比较薄,且关节位置较浅,实施手术较为方便。

因此给予腰椎骨折手术比较适合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有研究发现[6],采用椎旁间隙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患者的效果优于正中入路方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康复时间,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照组腰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表明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实施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的腰背疼痛影响比传统方式小。考虑其原因在于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的绕开胸腰段对应的脊神经,防止肌肉剥离,从而减轻对神经小分支的损伤,最终降低腰背痛的程度[7]。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对照组易发生螺钉松动及断裂等不良事件,观察组未出现上述情况。表明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操作简便,应用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实施手术,比传统入路方式多增加了椎弓根螺钉两个,增加的螺钉可避免悬挂效应,增强稳定性,促进伤椎高度快速复位,避免损伤伤椎,促进康复,缩短康复时间[8]。

综上所述,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列华,赵斌.伤椎椎体内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现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25(1):62-65.

[2]姬向兵,李靖,贾文博.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医学,2015,36(5):610-612.

[3]庄苏阳,汤文浩.胸腰椎骨折的后方入路治疗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2):328-332.

[4]孙程帅,周志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7):636-639.

[5]李中连,张斌,冯冬前,等.手法复位及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63例[J].中医正骨,2014,26(11):59-60.

[6]薛厚军,潘磊,黄必留,等.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33(3):354-356.

[7]吴继彬,郭开今,袁峰,等.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35(11):785-788.[8]王方,邹德威,吴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2):156-162.

论文作者:阳景峰,龙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  ;  ;  ;  ;  ;  ;  ;  

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比研究论文_阳景峰,龙海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