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1]2003年在《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新形势下的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结合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通过总结改革开放20年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探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确立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型模式关系及进行相应的政策选择。 首先,本文提出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叁种理论中的相关重点作为粤港澳区域经济传统合作模式与新型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其次,分两个阶段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来,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从合作模式的动因、内容、形式与主要特征方面,详细分析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传统模式在两个时期中的发展状况;再次,通过对新世纪、新形势下,粤港澳合作新的内外因素分析,探讨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新型模式的主要内容、形式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秦学[2]2004年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叁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叁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叁地提出的“粤港澳大叁角旅游区”构想,形成叁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叁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叁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叁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叁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叁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叁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叁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叁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叁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叁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叁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叁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陈德宁[3]2006年在《CEPA后“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遵循“一国两制”方针和WTO规则前提下,2003年6月和10月中央政府与香港和澳门政府先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gement between Hongkong and Mainland of China &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gement between Macao and Mainland of China,简称CEPA)。CEPA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叁方面内容,总目标是提高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CEPA的签署,从制度上标志了包括香港、澳门和珠江叁角洲经济区在内的大珠江叁角洲经济区(简称“大珠叁角”)正式成立。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大珠叁角”因其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的渊源,加上以往20多年的合作基础以及服务业与生产性企业的内在联系,将成为CEPA的最大受益者。 本论文运用了演化经济动力学、系统科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基本方法,从“大珠叁角”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视角,对CEPA后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探讨其动力机制,构建了相关理论框架和动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就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如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在CEPA这一全新特征的框架下探讨“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新规律和新走向,为学科建设和创新服务,为现实需求服务。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就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和动力机制两大概念进行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述评,并就“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对“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第叁章重点就前两个历史阶段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动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第叁阶段的“竞合”动力特征进行了探讨。第叁部分特别就CEPA框架下“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与动力模式进行了论证,为本论文的重点,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五章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等,构建了四个经济格局变化的计量模型,通过动力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推断出了该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动力机制的动力因素、内在机理和综合动力结构,由此构建起CEPA框架下“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模型;第六章以区域制度合作为导向,区域创新为核心建立起了新的动力模式。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的总结,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其中,第七章主要对2000-2020年的“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对“大珠叁角”辐
康学芹[4]2013年在《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20世界80年代以来在”温特尔”主义国际分工背景下,在多边贸易谈判进入僵局情况下,国际经济区域合作迅猛发展起来,成为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竞争的主要形式,国际经济发展中区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集聚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大报告中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进行了深入发展的部署。而中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历程,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国际大国在中国周边布满势力,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定充满艰辛与挑战。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突破性的、符合现实需要的选择,通过穗港澳增长叁角的经济辐射带动珠叁角地区、华南乃至泛珠叁角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辐射核心区域成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增长极,成为中国经济对外交往的甬道,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跃迁的前提与基础。本研究以经济发展需要在开放体系条件下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指导,基于当前“温特尔”国际分工背景,边界效应转变为线索,以国际经济学、区域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跨学科对粤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促进经济增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静态、动态经济效应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总结其可供借鉴的经验,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发展经验不仅丰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中国乃至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区域合作都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着名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平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出现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扩散效应达到整体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有效投资顺序问题,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的发展顺序,会催生一些环节或地区跳跃式、更高效发展。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都呈现多元性,可以清晰的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而且层次间落差较大,如果全国采取平衡发展最终结果只能是“不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此意识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的实证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的实践证明。经济学理论中对外贸易、国际投资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有深刻系统的论述,区域合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贸易创造、投资创造使区域内部成员间要素更有效配置,相对区域合作之前内部成员间更外向性、更开放;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增加及增加程度是衡量区域合作绩效的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静态经济效应研究方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证明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的绩效;而为什么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会对“后厂”地区的经济模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就是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生产制造企业根据空间经济学原理进行生产区域选择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会创造、解放生产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经济效应,往往比容易计量的静态经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更大影响更长远,产业转移调整、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切都源于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协调;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本身就是在参与方积极主动的相互协商中发展进行的,制度在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合作前提,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的进展与中国内地改革开放进度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边界效应的转变,促使边界以前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移,所以整个研究以大陆开放政策制定、边界效应的转变为线索来研究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作用。本研究主体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叁章内容,主要是对研究的国际分工背景、本文思想渊源、前人研究基础进行梳理总结,为后面的研究打下理论根基;第二部分包含第四章、第五章内容,第四章主要基于国际经济生产制造区位选择理论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香港、澳门、中国华南乃至大陆经济发展都具有攸关历史意义,第五章主要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以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边界效应转化程度为线索,分阶段定性分析了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前店后厂”模式的形成、发展演变升级,分析了合作对华南区域外向型经济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带动的城镇化运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CEPA签订以来穗港澳增长叁角制度化下经济发展、意义以及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主要基于相关理论构建模型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包含第六章、第七章内容。首先利用经济增长收敛测度出穗港澳增长叁角模式对“后厂”地区经济发展有正效应,随后对穗港澳增长叁角促进经济发展运行机理进行一系列实证检验分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合作方消除边界屏蔽效应是一切合作工作开展的前提,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对引力模型核心方程加入新变量进行扩展,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界效应的转化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区位熵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进行实证研究机理探讨,最后基于前面实证分析本章落脚在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后厂”地区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吸纳大量港澳直接投资,快速形成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引力模型理念指导下,基于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了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第七章通过测度大陆与香港、广东省与香港的贸易成本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合作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解读,在贸易成本趋势分析中对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国内外影响因素、事件、政策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前面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性质的第九章,通过与五个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比较、评析,得出穗港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的国际上一般性具有参考意义的经验与特征;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今后发展的具有可供借鉴参考价值的经验、特征。
