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创新实践研究
范文忠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132101)
摘要: 本研究着重考察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府全力支持方面入手,研究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员结构、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育信息化手段与机制,以农资营销模式为主体,进行详细的研究,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等,概述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授课的主体地位,为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育;实践;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重视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在农业农村部实施具体工作,国家财政部在资金方向全力支持,从国家大政方针上来看,国家重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育工作,吉林省政府重视此项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在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取得明显进展。第62届联合国大会关注全世界农业的核心问题,将“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问题”列为首要问题,可见粮食在全球的农业领域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中决定性因素是农民,全世界都将进行农业人力资源培训,即“人的因素”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突出了农民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了农民阳光工程工作、加强培训农村基层推广人员工作、大力推进农业领域从业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化的培训活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之一,其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1 政府全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吉林省常住人口在2018年达到了2717.43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1178.01万人。2018年,吉林省政府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数量超过3万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未来的五年中预计达到1.8万人以上,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81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计划100人,实行脱贫攻坚战,在吉林省内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可以达到1000人,专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
吉林省2018年计划投入7158万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需要经农业部门认定纳入补助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为:对所有的受训对象累计15天,补助标准3000元/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要求不少于120学时,按10000元/人进行补助;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天,按1000元/人进行补助。
为确保混凝土防渗墙质量,应重点注意:①配置产能适当的抓斗机械、混凝土拌和及输送设备、吊装设备等,确保成槽及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②槽段内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得过快,各浇筑导管投料要均匀,各混凝土面高差不应超过0.3 m;③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施工,必须严把各个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关。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支持四类农业从业人员: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二是现代青年农场主;三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四是专业型职业农民。
坚持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这是吉林省多年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利用农忙季节到农户生产现场,专家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过程由互联网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本着不完整的理论与完整的实践的原则,集中培训主要讲授主要的理论知识及主干课程的内容,从原理及大方向上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技能的理论主体。完整的实践本着实用和够用的原则,到新兴农业实体参观以及实地实训相结合的原则,从最初的模仿到实际生产的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2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层次及年龄结构分析
健全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吉林省四所农业院校的师资,以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大学农学院系以及延边大学农学院系为主体,兼顾吉林省农广校、吉林省农业供销系统培训、吉林省私立农业培训学校、吉林省农技推广中心,并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内各地方农业科学院等,以及各地方农业推广、农业站等国家所有的公益性培训资源,在吉林省内培训及实施此项目。吉林省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能动性,发挥产学研共存的优势作用,支持以农民为主体的灵活机动的培训模式,形成农民田间学校,以农业种植大户的现有场地为实习实践基地,让具有实践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讲经验、谈方法、论心得,推进经验与技术本土化、实用化。
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党建工作单一孤立,而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只有为经济服务的党建工作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要求。通过建设企业党组织机构、制度等,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企业党组织在日常活动中需紧紧围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目标,树立效率、竞争观念,将党的政策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多元化研究
以吉林市为中心点,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相关问题,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吉林省受训新型职业农民人员为研究对象,从性别比例、年龄、受教育的程度进行分析。对1388名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员进行了结构分析,其中,男女比为1.62∶1,由此可见,男性新型职业农民在从事农业劳作及学习农业技术的人员比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多62%。通过调查,目前吉林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新型职业农民主体为60后、70后农民,占劳动人员的68%以上,80后不足20%,40后、50后以及 90后、00后不到 10%,40~60岁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较多,20岁以下的人员不到5%。随着现代化、智能化、集约化农业的到来,农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否会出现农业生产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需要关注。对吉林省目前从事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分析:45.3%的劳动者完成了初中教育,43.5%的劳动者完成了高中教育,完成初、高中教育的人数占88.8%,完成中专、大学教育的人数占11.2%,这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增加,大学的入学率提高,但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会在一定时间内制约我国的农业生产,农业作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当大学生从事人数占整个农业生产总人数60%以上时,农民职业化,和国家工作人员等同的工作;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批文化层次、综合能力较高的专业人才,我国才会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强国。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念转变始于思想上的转变,培训人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标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重点提升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重视目前的培训机会,努力提升自己,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技术,重视国家的导向,特别是国家支持的方向以及农业补贴等重大项目。
4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及实践
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转变思想
吉林省利用“互联网+农业”、云平台等线上资源,提供智能高效、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教育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4.2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还要加强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推广。互联网推广效果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当前形势下,旅游地应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借助论坛、社区等平台发布高质量的旅游信息,从而吸引游客、服务游客、留住游客。
无论是政策上,还是资金上,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从吉林省政府到地方都十分重视,要求给予全面的支持。
4.3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优先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有目标地进行生产实践培训和实地参观考察。在农闲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搬到农户的家中,将课堂搬到农民的生产场所中,做到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学,将农业大课堂灵活化、多形式化,不拘一格。以吉林市为例,以香瓜大王种植模式为引领,形成农民自己边生产边学习的合作社形式,从每年五月到次年春节,能够让香瓜一直生产、销售,且每公斤香瓜价格不低于30元,做到品牌香瓜等,类似的案例还有吉林蛟河“岗子地瓜”“杨屯白小米”,永吉的“金红娃葡萄”。
吉林省多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国际交流,达到以学促进,消化吸收为目标。吉林省先后派新型职业农民到新西兰、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考查,学习国外的经验技术,服务于吉林省经济;特别是学习远东地区农业的开发与利用,在俄罗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农场,种植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形成国际性的农业企业,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吉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能够利用吉林省突出的精品农业示范区,如吉林市东福集团、吉林市春新农场、吉林市吉康绿谷合作社、吉林市可视农业联盟等作为实训基地,突出实践授课的主体地位,突出政府的引领作用,突出专家的作用,扎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将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有上课前自主预习和下课后的自觉复习,“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从学生课前自学上对学生加以培养和提高,在教师提供的学案引导下,学生的自学过程变得有目标、有步骤,问题清楚明了,能一改过去自学时的盲目性。特别是那些不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有了学案的帮助指引,能够按照学案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以简单掌握教师准备讲解的内容,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对难点加以记录,并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使用“学案导读”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逐渐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强化其自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动态及其展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03):120-126.
[2]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01):40-43.
[3]殷喜悦.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15-19.
[4]翟炎杰.我国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5(08):119-121.
[5]吴易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湖南省的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49-54.
[6]吕倩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5(16):36-39.
[7]唐智彬.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职教通讯,2015(13):30-35.
[8]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体制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47-51.
[9]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60-263.
[10]盛子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81-85.
[11]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08):105-109.
[12]李惠,张梦蝶.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01):66-70.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2017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号:2017ZCY342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21.053
作者简介: 范文忠,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科研。
标签:新型职业农民论文; 职业培育论文; 实践论文; 特征论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