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民族政治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_政治论文

论当代中国民族政治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_政治论文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3)04-0016-05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通过族际政治整合成功地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协调好族际关系、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全、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维持和发展的成败。在族际政治整合过程中,科学的原则是族际政治整合的“地面指挥中心”,它确定了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准则,引领着族际政治整合的良性发展;而正确的取向则是族际政治整合过程中的“导航仪”,为族际政治整合确定政治方向,指引族际政治整合行动朝着民族国家建设的最高目标航行。

一、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原则,是指在党和政府为了协调和促进族际关系的发展,利用各种制度和政策,有目的地引导和调整族际关系和民族行为的活动和过程中必须确立和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族际政治整合目标的保障。所以,在族际政治整合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的原则并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族际政治整合任务的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总起来看,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1.异中求同:在承认民族异质性长期存在基础上寻求民族同质性提升

异中求同原则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中,在承认民族异质性长期存在的基础上,寻求民族同质性的提升,通过族际间的交流和自然融合达到维护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统一和稳定的目标。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异”与“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民族国家能否正视民族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必将长期存在的事实,能否正确对待民族之间因地域、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的差异,在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正视差异的基础上不断致力于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提升是直接关系到族际政治整合能否有效开展的问题。此外,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关系错综复杂、族际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民族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博弈,民族精英通过挑起族际间的紧张关系而谋取自身利益,以及国际势力基于地缘政治或限制和抑制竞争对手而煽动或挑起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分裂等,都不可避免[1](P5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华民族为族体基础的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也决定了民族之间的差异必然将是长期存在的,不会在短时间之内自动弥合与消失。同时,中华民族作为中国的国族,其统一性和整体性也不可能自动生成。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之下,自觉坚持“异中求同”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进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违背“异中求同”原则使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遭遇重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一系列恢复和调整以及新世纪族际政治整合的发展与完善则是坚持“异中求同”原则的成功范例。当然,“求同”是族际政治整合的根本,“存异”或“扶异”只是“习之同”之路上的权宜之计,“存异”或者是“扶异”的最终归宿必须是“求同”。

2.刚柔并济:在手段选择上采取柔性手段为主刚性手段为辅的策略

刚柔并济原则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手段选择上,采取柔性手段为主,刚性手段为辅的策略,注重在民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刚柔两种手段。其具体做法在于,当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和谐之时,国家应该主要运用柔性的方式,包括族际关系的良性引导、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国民意识的培养、国民教育的推广、民族正当权益的满足等,来达到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当多民族国家内部出现严重的民族问题,尤其是遇到民族分离运动时,国家则应通过立法手段限制民族分离或直接动用国家暴力机器遏制民族分离运动的发展。这一原则在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时代的族际政治整合中是经常被采用的,为了将少数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中,王朝中央往往都施以恩威并用、“慑之以兵,怀之以德”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式和策略来调适少数民族政权同王朝中央的关系。这种策略尽管从道德层面来看是乏善可陈的,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则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在民族国家时代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实践中,一旦遇到民族分离运动时,刚柔并济原则也往往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这一原则在加拿大应对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俄罗斯处理车臣问题、斯里兰卡解决泰米尔独立运动的实践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2]。族际政治整合关系到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说到底,是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问题。因此,只有坚持刚柔并济原则,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稳中求进:既保持族际政治整合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又根据族际关系的调整和族际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

稳中求进的原则是指族际政治整合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的调整和族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多民族国家内族际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族际政治整合的长期性、坚决性和反复性。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族际政治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敏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族际关系的协调、民族矛盾的化解、民族与国家之间张力的处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涉及国家权力的配置问题、国家资源的分配问题、民族权利的保障问题、民族利益的满足问题、民族分离的防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甚至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外势力的干预交织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演化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就当代中国政治而言,上述问题在我国尤其是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慎之又慎。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3](P31)。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多,政治稳定就显得格外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族际政治整合工作的展开也要以保持政治稳定为前提,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族际政治整合必须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既要保持族际政治整合取向、机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还要注意族际政治整合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

4.多维互动:在主体行动和实现机制上相互支持配合形成联动

多维互动原则是指在族际政治整合的主体行动和实现机制应用方面要注意相互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族际政治整合主体和实现机制的联动,共同推动族际政治整合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牵涉面非常广的问题。族际政治整合所取得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族际政治整合自身的需求来看,“族际政治整合既需要来自社会内部自发力量的塑造,也需要来自国家自觉的行为;既需要内部精神和文化的作用,也需要外部制度的作用;既需要纵向关系结构,也需要横向关系结构;既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4]。所以,族际政治整合不单是政府部门的事,它还需要非官方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它不仅是某一政府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就能实现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而是需要各种手段的合理搭配和交替使用。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受到来自民族内部的、外部的不同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绝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而是不同层级的族际政治整合主体同时利用多种手段在不同领域交错进行的整合过程。

总之,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主体多元化和方法综合化相统一的互动过程。其中,政治内容上的互动是首要条件,经济内容上的互动有助于协调利益分配,文化内容上的互动有利于形成共识[5]。总而言之,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多维构成的复杂的政治过程,需要多管齐下,方能标本兼治。

