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发动机企业整合培育引进路径研究论文_郑子川

郑子川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 天津 300000

大飞机发动机产业的企业整合培育引进路径规划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首先,发挥科研院校辐射效应整合相关企业,形成相互支撑,其次根据地域的资源特点,以政策为导向在国内形成多个发动机产业集群,突出集群效应,最后从专利分析中找到潜在的国际合作企业。

路径一:院校辐射,区域资源互补

全球申请中企业申请占比高达86.38%,反映大飞机产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驱动力,但中国申请人中研究所与高校占比达到41.2%,仅较企业低8个百分点,表明国内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仍以科研院校基础研发为主。目前国内申请人排名中北航、南航、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上海交大等院校,集中了发动机技术创新的主要核心力量,也是发动机产业人力资源缺口的主要供给方,应当以上述科研院校所在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和四川为核心,发挥辐射效应,与相关企业资源互补,形成发动机企业的地区性聚集地。

路径二:政策扶持,国内资源整合

航空发动机作为大飞机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其技术突破还需要与配套产品的研制,以及适航认证、先锋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紧密关联,这都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资源上的扶持。我国已建立了一些发动机相关的大型企业如中航工业、中航商发,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参与国际原材料、零部件外包生产的企业,如抚顺特钢、无锡透平叶片等,可以将这些企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根据地域的资源特点,从产业政策、金融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构建多个有特色的国内发动机企业集群,突出集群效应。

在各发动机企业集群中,以专利导航信息为指引,提升企业对技术情报信息的获取和研判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实施,以创新型企业、领军型企业为重点对象,推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通过以上国内资源整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内发动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路径三:专利引导,国际资源合作

航空发动机目前处于通用电气、罗·罗和联合技术公司的技术垄断下,我国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必然是个漫长过程,从专利角度分析寻找合适切入点进行国际合作,有利于加快发动机产业发展。

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路径,在企业掌握优先布局及重点突破技术,实现关键点的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后,可以通过“技术换技术”的方式与发动机技术寡头开展合作,现有的已参与国际产业链的生产外包商企业也可参考富士康模式,逐步掌握一些国际技术,开展集成创新;

另一方面,“市场换技术”也是重要战略路径。罗·罗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动机相关申请有835项,但进入中国的申请仅10件,即大量技术储备在中国失去了布局机会,且目前在国际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西屋电气掌握着涡轮单晶叶片技术并在中国进行了专利申请,但目前处于破产出售状态,可以分析其优势研发技术,通过专利转让、许可甚至并购等方式开展合作,从企业引入合适的创新技术及人才。

图1 大飞机发动机国际资源合作实例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

大飞机发动机产业链长,技术难度大,投入经费多,必须培育产业集群。我国大飞机发动机技术起步晚,产业链条缺少中游的专业部件,上、下游业务分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势在必行,从政策层面制定发展规划有助产业稳步发展。

1. 布局优化,形成国内产业链集群

通过前面的企业整合培育路径,形成一定企业集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对国内大飞机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可以按照企业生产产品的类别和产品链,对企业进行重组,形成数量有限的几个大飞机产业集团,如参考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大飞机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使中小飞机企业和配套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零部件规模化,产生“邻近效应”,促进交流和竞争,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2. 参与合作,国际产业链融合

国内配套“大而全”在大飞机产业上难以实现,产业链所有环节都自主创新也不符合现有技术水平,国际合作仍应是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通过前面的企业整合培育路径,中国企业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在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原则基础上,吸收美英发动机先进技术加以改造,逐步融入国际产业链,有利于我国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

3. 加强指导,形成大飞机发动机产业规划

目前国家已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对大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发展给予了支持,但在配套执行规划、人才与资金资源、基础设施支持等方面还缺少更具体的规划。鉴于目前国内发动机核心技术研究基本空白的现状,产业规划应当紧密围绕技术创新突破路径,以五年作为时间节点,结合人才、企业发展路径,形成大飞机发动机产业规划。

(五)专利布局协同运用路径

发动机产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的同步发展。应当以航空发动机专利导航信息为指引,以专利资源为纽带,构建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专利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利运用协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协同运行,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基础环境。

论文作者:郑子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大飞机发动机企业整合培育引进路径研究论文_郑子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