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及对策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边境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及对策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境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意义论文,策略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边境变成了面对国际市场的前沿,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西部大开发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实业界的广泛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部边境地区的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发挥区位地缘和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1 开展边境旅游的基本条件和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拥有12747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这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旅游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1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品位较高

西部边境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化、特殊性,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个性与垄断性为其他地区无以相比,主要表现在:①从自然景观看,西部边境地区的一些自然旅游资源是世界罕见的,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山川挺拔、景色丰绕,从白雪皑皑的冰川世界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囊括了我国从南部海南岛到北部黑龙江的所有气候类型,既有气温高达38℃,植物花卉、珍稀动物极其丰富的亚热带风光,又有海拔4000米以上,北半球纬度最低、终年积雪的雪山群峰,以及由于终年积雪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冰川、冰塔、冰瀑等,特色明显,品位很高。特别是有许多海拔7000~8000米以上的雪山冰峰,位于中尼边界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巴边界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都是世界上许多登山爱好者所青睐的地方。云南腾冲县的火山地貌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死火山群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世界之珠”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高差3900米,世界最深的金沙江虎跳峡;平均深度5000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有列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引起国内外轰动的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迪庆,以及璀灿的高原明珠——滇池、洱海、抚仙湖、羊卓雍错、哈纳斯湖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察价值。此外,云南沿边地区还有许多温泉,是疗养度假旅游的好地方。②人文景观看,西部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和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白族的南诏大理文化、彝族的虎文化、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契丹族的辽文化等及十月太阳历、摩梭人的阿注婚姻、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蒙古族的“那大慕盛会”等,构成了西部边境地区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西部边境地区保存有许多古代民族的活动遗址、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院、佛塔等文化遗产,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西部边境地区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及其旅游商品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都带有浓重的地方民族色彩。总之,我国西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丰饶度大、特色浓,多旅游资源绝品,如世界遗产总数占全国的34.5%,国家风景名胜区占3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3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占28%。[1]

1.2 边关风情浓郁

我国西部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相邻,国境线长达万余公里。国界线和边境标志物如国门、界桩、界碑、界河以及神秘的边关、边民互市贸易区等风貌特色构成了西部边境地区独特的边关景观,为开展边境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广西与越南有1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有凭祥友谊关、东兴关、金鸡山等关口和要塞,中法战争古战场遗址,大清国万人坟,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旧址金鸡山炮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山”法卡山、311高地,有世界第二大跨越两国的大瀑布德天瀑布,有浦寨中越边贸城,靖西通灵大峡谷等,形成了独特的边关风情,对游人具有特别的诱惑力,能激起人们的猎奇心理。西部边境地区保存下来不少与边防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如新疆霍城县的清代伊犁将军府旧址,以及张骞、班超、林则徐、左宗棠等历史名人的遗事、遗踪等,也为边境增添了不少神奇色彩。边境贸易的开放,中外边关节所展现的边贸产品、边贸市场与边贸节庆交融的特有景象,以及边境旅游观光的日益活跃,构成了一道领略边关及中外山水风光与特色风情的旅游风景线;边陲小镇、边关地区的民风、语言、服饰、建筑风格、景观等的过渡性、混杂性,以及中外边民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等,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

1.3 区位条件特殊

西部许多地区,如西藏、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都属于边境地区,从首都或内地的角度来看,属于边远地区、边缘地区,给人一种遥远、不便的感觉。但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前沿地区,是距离国际市场最近的地区。西部边境地区距周边邻国最近,出入境最为方便,主要口岸及开放城镇又都接近邻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特别是边境地区口岸变成允许第三国公民通过的口岸,使到东部或中部的国际航线在西部停留,允许更多的包机进入,西部的交通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边境地区成了邻国边境贸易的重要市场和出入境人员的必经之地。为边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

1.4 客源市场广阔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将持续大幅度增长。我国国内旅游生机勃发、需求旺盛,旅游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时尚,大众旅游方兴未艾。2002年我国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3%,旅游外汇收入20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7%,接待入境旅游者9 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9%;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国内旅游收入3 8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11%,出境人数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2]。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达89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3]。国际国内旅游客源的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西部边境旅游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限的商机。据国家旅游局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方面,西部边境地区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但目前西部边境地区大部分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开发利用少、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1.5 边境旅游方兴未艾

近年来跨国旅游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7.9%。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俄罗斯和西北欧等主要客源市场的来华人数增幅达到4.1%~22%[4]。云南省各边境地区的旅行社通过边境口岸开展边境一日游,十分火爆。瑞丽、打洛、糜憨、河口等口岸的边境跨国游,几乎每天都游客不断,络绎不绝。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自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伴随着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跨国旅游,特别是我国与俄相邻的一些省区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开展的边境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俄罗斯游客。2001年中国对俄最大的边境口岸满洲里旅游总收入达到6.1亿,旅游创汇5 700多万美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1%,旅游业已成为满洲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5]

旅游业在西部发展中优势突出,我国西部边境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赋予,非人力所为,非技术力量能再造;我国西部边境地区神奇迷人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耐人寻味。我国西部边境地区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旅游产品互补共存,使西部边境旅游业有条件直接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体系,在同一层面上通过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占领市场、拓展市场。西部边境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优先发展边境旅游业是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亮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必将带动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 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意义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如何加快西部边境旅游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关键就是要正确认识,积极发展,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边境旅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便制定出促进边境旅游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对边境旅游的意义和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

