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论文_陈虹

当前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论文_陈虹

陈虹(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摘要】医者,仁心。医生这个职业依托着生命和健康,承载着责任和希望。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除了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还要有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在工作中医生既要运用所学为病人排除病痛、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又要筑就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当下医疗卫生大环境以及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局面下,实属不易。

医院作为一个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组织,临床医生本身的健康是医院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随着医疗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做为高风险、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职业,临床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其危害也将日益加深。

如今有心理疾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临床医生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国内医生忧郁症的患病率为25% ~30%,为普通人群的4倍[1]。恐惧症、焦虑症、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缓解临床医生心理压力、调适其心理情绪是我国今后医疗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关键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缓解压力【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15-02

一、我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13年2月份针对宜昌市卫生系统的六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263位临床在职医生。这些人员的分布主要为:1、各院各科正高及副高职称及工作二十年以上医生52人,占总人数的198%;2、各院各科主治医生及工作十年以上医生93人,占总人数的354%;3、各院各科住院医生及工作3-5年医生78人,占总人数的297%;4、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医生40人,占总人数的152%。

受访医生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1岁到55岁之间,问卷涉及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压力及排解方式,对自我的评价等内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回收263份,拒填10份,其他剩余均因个人原因导致调查表无法回收,造成数据空白。

其中男性109名,占总人数的414%,女性154名,占总人数的586%。

在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问卷中,近59%的被调查医生下班后感到非常疲劳;73%的几乎不能休假;58%的极少参加运动;61%的极少参加体检;98%的在工作中感到有心理压力(80%的心理压力来自医患关系,16%来自工作环境);23%的感到工作没意思;31%的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失望;57%的曾经犹豫过离开医院的意向;97%的对自己付出与收入成反比不满意;91%的医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风险;只有39%的医生表示喜欢医生这个职业,28%的医生表示自己不缺钱,仍愿意继续目前的工作。

其调查结果说明:医生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低,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影响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医疗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加上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个别性和复杂性,医生诊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高风险的职业本身就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更是加剧了这种无形的压力。因此,调研团队建议,临床医生要加强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政府也要参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医疗环境,特别是要增进医患之间的互信和沟通。

临床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点。徐新华、赵天力等人的研究发现,综合医院2774%的医生可能有心理问题,医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恐怖因子外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2]。我国目前尚无医生精神疾病患病率统计数据,但有研究表明医生各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均低于当地居民,随年龄增长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居民的幅度也在增大[3]。针对国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医生心理影响的一项调查显示7556%的医生认为心理压力增大,4169%的医生认为做医疗工作自信心下降[4]。郑州学者用GHQ评价医生心理状况发现155名医生中有625%“感到不高兴和抑郁”[5]。济宁市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突出问题包括抑郁和躯体化等[6]。王阿妹等随机抽取上海某三级综合性医院200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医务人员SCL-90各项因子中,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数,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数。医务人员躯体化程度与年龄正相关。对目前工作不满意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因子上分数均高于工作满意者[7]。

二、影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司法的不公正、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不公正源于对医学的不了解和想当然,患者更是不顾客观条件,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会万无一失,一旦有失,便是医疗事故,再加上媒体舆论导向的推波助澜,或者是出于对个别现象的不满意,便一概而论,以点带面。比如,现在的医疗纠纷为什么往往是患者胜诉呢?法律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是其中原因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何来“弱者”“强者”之分?更有甚者,“举证责任倒置”使得每个医生都是戴罪之身。

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甚至不能算作一门科学,最多算是一个职业,就像木匠瓦匠一样,医学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计算出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甚至我们都不能计算出来一个感冒的病人什么时候痊愈,一种药物用到一个病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常常是我们在一些病人的身上的得到的经验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这是当代医学的现状,每个病人都有个体差异,医学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损伤、副作用乃死亡。这一点衍生出来的社会影响给医生带来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他们知道生命的价值,他们不想让生命泯灭,但是医学对于自然规律来说,就像螳臂挡车。

社会对医生的苛求是医生难以担当的,特殊的环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所谓“医闹”。病人的死亡医生本来就很内疚、痛苦,甚至几天都不能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如果再受到病人家属和医闹的指责、辱骂、殴打甚至是法院的传讯,对于他们心灵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日积月累,很多医生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当然还包括工作负荷过重、长期睡眠不足等),结果导致了心理疾病,当然最后受到影响的还是病人。在医生这个群体,有心理疾病的占相当比例,与工作年限是成正比的。

2、来自患者的压力:当今中国的一些患者,更确切的是患者家属,他们总想花最少的钱甚至是不花钱,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药物,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不满意,投诉、告状。对于治病的要求是不同于其他消费的,没有钱治病却有钱大办丧事;没有钱治病但是为了找个好医生去送礼;他们宁可把钱花在赌博、到娱乐场所,也不愿意花在治病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医患之间的摩擦频发。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当病情变化时,他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药用错了或者手术做错了,更有甚者他们还用现代化的设备监视医生的行为,比如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还有笔记本记录你的一举一动,为了告状准备证据,事情还没发生,就未雨绸缪。医生边抢救边要防备授人以柄,结果是越紧张越出错,最终结果吃亏的当然还是患者。很多医生都有如履簿冰之感,终日诚惶诚恐,特别是资历年轻的医生,而中小的医院的医生更是可怜,他们平日没有进修的机会,也没有良好的设备,接触的病人少,经验缺乏,特别是分科不细,导致了他们在处理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出现差错,不规范,到了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们就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学识去判断这些医生的对错。这种压力甚至导致了医生在处理问题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治疗不积极,导致病人失去最佳救治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风险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医生心理压力的巨大:医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医疗行业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行业,临床医疗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未知性、探索性等特点,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随着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以及配套文件的出台,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压力。

