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贴近语文教学论文_高天琴

让生活贴近语文教学论文_高天琴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而且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生活;外延;语文生活化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过,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往往是只注重教科书,考试靠的还是教科书,成天围着教科书打转。学生每天读的是教科书,作业写的是教科书,考试考的还是教科书。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传授知识上,单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离。然而,课堂一旦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为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栗。所以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从满生命活力”。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在教学中有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时,在巩固阶段,让一名学生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二、把身边的人和事带入课堂

在教学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的运用时,我结合最近两天发生在我们二、一班的事,举出以下例子:

(提示语在中间)

“樊丹丹,你过来一下。”高老师一边走一边说( )“帮我把书放到教室里,可以吗?”

“这是谁的语文书?”张国玉高高举起一本书( )“我捡到一本语文书。”

“胡梦怡!”杨欣怡高兴地拉着胡梦怡的手( )“我找到你了!”

(提示语在前面)

韩雪说( )“高老师,我的作业本忘记带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高老师对王东明说( )“你又在干什么?”

(提示语在后面)

“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说( )

“老师,我喜欢看《捉妖记》,中午能看吗?”王俊林大声对老师说( )

“张嘉怡,生日快乐!”同学们说完都看着张嘉怡( )

学生一看都乐了,咦!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最真实的事例吗?不再是书本上的感觉“遥远” 事例。学生们的表现非常活跃,有的同学一看上面有自己的名字,感觉很新鲜,自告奋勇地要回答问题并表演,给大家重现当时的场景。孩子们在轻松愉悦获得了知识。

生活就是大语文。学习本来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真实,更具活力;我们的学生才更聪敏,更富个性。

在教学生写作文片段时,实时地发掘生活中写作素材,学生更有话说。本周星期二我们学校开展歌咏比赛,艳阳高照,天气炎热,孩子们都热得满脸通红。回到教室,我看大家都拿着水杯排着长长的队伍接水喝。待大家坐好,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真热。同学们一看,七嘴八舌地表示确实很热。

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今天真热”这个意思。一个孩子说:“难道今天不热吗?”另一个孩子说:“今天可真热呀!”而且还把“真热呀”三个字重读,这都是他们最真实的体会,所以读得深有体会,感同身受。

我马上追问这两个孩子,到底有多热,说出你当时的感受。一个说:“今天可真热呀!晒得我的脸都红了。”另一个说:“当时我真想跳进水里去。”话匣子打开了,班上很多小手高举,想说出他们的感受。有人说:“想抱个大西瓜啃。”有人说:“太阳那么大,如果有把扇子该多好呀!”还有人说:“热得我想吃冰淇淋。”“真想坐到大树底下去,可是没有大树,我把外套脱了,顶在头上。”“我用手扇风,风也是热的,真想回教室,不想在操场待了。”社会是最大的学校,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实践是最好的教学,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写片段就容易多了。

三、让语文走进生活

当前学生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是报纸书刊错别字“横行”,大街上错别字的广告牌“招摇过市”,甚至有些店铺连自己的招牌“掺进”了错别字。这些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 的“语文试题”,我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街小巷融入生活,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随时可以找到“指点江山”的机会。这些以语文为工具的社会参与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培养民主、独立、参与的现代公民意识。注:(冯晔 《社会也是课堂,生活也是老师》)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注:(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活的源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并单单不是用《语文》教学,我们还要带领学生把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语文只有走向生活,才能是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资料: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吴政 《语文学习重要注重体验教学》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 2005年10月

姚琴芳 《新课程让新课堂如此精彩》 小学教师培训 2005年6月

冯晔 《社会也是课堂,生活也是老师》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5年10月

论文作者:高天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让生活贴近语文教学论文_高天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