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思想政治这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构建好活动型课堂,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一、活动型课堂契合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养成机制的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大核心素养有其共性,又有其差异性。公共参与的基本内涵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来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可见,和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相比,其养成机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注重实践性,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的公共参与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和公共参与的能力。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既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特征,也是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要遵循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思路实施活动化的教学。
活动型课堂,指将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活动化的课堂,也是课堂化的活动,它提供了老师与学生新一轮的相处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由“被动灌输式”向学生“主动参与式”转变,也正契合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养成机制的特点。
二、在活动型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一)围绕贴近生活的议题设计活动,增强公共参与体验
活动型学科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要使学生的公共参与顺利进行并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需要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参与体验,这样产生的答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因此,活动应当关注议题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复杂情境和可以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反思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的意愿与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围绕“为什么要选择?怎么样选择”设计了两个不同议题的学生活动,第一个议题是“发现身边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色彩斑斓”,以学生课前社会调查、课中展示调查成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挖掘、研究身边文化现象的活动中。第二个议题是“我为家乡文化发展献一计”,让学生群策群力,为家乡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在议题活动中,学生走出校门、调研社会现象,感悟到了身边色彩斑斓的文化,形成了对家乡主旋律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明白了需要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的原因,培养了发展文化的责任与自觉担当。
(二)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拓展公共参与空间
不同于活动课程,活动型课堂并不局限于校内活动,基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堂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我市“三城同创”活动中,我校学生亲身参与并成为“三城同创”并成为文明劝导志愿者中的一员,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助力我市文明城市建设。通过这一校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开拓了视野,对于政府治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公民的责任与担当有了亲身的参与和体验,并且针对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在课堂上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有序地参与了社会治理。
(三)依托多种有效载体,丰富公共参与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高中生未来必将迈入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用举足轻重,“善治”的时代要求下,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当中,学生能够进行公共参与的途径比较有限,因此,需要依托多种有效载体与平台,来丰富公共参与的形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可依托的载体与平台一般有互联网平台、学校社团、研究性学习小组等,借助这些载体与平台,学生获得了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研究学习的实践途径,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调查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亲身参与本土文化工艺的制作的方式,真正领会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担当起传承本土传统文化、讲好本土文化故事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凤.塑造活动课程,培养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
[2]李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打造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7.
[3]徐枫,蒋沈峰.活动与学科交融中培育核心素养——以“用证据说话”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1):32-35.
[4]陈美兰.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基于2013—2017年相关文献梳理[J].教育参考,2018(04):10-16.
论文作者:任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课堂论文; 学科论文; 文化论文; 议题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