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政治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44(2009)02-0110-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已全面实施,与以往的课改相比较,本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大得多。首先是在教材的编写上有明显的变化,图文并茂,设置了很多的情境供学生讨论探究,内容也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这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给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是啥模样?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更有效的?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处处比照,时时留心,但始终未能画出样子来。实际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因人而异,别具一格的。但作为好的课堂教学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资源观
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所持的学生观不同。有的教师把学生仅仅是当作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这种“学生观”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不相适应的。新课程倡导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树立生本意识。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信息时代,学生本身就是资源。所以,教学中不仅要调动教师的力量、备课组的力量,而且要调动学生的力量来共同参与课堂教与学。如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宽,他们的资源来路越来越广,只有随时了解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实现有效的教学。
2007年11月,第二届粤版教材优质课比赛在重庆的求精中学举行,我省选送泉州外国语中学的刘文生老师参赛,参赛的课题是八上《欣赏与赞美》,他获得了本次比赛一等奖中第一名。他的课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上得非常成功。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有很多因素在里面,但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导入新课上,他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资源,让学生来给老师当导游,说说重庆有哪些风光,后引导学生要懂得欣赏与赞美,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中来。
在课堂小结之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真情流露。要求学生把自己欣赏的人以及欣赏的理由写在心形卡片上(他精心设计了一些心形卡片,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交给所欣赏的人。这时课堂上出现了如下情况:有的学生收到几张心形卡片,有的学生可能一张都没有。老师让收到几张心形卡片的学生举手,有二张、三张,还有更多的。刘老师让收到最多心型卡片的学生起来说说同学们欣赏他的理由。有的说他学习成绩好,有的说他不仅学习好还乐于助人,耐心为同学解答问题等等。同学们真诚的欣赏让这位同学很激动,并有感而发,表示今后将努力做得更好(这位同学已经感受到被他人欣赏和赞美的积极作用)。刘老师又问,哪位同学一张心型卡片都没收到?这时一位男生不太好意思地站起来说他没有。师问:你知道原因何在?生答:可能是自己平时爱捉弄同学、欺负同学。此时刘老师以欣赏的眼光激励这位学生并指出:你能认识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就好,同学们会为你今天的坦诚所感动,老师更欣赏你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改正缺点,备受他人欣赏。这时坐前排的一位女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说:我欣赏的人就是刘老师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你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上得特别好,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懂得了很多道理。这一环节完全在刘老师的预设之外,学生的表白完全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也被学生的真情所感动。这部分内容成了他这节课亮点中的亮点,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动态生成的课堂让所有听课的老师也沉醉其中。我想学生从这节课中所感悟到的道理“真诚的赞美是温暖的阳光,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欣赏与赞美,它不仅愉悦自己,更能温暖他人”,学生一辈子都将铭记在心。
刘老师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在上一节课之前,你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怎样让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预设成功的,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刘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上得这么成功,与课前精心的预设是分不开的。“真情流露”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就留足了生生互动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欣赏,这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而那位女学生对教师的欣赏完全是成功预设下的一种自然的生成。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
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敏锐地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以前所提倡的“老师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刚好响起”,这种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越来越受到专家的质疑。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有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政治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三、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是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与过去一脉相承,变化甚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新的内容,较之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内涵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困难;而过程与方法则是彻头彻尾的新生事物。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非常不理解,以为这是犯了逻辑错误。我们所理解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指要达到的结果,“过程”怎么会是结果呢?所以对“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不理解。但是先让我们看看有关公开出版物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视频导入、图片展示、配音动画、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资料收集,课上问题探究”。很显然,这些表述的确涉及到教学过程(由具体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学过程),但是它们能称作“教学目标”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明确我们谈论的“过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等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但“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但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位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时,安排了一个体验活动“合力吹气球”。活动要求是:选取两组,每组限四人、助手1人(不直接参与活动)。
每组4人分别扮演嘴巴、手(左手、右手)、盲人。道具有气球、手绢和绳子。助手帮助把“嘴巴”的手绑上,把“盲人”的眼睛蒙上。嘴巴必须借助左、右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气球吹大并用绳子扎紧。气球只能由“盲人”踩破才算任务完成。两组比赛,谁先踩破气球谁为胜利者。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这一活动环节,这个预设很好,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位教师对一些教学环节处理不妥当。当教师把预设的内容讲完时,发现距离下课的时间还有近10分钟,于是教师就这一活动安排学生再表演一次。由于活动时间不好调控,下课铃声响起活动还未结束,课堂只好在吵吵闹闹中结束。两次同样的活动占用了近20分钟时间。
其实活动是一种方法,体验合作是一个过程,过程和方法要与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不能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合力吹气球这一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过程,只完成了“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但这一目标必须和一定的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在一起。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就是要使这一活动与教材中的知识和所要达成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联结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群体,其实质是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三贴近”?
教师必须转变思路,使知识从抽象的理性世界回归到具体而丰富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打破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和生成点。精心选择学生在有关知识点方面已经拥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并寻找可以作为本次教学铺垫的社会生活,思考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莆田市品牌企业雪津啤酒厂近年来准确进行战略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案例。(2006年,比利时英博集团对雪津啤酒进行收购,创造了一个只有5亿多净资产的区域性啤酒品牌,却卖出10倍于净资产的价格的神话,这在莆田妇孺皆知。)这种地方性极强的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搜集的事例在课堂上展示时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知识的构建便水到渠成。还有位教师在讲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这三个概念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随手拿了一支笔,问了三个问题来解决这些概念。第一个问题是:这支笔能否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解决了商品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去认识更多商品。)第二个问题是:你会不会去买像这样的一支笔?(这个问题解决学生对商品使用价值这个概念的了解。)第三个问题是:你如何从我手上非暴力、合法地拥有这支笔?(引导学生从生活上理解价值这个概念,理解商品交换是不同劳动的等价交换。)这位教师把概念淡化到生活中去,用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理解概念。
五、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七课“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设计两份招聘启事。招聘启事一: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招聘启事二: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之后引导学生对两则招聘启事进行对比,得知两店的报酬不同。A店:30元/天。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此时教师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问题(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教师再依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选择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在激烈的争论中顺利地实现了“效率的含义”和“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的知识构建。这个课例启示我们要“以教来促学”,要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然,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不可能只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会有更多的要求,这有赖于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期待着在课改一线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作彩笔潜心地来描绘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的独特模样。
[收稿日期]200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