二、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

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是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底蕴、精神内涵,也是族际政治整合的行动指引。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在族际政治整合实践中具体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进而影响着族际政治整合的走向和最终的成效。目前,学界对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出发,阐述了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选择的观点。各种观点或“主义”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归结起来就是两种,一种强调同质性,一种强调异质性;前者为“求同”的取向,后者是“存异”的取向[1](P98)。无论持何种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学者们的出发点都是指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显得格外关键。在此基础上,周平提出的“求同存异”的观点就很有见地[1](P100-101)。既然族际间的差异是千百年来各民族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应该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此为存异。在“存异”的基础上,通过族际政治整合的各项实现机制来提升族际间的同质性,此为“求同”。“存异”是“求同”的前提和基础,“求同”是“存异”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具体来讲,在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中应坚持以下取向:

1.以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为价值取向

国家政治共同体是各民族共同的政治屋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不论是在国际关系还是在国家政治关系中,国家利益都是各民族利益的最高体现,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和稳定是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政治保证。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能够尽可能地实现和保障国内各民族的利益,赢得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以雄厚的国家实力为依托,民族国家能够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来进行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缩小族际差异,淡化族际界限,增加族际间的同质性,促进国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国家能够有力地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企图,严防和震慑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从公元前的秦汉,就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虽有分裂的局面,但是,2000多年中统一是主流。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2000年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认同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P392)。各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风刀霜剑的洗礼之后,奠定了今天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的基本格局。然而,各个民族都是由各自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在当今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怎样把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融合为单一的民族政治共同体,就成为一个越来越棘手的问题”[3](P332)。在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众多目标使命当中,维护国家的统一是最根本的目标。因为,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国家统一曾遭遇过许多挑战,如建国初期的匪患横行,帝国主义国家“分化”与颠覆中国的图谋与实践,“疆独”、“藏独”势力的日益猖獗等等。这种分裂思想的存在对我国的国家政权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威胁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历史上苏联的许多加盟共和国谋求独立导致苏联解体,南斯拉夫的主要组成单位要求独立致使南斯拉夫解体,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以战争的方式寻求独立等等。这些前车之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重蹈其覆辙。

2.以族际关系的和谐为价值取向

和谐理念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价值追求。在这里,用“家和万事兴”一词来形容和谐族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再合适不过了。家和万事兴的含义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就能使家庭兴旺发达。新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才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的族际关系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如果没有族际关系的和谐,民族之间就会陷入族际纷争的漩涡,从民族群体自身的角度来讲,首先就是失去了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民族群体的精力都浪费在了族际对抗上,严重阻碍了各民族的发展。从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层面来讲,国内族际关系的不和谐,国家统治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为了将族际关系维持在国家可控的范围以内,政府就要花费大量的资源进行族际关系的协调和疏导,以消除族际关系的不和谐对政治稳定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实现族际关系的和谐是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价值取向。

族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新要素,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首先,族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公民权利的平等。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民族的政治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各民族都有权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没有哪一个民族享有特权;其次,族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经济发展上的协调。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注重社会公平,在各项事业中兼顾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利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最后,族际关系的和谐还包括文化传承上的自由,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各民族都有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文化上的相互包容和借鉴才能催生民族的趋同性,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大同”。族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建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民族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彻底实现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作为一种稳定的人群共同体,还将长期存在。民族的长期存在进一步决定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因此,实现族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3.以边疆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为价值取向

我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了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在我国国家统一与稳定中的意义。边疆稳定就是指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即边疆地区社会存在与发展、公民社会行为的有序性与规范性状态,是边疆地区社会有序性发展和公民社会行为规范性的一种动态平衡[7](P185)。我国的边疆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储量巨大,地理位置特殊,与众多邻国山水相连,民族关系极其复杂,这就决定了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我国的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据统计,至2007年年末,分布在我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约为6648.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3%。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五花八门的宗教信仰、日益加剧的利益分化等因素,给民族团结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就成了关系边疆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前提。边疆不稳定,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也将受到影响。其次,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上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边境一带人员出入境方便,而要对其进行管理又非常困难,所以边疆地区也是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即所谓的“三股势力”)频繁活动的地带。同时边疆地区还容易受到周边国家政治环境和族际关系恶化带来的影响,对边疆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造成严重冲击。例如,跨国贩毒活动、邻国的民族冲突对边民生活秩序的影响等。再次,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边疆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云南生物多样性突出,是生物资源的宝库;边疆地区是我国从中亚、俄罗斯、缅甸进口石油的通道;边疆地区还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同时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旅游资源、水力资源以及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于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因此我们通常也习惯称这一地区为“边疆多民族地区”。虽然边疆问题不等于民族问题,但二者之间却有着莫大的关联,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国家的保护膜,没有边疆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没有民族的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边疆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复杂的民族构成决定了建设和谐、稳定、发展、开放和文明的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价值取向。

4.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价值取向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平等的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异,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真实体现,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缩小族际差异,淡化族际界限,增加族际间的同质性,最终国族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有效的增强。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将有利于把国内各民族凝结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并以整体的力量来推进民族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使民族国家的制度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解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所有问题都要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8]。如果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少数民族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危及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因此,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能从根本上服务于各民族的利益。它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当代中国才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地遵循和贯彻这些原则。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收稿日期:2013-05-02

标签:;  ;  ;  

论当代中国民族政治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