2.1 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有很多相关产业和行业可以借助旅游业的繁荣带动自身的发展。这种“乘数效应”是以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时刺激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特征的。同其他各类产业相比,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与经济、文化、外交有综合的特性,和交通、城建园林、文化文物、商业金融、对外经贸、轻工纺织、特色农业、邮电通讯、扶贫开发、科技教育等行业关系密切,起着关联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众多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行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融合。所以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可以带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边境旅游的开展,有利于充分发挥边境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展边境旅游,一方面吸引了大批旅游者从祖国四面八方到边境地区,加强了内地对边境地区的了解和联系,不仅有利于边境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信息的交流,也有利于相互发现对方的长处,开辟内地与边境多方面合作的途径;另一方面,跨境的旅游活动,也加强了边境地区与相邻国家的了解和联系,创造贸易、经济合作的机会。在为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并带动了边境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

2.2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西部大开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结构转换的过程,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要扮演重要角色。它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增长,吸引消费资金从东部及区外流向西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资金瓶颈,国家投入受财政收入制约,市场资金又不能实现从东部回流向本区。西部边境地区向东部提供低附加值甚至是零附加值的原材料资源,购回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旅游则是吸引东部及区外资金回流和引来区内消费的最佳途径。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边境旅游,应是西部边境地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上佳选择。旅游业是高投资、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云南省1998年以来投入705亿元,用于“世博会”212程及相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达940多万,拉动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1999年云南省旅游行业总收入达204.68亿元,比上年增长49.51%[6]。事实证明,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资金、人才、建设物资,既可获得高回报,又不减少资源存量,还可防止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为西部地区显露后发优势创造条件。事实表明,发展边境旅游是西部边境地区开发进行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3 有利于实现“内联外拓”大战略

开展边境旅游,为民间的交往和相邻国家公民之间的接触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西部边境地区应当创造条件拓宽这一渠道,充分发挥这一渠道在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多方面的合作。边境旅游的开展,促进了边境两侧人员的流动,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合作方发现更好的合作机会和合作方式,更好地选择长期的合作项目。因此,开展边境旅游,扩大边境旅游,不仅赢得了一定的旅游收入,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只是对境外开放,而且也对境内开放。通过“外拓”和“内联”,边境地区的经济就会活起来,边境地区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

2.4 有利于促进边疆稳定,促进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内地与边境地区平衡发展

西部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关系和安全的敏感地区,再加上远离大城市,长期处于封闭落后和紧张状态。边境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为边境地区带来了经济收入,带来了合作伙伴,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边境旅游能充分发挥边境地区自然的多种优势,边境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相互配合,借发展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边境旅游重要的不是使几个直接从事经营的企业获得较大的利润,而是使整个社会受益。

3 加快西部边境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西部边境地区大部分属于边远贫困地区,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地缘优势,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更难实现经济大发展,需要国家、自治区、地区及各县市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这些地区也正需要一种连动面大的新兴产业来激活地区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旅游业以及边境贸易相互促进的发展,正好可肩负这一重任,旅游贸易互动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西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但同时需要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

3.1 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西部边境地区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政策、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实行5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满洲里、凭祥友谊关等边境口岸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2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联合和协作

在西部开发中要有新思维、新观点,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清除各种障碍和束缚,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领域和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旅游饭店业、娱乐业、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交通、旅行社等各方面全方位向国内开放。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广泛吸纳区外、境外、国外的资金以及技术、人才参与西部边境旅游的开发建设。西部边境县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简化出入境手续,使边境地区成为新一轮的自由贸易旅游区吸引国内外客商。还可通过合办旅行社,合作培训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合作开发旅游景点,合作开发旅游商品等,有计划地发展跨国旅游项目,西部边境地区旅游业起步时期就以高起点、高标准直接与国际水平对接。

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经济的联合与协作。一是要加强与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在旅游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促销、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跨国旅游的发展;二是要加强与东部省、市合作,将西部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与东部省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形成互补联合;三是做好西西联合。西部各省(区)市联手合作,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促进相互投资,开展联合宣传,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开发上“山”下“海”出国旅游线和跨省旅游大环线,充分发挥西部边境地区的地缘优势;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宣传边境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举措,提升西部边境地区整体知名度,谋求整个西部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益。

3.3 加快与旅游产品开发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加快通往边境地区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步伐,开通更多全国各省区直达西部边境地区的旅游专列。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的海上航线,开通防城至下龙的近海航线。巩固昆明、桂林至新、马、泰、港等地的航线,增加上座率。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发挥边境旅游在东连西接、南来北往的区域性旅游枢纽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产品,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标准。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坚决杜绝一哄而上的“大开荒”现象,要注意将生态旅游与生态扶贫紧密联系,开发西部边境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带动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旅游营销,进一步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力度

加强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提高西部边境旅游知名度,是将西部边境旅游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西部旅游部门“改革开放、文明礼貌、办事认真、奋勇争先”新形象的需要。西部边境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西部各省(区)旅游部门在宣传促销上应联手打出“西部牌”,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谋求西部边境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益。加大对日、韩、越、泰等东亚和东南亚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西部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标签:;  ;  ;  

边境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及对策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