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发展的五大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企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者简介
张广生,1943年2月生,沈阳市人,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 历任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计划科副科长、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副经理、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副局长、上海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现为上海市商业委员会主任。专业技术职务为研究员,上海市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张广生同志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在组织领导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工作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前进,在商业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由他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撰出版的有《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大全》、《上海商业(1949—1989)》、《现代商品学基础》、《市场预测实用方法》、《商品质量管理实务》等七部著作,并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近年来,他还主持商业流通领域重大课题研究,提出上海商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与对策,成为有影响的商业经济学科的带头人。
针对上海商业的优势和劣势,我感到商业企业发展主要要从五方面来研究发展战略。
一、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战略
上海的商业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迈了三大步。
第一阶段是1984~1990年,是简政放权阶段。对大中型企业“简政放权”,对小型企业搞“改转租”、“包卖连”(承包、转卖和部分小的连锁)和股份合作制七种形式的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政企关系也得以改善。
第二阶段是1990~1994年。这是在重庆“四放开”以后,上海学重庆搞了个“六自主”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彻底拉开了企业和企业间的差距,企业间的工资待遇、奖金分配、用工制度、干部制度都发生了彻底变化,真正把企业推向了市场。田纪云副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的“四放开”改革座谈会,对全国的工商企业影响很大,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实现市场化方面迈了很大的步子。这迫使企业提高独立自主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1995年开始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商业国有资产受权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集团化、股份化;还有企业可以进行资产改组、资产再造。这次改革后出现了新形势:商业企业不仅从事商品经营,而且兼顾资产经营,即进入从事商品经营和资产经营两种经营结合在一起的新阶段。这一步迈出后,商业企业才真正地象个企业了。在与外商接触中,我感到大家思想观念不一样。比如上海第一“八佰伴”的大楼投入2亿多美元,建成后每天只有200万元(人民币)收入,但他们却很高兴,说效益非常好。如果是我们,就会愁眉苦脸说效益不好。什么道理?他们是把资产经营和商品经营相结合,认为这幢楼已经赚钱了,每天营业额能够养活职工还有节余,经营又赚了钱。他们考虑的是综合效益。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把我们的企业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推向了商品经营加资产经营,我们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对整个商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商业企业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市场化的道路。
二、联合发展一体化的战略
是新形势下对商业企业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商业的联合必须推进工商联合、农商联合、批零联合、内外贸联合、市内外联合,走多元化发展的路。过去商业只搞经商,这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一的经营形式。搞批发的不搞零售,搞零售的不搞批发。过去还有些强制性规定。比如上海就限制零售企业批发销售额不得超过15%。现在看来世界的潮流是联合,是模糊和淡化这种专业分工的概念。批发零售一体化,这是国外商业非常重要的形式。如世界上几个最大商业公司都是内外贸、批发零售不分,并且还是生产经营不分。在日常消费品领域里是由商业来控制工业,由商业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产业企业。这是当前世界的潮流。我们的企业要发展也必须走联合的路,走工商联合、农商联合的路。我们搞副食品的一定要和农村生产基地联合,否则将来的屠宰场就会断线。现在农村自己在建屠宰场,自己养猪自己屠宰自己销售;工业也要走一体化,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我们商业呢?就不能再守摊子了,千万不要再搞“自成体系”,守零售、批发摊子了。必须向生产领域渗透,与生产领域联合,以联合求发展。否则商业就像唐僧肉,被人家一块一块地吃掉。
联合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企业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非常有利。联合后,你必须吸引多方面的资本进入商品领域,我非常欣赏过去给资本家下的这个定义,太好了,资本家的资本自己是有一部分,但不全是他自有的,他也给职工发些股份,社会上的亲朋好友也有些资本,也有董事会,对他也有制约,促使他更好地运作资本,把资本投向最有效益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家什么时候能变成“资本家”(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就可能真正把资本运作好。企业应该有个资本多元化的概念,通过资本多元化促进企业的机制转换,使企业增加自己的资本金来源,增加发展的后劲和实力。有一次我参加在上海投资的香港巨富郭鹤年举行的年会,发现董事会成员就摆了五桌,有沙特的王子,洛克菲勒的财团、英美法国的财团,还有日本的资本家和银行家,都是他投资项目的资本来源。我问他你这个董事会怎么这么多人,他说:这个项目中我只有15%的投资,其他四五十家每家是3~5%的投资,但我是15%,他们认为我了解中国的情况,相信我搞的项目会有效益和回报,所以就投靠了我愿意拿钱。对我来说将来的风险会分散掉,失败了我只损失15%,成功了大家都赚点。风险分散,利益共享,资本多元化是有效的办法。所以资本多元化、联合发展、一体化发展这条路非常好。无锡这两年商业发展得很快,也是资本多元化的结果。这就是联合发展的战略。
三、连锁经营的战略