一旦临床诊疗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往往就把责任归结为医务人员的失职。大众鉴于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而往往置实事真相与不顾,个别媒体也往往不问缘由的就将医生及医院进行曝光,给医疗行业造成不切实际、不符科学的负面评价,社会对临床医生的理解和尊重也就大为下降,这无疑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

4、提高知识技能的压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遇到的复杂病情或疑难杂症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及经验,否则会影响对病人的诊疗,甚至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医务人员在完成紧张工作之余,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否则将被淘汰。病情的复杂、连续工作的劳累,不仅影响了临床医生的效率和技能的发挥,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体验,如压抑、焦躁等。

另一方面,临床医生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晋升,就必须在工作之余承担来自不断地学习和考证的压力。同时,部分高年资医务人员还担负着研究生、实习生、见习生、进修生的教学任务,这更加重了临床医生的负担,进而分散其注意力;对医疗任务的时间及注意力投入不足,容易发生各种诊疗问题,进而加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5、市场经济环境带来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尤其是对临床医生来说,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工作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这些矛盾将不可避免的使得医院职工开始动摇理想、信念,甚至扭曲价值取向,这也是部分临床医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6、个人生活环境变化:由于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临床医生的周边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内在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业已形成的政治信念、道德体系等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下发生动摇甚至缺失,给临床医生心理带来了新的压力源。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单位内部存在复杂而不断碰撞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与外界之间的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因此带来相当多的人际关系困扰。这些都会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有效的防范和疏导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当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领导层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防范与疏导:1、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成为临床医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主动地应对人事、医疗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挑战,从医院管理者以及医务人员个体两方面联手排遣工作压力,消除和减轻这些不利压力源的影响,不断改善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从根本上提高医疗队伍的素质[8]。当前给临床医生减压势在必行,应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疗秩序或医疗卫生服务的问责制度。让临床医生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作为医疗管理者也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如为医生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医生去有效地应对压力,把压力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化。

2、加强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维护积极学习医疗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培养生活情趣,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及培训,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在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习医生岗前培训等)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未来从医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使其较快适应医疗行业的职业特色,学会如何有效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抵御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影响。作为医院要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应从满足员工的需求做起,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对医生的劳动价值给予合理的评价,对医生的报酬给予公正地给付,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同时也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确保医生的生理健康,包括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定期体检、组织医生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等,因为医生的健康也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3、正确面对当前的医患关系针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及顾虑,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医务人员应以平常心态接诊,给予患者热情接待、平等对待,既不因心理优势以“冷面孔”示患者,也不因担心患者态度不良而畏手畏脚,不敢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患者可能出现的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往往还可以促使患者全面、准确的反映自己的病情及既往史,避免部分患者出于种种担忧而讳疾忌医,从而影响医生的准确诊断。同时,医务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积极满足患者就诊的权利及对自身疾病状况的知情权,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9]。

4、创建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是今后医疗改革中提高临床医生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医院要采取合理的、人性化的准予制度,积极给予休假;鼓励医院职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对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培养,使其从职开始就具备较好的工作心态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科室人员出现的不良情绪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给予积极疏导或提供合理的帮助。不定期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如短途旅游度假、歌舞及书法摄影比赛等,使医务人员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凝聚力亲和力,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有效调节和减轻心理压力;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采取个人、小组、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讲课、训练,对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心理危机制定干预预案,保证临床医生的心理问题能及时解决,提高工作质量。要注重人格的建设和修养。与人相处要尊重、理解和宽容,要用开放的心灵去容纳别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人际相处要和谐、善于沟通与合作;能够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格的建设和修养,与时俱进,才能符合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5、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医院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医务工作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尤其对医院非医疗窗口如挂号处、药房、保安等的服务态度;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举行义诊活动;努力改正的处理医疗纠纷,在患者中宣传医疗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识,提高医院职工的工作正义感及积极性。要改变医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去改变这一现状,全社会应积极营造尊重和关心医务人员的社会生存环境,医生不是“天使”,也不是“救世主”,要让人们理解道医疗工作存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着力构建和谐的医疗执业环境。

参考文献[1] 李京力,陈福国.医生忧郁症的国外研究概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66-67.[2] 徐新华,赵天力,胡国良.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24-325.[3] 朱姝.从133篇文献分析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中华理杂志,2004,39(3):215.[4] 秦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487名临床医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74.[5] 李永鑫.医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河南大学报,2005,8:32.[6] 刘锡潼.医生的心理健康亟待提高[J].健康大视野,2005,5:50.[7] 王阿妹,袁青.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5):471-473.[8] 漆隽玮,苗元江.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6-128.[9] 冯晓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浅析及应对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5):152-154.

论文作者:陈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  ;  ;  ;  ;  ;  ;  ;  

当前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论文_陈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