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隧道工程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提升,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在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建设困难。为保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合理利用,就要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管廊建设;困境;城市管廊
引言
城市的发展使得其地下管道也开始不断增多,无论是给排水管道还是有线电视等线路都会安置在城市的地下部分,这部分管道数量之大,如果不做好规划,将会变得十分混乱,对于城市的发展十分不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但其中仍存在问题需要被解决,部分城市在地下管廊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提出想要的策略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建设与规划。
1综合管廊投资建设中存在的困境
1.1部分技术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影响综合管廊质量和利用率的两个重要的技术因素是其施工方法和箱涵断面形状的选择。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预制预应力综合管廊相较于现浇整体式,施工工期和土建成本都有一定幅度减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在现有综合管廊项目施工中主要以大开挖、现浇施工为主,而盾构技术、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较少,制约了综合管廊的建设范围。用于地下综合管廊的钢筋混凝土箱涵的管型主要有三种:圆型、矩型和异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规定综合管廊断面应根据纳入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然而现有工程案例比较少,在规划设计时如何建立技术方案、以及评价、论证技术方案合理性的制度尚未建立。
1.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前期建设投资规模大而模式单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投资规模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诸如地质环境因素、管廊的舱数、管廊中不同种类的管线以及管廊的规格等等。但是,中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前期建设阶段不仅投资的规模非常大,而且建设模式相对单一,导致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运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中国的海口市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上,仅仅一期工程所投入的资金就非常巨大,其中单舱在资金投入上达到了每公里4000千万元;双舱在资金投入上达到了每公里6900千万元;三舱在资金投入上达到了每公里9200千万元。包括电力管线、天然气管线、给水管线以及信息通信管线等等都被纳入其中。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中,所涵盖的技术内容非常多,包括电气工程技术、土建工程技术、排水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通风工程技术等等。与传统埋线的投资相比较,所投入的资金超过了一倍之多,甚至达到了2倍。另外,中国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明显单一化,多为政府出资,后者政府和管线单位共同投资,给政府造成了加大的财政压力,而且没有实施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政府承担运营风险。
1.3管廊费用分摊的平衡点难以确定
通过观察总结国内已建成或在建的有偿使用的管廊项目,不难发现,比较受管线单位认可的费用分摊模式是:入廊管线单位需向管廊运营单位支付有偿使用费,包括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然而,由于管廊建设成本高昂,各管线单位缴纳的入廊费难以弥补管廊的建设费用,后期缴纳的维护费用也只能与运营成本持平,政府仍然需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
2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提高技术措施
在综合管廊施工时不但要考虑与已有轨道交通设施、周围建筑物、给排水管道的竖向协调,还要考虑对地质基础、道路通行情况的影响,对技术要求较高。盾构、顶进技术应用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管廊项目基本集中在政府规划新城区中,场地开阔、建筑物稀少,所以建设单位会更倾向于选择施工简单、造价较低的明挖法施工;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老城区,地下管线密集且位置难以准确定位,也会给盾构或者顶进技术造成很大的不便。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较少的原因,一是预制装配式箱涵施工会出现大量接口,其密封性、抗不均匀沉降能力难以保证;二是箱涵接口费用、运输及吊装费用增加无疑加大了成本支出;三是预制装配式箱涵生产厂较少,且构件规格尺寸精度不够,影响箱涵的整体性。
2.2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模式
综合管廊建设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在筹建项目之前,通过采用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来评估该项目是否能够采用PPP模式。同时计算可行性缺口补助,确定政府对该项目的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使建设单位能尽快回收项目全部建设成本,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根据我国同类项目的发展经验和实际情况,PPP项目一般倾向于采用BOT模式,目的在于特许经营期内给予社会主体充分权利回收资本,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最终移交后产权仍归国家所有,保证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控制权。
2.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收费机制
构建起来将城市管线纳入到管廊中,可以对这些管线集中管理和维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公共物品,在运营中可以收取经营费,将科学规范的收费机制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多数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依然采用免费使用的方式,这就必然会对管廊的可持续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立动态优化计费机制,即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成本进行分摊计算,做好成本分配之后,根据管廊的空间使用情况对价格进行灵活调整,以使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构建起来。另外,也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的方式,所收取的综合管廊使用费为日常维护管理费,可以确保资金有效运转。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中,加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度,可以将城市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促使城市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中国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面对诸多的建设困境,导致地下综合管廊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就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将建设对策制定出来,以促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快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文璇.城市市政综合管沟的发展与前景[J].安徽建筑,2014(04):197~198.
[2]《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61号).
[3]郝立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几点看法[J].低碳世界,2016(29):173~174.
[4]王军,潘梁,陈光,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建筑经济,2016(7):15-18.
论文作者:金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地下论文; 城市论文; 管线论文; 政府论文; 技术论文; 模式论文; 困境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