连锁化企业规模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的规范化,这都是由连锁经营的机制所形成的。我认为,连锁经营是世界的潮流,是商业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现在世界上大的商业集团都是走连锁发展的路,象美国的沃·玛克公司有1500家店,通过4个配送中心、1个采购中心来实现规模化的经营管理。日本大荣公司有5600个连锁店,完全靠连锁机制进行运作,它还有120多家大百货店也是连锁的。 这几年我国发展的连锁经营形式对企业现代化是一个很大的推进。只有通过连锁,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同国际上的商业企业接轨。过去我也有错误认识,认为商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就是造大商厦、搞精品屋、设备现代化。现在我认识到,商业现代化主要是它的运行机制现代化,运行方式国际化接轨。连锁经营,不论是小的便利店,还是小的超市,只要是连锁经营,把连锁机制建立起来,这个企业就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企业,是国际化接轨的企业。相反,有些大的百货店,如果还是过去那样转租承包,分散采购,仍旧是中国土办法,尽管现代化的商厦,商业设施再高档,再好,还是中国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是国际化接轨。真正国际化接轨的百货业也是连锁化经营的。如日本的百货店,是几大集团的百货公司,自己没有采购权,没有用人权,没有融资权,一切权力在总部,高度集中。它作为企业是非常独立的,作为企业集团是高度集中的。这是真正的管理现代化。我们的商业企业将来不论怎样拓展,必须走连锁经营、集中化、规范化管理的路。有些企业搞连锁只是招牌一样,工作服一样,其它内部机制没理顺,这是假连锁。真正的连锁一定要在管理机制上、运行机制上都要理顺。
连锁经营还给商业经营利民、便民、为民商品创造一个可能。连锁机制带来的成本最小化、费用的最小化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去经营那些便民利民为民的商品,因为商业毕竟还是个服务领域,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还要树立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什么办法参与市场竞争呢?只有通过连锁经营。例如,我们上海引进了一个法国的佳乐福大型超市,谈判时他提出将来销售的产品价格是上海最低的,我不信,因为它在上海只开了一家店,而华联超市已有七八十家店,联华也五六十家店。结果事实上他真的实现了佳乐福超市是上海销售价最低的。这对上海的商界震动非常大。后来才知道,它是一个世界超市连锁公司,是世界超市的第五位,有220家店, 它通过世界连锁的机制向企业订货,特别是向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订货。比如到可口可乐订货前,把它在上海销售的最低成本价摸得一清二楚,向可口可乐就要这个价。开始可口可乐不同意,但当佳乐福法国总部通知可口可乐总部说不给上海这个价就220家店都不进可口可乐时, 可口可乐公司马上答应了这个条件。这样佳乐福就实现了上海最低销售价。这就是连锁机制的巨大作用。说明连锁经营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非常有利的经营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把连锁机制推上去,把连锁经营搞起来。
四、多角经营、市场拓展的战略
商业企业必须多角经营,要实现经营的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现在国际上大的商业集团都是多种经营层次。如日本大荣公司在法国的巴黎春天有最高档的时装公司,有传统的大型百货店120多家连锁经营, 还有一个便利店,分了三个层次,是多元化的。它不是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一个层次上,这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增强了。我们有些企业把自己的市场目标定在一个商品档次和层次上,市场的迥转余地比较小。我认为一般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就可以实行多层次经营,使商品层次拉开。加拿大的豪得森彼食品工业搞得很好,速冻、保鲜食品都搞得很好。它也是分两个层次,有120家传统百货业,还发展了200多家廉价店,这个定位很好,它就一个廉价店一个高级百货店两个层次,把市场定位定得多元化、多层次,使经营的迥旋余地很大。日本的西友也是这样,除了搞食品销售,也搞工厂,自己还有定牌产品。如面包从面包厂来的和自己生产的同样的面包,差价20%左右,价格低竞争力就强。每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消费层面。比如上海东方商厦原来定位高中档,出现了问题,形成了走走看看到东方商厦,买东西到对面的六百商店(六百是大众化的)。后来经过调整结构,保持高档商品不断,中低档商品补充,实现了多元多角经营,产品多元化,最后效益又上去了,变成徐家汇地区销售最好的。
商品经营要外延,要向区外、市外、国外扩散发展。上海这几年向市外、海外都做了些拓展,在海外办了40多家商业企业,比较好的是水产总公司。现在五大洋都有上海的水产公司,在海外的劳务有1500员工,主要是捕鱼、卖鱼,效益很好。去年2000多万美元创汇寄回来,水产总公司从亏损企业变为盈利企业。
产业多元化还要搞资产经营,搞房地产经营。我们商业还有些仓库,有点地皮,一定要搞多元经营,多角经营,甚至还要发展一些工业企业。上海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就是这样办的。如“开开”店就是以开开店为名牌发展开开羊毛衫、开开衬衫。这就是实现商业工业一体化,然后多角经营,把自己的产品开发出来。还有上海恒源祥原是一家很小的绒线店,现在却已控制了中国绒线市场的28%。它在无锡常熟办了4 个厂,规模很大,都有几千职工。我问它的总经理为什么不在上海办厂,他说上海工业成本太高,工业机制不行,政策不灵活。他也是搞多元化经营。
还要创名牌、名品、名店、名人,要创造商业的名牌,这也是多角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有自己的名店、名牌、名品,自己的名人也要树立起来。我们有些企业家树立起来了,这个企业家和店就融为一体;劳动模范树立起来,劳模和商店就融为一体。这样就把商业的名牌打出去,以这些无形资产为龙头可以带动商业发展。
五、科技教育兴商的战略
商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国外的商业企业家很多人是学工科再转为商科,很多商业财团老板都是双料博士,既是工科博士又是商科博士。哈佛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有工科的本科基础,然后再读哈佛的研究生,出来成为经商能手。国外读商科的人要求比读工科的人高,商科赚钱的机会也比工科多。在我国相反,工科比商科吃香,但这几年风水有些变了。现在有个逻辑叫学工科的转商科容易,我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过去我国商科人才少,现在又大量需要商业经营人才,工科生相对说基础较好转过来容易,素质较好。那么,我想,何必要从工科转而不去直接培养工商兼容的学生来经商呢?以后商科院校的教材要改。
另外,商业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在促进商业现代化的同时也促进人才结构调整。比如计算机连网就要求商业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要有起码的计算机知识,这就促进了商业人员提高素质。同时计算机连网又会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计算机行业会在研发商用软件、硬件中不断改善自己,这是相辅相成的。国外认为商业企业是科学技术的最大市场,是实用型科技最大的市场,我们商业应该成为这个市场的主体、载体,把科技市场化通过商业现代化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