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之痕——论设计生成主线论文_蒋珂

人力之痕——论设计生成主线论文_蒋珂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00092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今设计界的共识。本文紧扣“人性化”的主题,论述在前期概念设计中,如何将人的行为方式具体的贯穿到建筑空间和形体当中。意在形成系统性设计思考,对设计实践的理论依据有所裨益。

关键词:设计;行为方式;看;走;用;想

引言

建筑从建造到运营到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既需要合理的生产组织又需要成熟的商业团队运作。而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始,一份合理而美妙的概念性方案尤为重要。前期设计的精确定位和空间布局可以为后期的成功运营扫平障碍,指明方向,避免因为路线的偏离而在后期纠错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极其正确的开端。

1设计存在多维无序的问题

设计是建筑从无到有的思维过程。一幢房子在施工之前,就已经在建筑师的头脑中成形。而思维的源头又是多维的。一份业主的任务书,一个相似案例的启发,一种主义,设计潮流,忽然闪现的灵感,经验积累,惯性手法,相邻艺术形式的转换等等都可以形成一幢房子的设计。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谈到,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那么在这些纷繁芜杂的思维之路中,那一条才是永恒之道呢?

2以人的行为作为贯穿设计思考的线索

建筑的历史晚于人类的历史。没有人就没有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一道痕迹。这道痕迹,映射的是人的行动力。人的所见所想,行为方式,决定了建筑必然是透着浓浓的烟火气。一幢好的房子,和使用者的关系犹如舞伴,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研究建筑本质上是研究人。今天我们谈一谈设计中如何在建筑中充分渗透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描述。

2.1看

观看是人获取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建筑中的“看”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使用者在建筑中对周边环境的观察。所谓山河湖海,净收眼底。好的设计尽可能把美景纳入建筑中,创造多个良性的视线通廊,用体量屏蔽负面视觉,对美景敞开视野。观景平台、框景窗、通透的中庭,都是建筑对视线的回应。

第二层意思指的是人们在建筑之将建筑本身作为观看对象进行观察,又分为远看和近看两种。

远看指的是城市尺度下建筑给城市空间带来的整体视觉印象。比如在航拍视角的鸟瞰或者在具有遥远视距的远方和开阔地观看,建筑的总体风格是否和城市肌理协调,或者是否能够充当地标以及城市活跃元的角色。

近看指的是对使用者而言,在最主要的观看场所中建筑所呈现出的视觉印象。设计要把最美的体量关系,最华丽的材质搭配,最细腻的细节表现体现在这些场所中。通常体现在入口广场、中心庭院、沿主街外立面等等。

借景、造景、视线通廊、主立面塑造、天际线关系,各种层次的视线在建筑体量的空隙中游走驰骋。我们要创造的是让视线觉得舒服的路径和空隙,我们让建筑体量的生成在这些视线的轨迹中闲庭信步。当各个层面的“看”的需求被满足时,建筑就拥有了动人的“形”。

2.2走

建筑是静态的,建筑中的各个功能空间也是静态的。人来到建筑,依次使用各个空间的过程是动态的。研究人的行走对设计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序列都非常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有两点是要重点关注的:

一是进入瞬间。进入是行走的第一步。入口对于建筑的重要性犹如月球上第一步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凹入、架空、下沉、引导,种种手法,都是为了让进入更醒目,更自然。建筑也因为入口的存在而拥有了标识性。

另一个重点是行径轨迹。这是人行走的线性轨迹。在平面中,是交通走廊,在空间中,是连续性的线性通道。行径轨迹不仅仅是消极的功能性连接骨架,同时也是富有创造力空间序列的产生方式。一幢房子,可以是一系列有趣的行径轨迹的集成,也可以是一个简单体量被一条有张力的行径轨迹穿越所留下的迷宫。

进入使建筑拥有一个有张力感的口部,行走使建筑由静态获得动感。一幢房子的空间序列依托的也就是进入和行走的轨迹。作为主干,这条轨迹支撑起了众多可能的事件和兴奋点,为人们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场所。

2.3用

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如果把建筑看作是一部机器,那么人们怎样使用它就成为了源头性的问题。空间是使用习惯积累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使用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空间模式。我们在设计时需要思考空间和形体的模式是否合适于有效的使用。我们可以粗略的把使用分为工作、学习、居住、交易、娱乐五种。那么每种使用方式也就对应于经年形成的固定空间模式。如交易对应于街区,娱乐对应于舞台,居住对应片区,学习对应园区,工作对应塔楼等等。因为功能的不同带来空间模式的不同,从而带来造型的不同。这些空间模式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积淀,沉积在了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在这些固有空间模式中,设计可以以之为基础,寻求不同方式的结合和混用,给人们创造出全新的使用体验。

另外有两个要素,在“用”的层次上是有其普适性的。那就是阳光和绿地。对于这两个要素,大多数功能的空间都不会拒绝。阳光可以对建筑的体量进行“切割”,形成理性又特别的天际线。绿地、花园则类似一个个输送养分和活力的绿色心脏,被植入到建筑中,和各个使用空间之间形成有机的渗透,使空间可以被呼吸,被滋养。一幢充满阳光和绿化的房子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希翼和诉求,我们在设计中要尽可能把这两个要素结合到建筑的空间构成当中去。

2.4想

在诸多行为方式之中,想是最虚无、缥缈的一种。无形、无声,思绪千里。任何形式的想都需要一个诱因,一个激发机制。在建筑中触发想象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建筑的形和传统文化或积极意向发生联系,使建筑充当“吉祥物”的角色。利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建筑通过视觉联想可以企及文化符号、自然山水、美誉之物等等,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另一种则是更含蓄的在建筑选址布局、平面排布、朝向、对景等处做文章,在潜意识的层面和人体场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风水”。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是对人的潜在思维活动和情感寄托的一种回应,通过长期的心理暗示的积累,使人的安全感和愉悦感得到叠加,从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如《慧缘风水学》一书中对写字台摆放的要求:写字台之后的人背面要有墙一类的依靠,不能有多余的空虚,台前应有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不能正对门口等等。

通过显、隐两种方式的想象媒介,人和建筑达到某种相同频率的思维共振。这就完成了建筑和人之间精神的沟通,使建筑在思想和感情的层面上满足了人的需求。

3结语

简而言之,基于人的行为的设计思路,建筑师应该问自己如下问题:

各层次的视线通廊和建筑体量是什么关系?建筑的主表情立面在哪个方向?

人的行径轨迹和建筑空间是什么关系?主要入口是否印象深刻?

功能使用和空间模式是否对应?阳光如何进入建筑?绿化如何植入建筑?

建筑之形是否有文化上的寓意?平面排布是否暗合风水之理?

看、走、用、想是四种最基本的人的行为。当设计把它们贯穿到了空间布局、平面排布、造型逻辑、细节推敲之中时,建筑就拥有了灵魂。空间就会满溢人情味的气息。建筑就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的堆砌。一个走进你设计的房子里的人,也就会打心底对这座房子的设计者产生出赞叹和感激之情。

参考文献

[1] 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 慧缘.《慧缘风水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

论文作者:蒋珂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人力之痕——论设计生成主线论文_蒋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