林依琳[5]2009年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港澳叁地同属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叁地山水相连,历来有广州城、香港岛、澳门街的说法。正是源于一体的地缘条件,血浓于水的亲情人缘,高度互补的资源禀赋,共同支撑和推动着粤港澳经济关系向前发展,形成了带有浓厚区域色彩的经济融合模式,使叁地之间的经贸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东与港澳同根同脉,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漫长岁月,叁地间的交往和联系从未中断过。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粤港澳合作开启了新篇章。经过30年的合作历程,粤港澳叁地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在“一国两制”下颇具特色的区域合作体,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广东通过与港澳的合作,不仅可以互惠互利,让港澳从繁荣稳定继续走向繁荣,还可以让广东及时补齐短板,建立新的比较优势,进而辐射泛珠叁角地区,推动中国改革前行。粤港澳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展开更为有效的经济社会合作,探索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合作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证明中央对粤港澳合作十分重视,粤港澳合作应当利用珠江叁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契机,利用中央给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力,联手打造世界级的经济共同体,而且以此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党的十七大会议之后,我国又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粤港澳合作引向深入以迎接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多次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广东发展和粤港澳合作。用世界眼光来谋划粤港澳合作,就要求我们开辟新思路,力求新突破。粤港澳合作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对叁地乃至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未来粤港澳合作的科学谋划自然脱离不了特定的历史起点,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回顾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观往知行,摸索经验,才能进一步理清思路,寻求出新的突破。
徐子青[6]2010年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经济联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实施全球观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呈现,但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区际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实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等现实风险。推动区域经济联动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有机融合的重大举措,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联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特征、演化机理、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一个由目标协调、结构整合、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子系统组成的有序运行的交互系统,是一个由资源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张、产业结构转换、政策制度变迁、空间模式演变构成的多维动态的整合过程,是一种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乃至重新定位区域功能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状况是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进行衡量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偏差是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运行机制进行控制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联动为主线,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一体推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合作互动的实证分析研究为路径,提出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重点领域等。本文研究旨在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模式,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实践的范例,以期通过推动各类大小不一经济区内外联动,形成全国“合纵联横”的区域一体和谐发展格局。
王小彬[7]2018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这种国际竞争在单个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疲软,各经济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这种全球化下的新形势,中国积极谋划新一轮深化国内改革和积极开展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布局,先后打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政府职能变革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组合拳。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压力前所未有,这些战略的实施充满艰辛和挑战。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在坚持“争夺开放的国际市场与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并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的思想认识下,基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等理论启示,本文对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经济效应等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地探讨。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两章内容,主要对本文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思想渊源进行总结梳理,一方面总结提炼相关借鉴意义,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为后文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主要基于历史发展进程从空间视角,对粤港澳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内空间城市体系进行分析;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从产业和金融两个角度分别对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利用中心—外围模型主要以广东省内城市为主体,透视空间一体化的辐射效应和社会效应,而如何在粤港澳区域释放和激发这种辐射效应,正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本质。回首历史,中国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和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历程是密切相关的,粤港澳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接触的开端和窗口,是连接国内经济和外部经济体系的通道和平台。在新时期,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符合中国突破经济发展桎梏,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粤港澳地区进一步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内部和外部要素的重新组合配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互融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格局以及城市结构体系,在更高层次和内涵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重新演绎,这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对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
梁晨[8]2011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同邻近的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由于澳门特有的微型经济体属性,广东与之的经济关系不同于广东同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粤澳经济关系迅猛发展,两地经济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在此过程中,澳门经济摆脱了持续的低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纵观澳门回归的十多年发展历程,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同粤澳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联动性的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对相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做一般性梳理,进而系统地回顾了粤澳在回归前的经济合作历程的演变和发展,以从中总结出粤澳经济合作的阶段特征和内在机制;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接着重点分析了澳门回归后十年粤澳经济合作中两地的经济关系特征和两地在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最后本文以VAR模型为基础,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的方法分析了粤澳经济合作中具体不同的领域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两地进一步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粤澳间的货物贸易、相互投资对澳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而在中国内地的“港澳自由行”政策影响下的广东居民赴澳旅游人数剧增对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澳门离岛型微型经济体的属性决定了新时期其必须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载体,加快融入以珠叁角为主的广东经济中:即澳门必须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粤澳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上的优势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通过粤澳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继续保持博彩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焦爱丽[9]2016年在《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合作与发展呈现全球性的趋势,各国与地区政府以经济和外交等利益为权衡基点,利用地缘优势,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依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区域旅游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区域旅游合作是大势所趋,任何地区的旅游业都不可孤立封闭发展。虽然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国,旅游业也成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第叁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旅游业的增长方式,区域间及区域内的资源与要素的整合,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成为必然的趋势。旅游业一方面,区域间信息、资源、市场等区域特征决定了区域间的竞争性,区域旅游的发展必须树立竞争理念,强化竞争意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和开放性。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区域间加强和重视合作。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区域旅游合作绝非要取消竞争,而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竞争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竞争的高级表现形式。合作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机会的共享、困难的共渡、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及旅游统一市场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东北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吸引了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投身于旅游业的发展中。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基础设施条件、制度环境落后,再加上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等,未能抓住国家有效政策倾斜的发展机遇实现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质变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东北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加速东北地区旅游企业专业化进程与整合步伐,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和博弈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必然选择。本文以地理学、经济学、系统论和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以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从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入手,对其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对东北地区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及四大核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找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定性与定量研究基础上,通过借鉴欧盟、长叁角区域合作、珠叁角区域合作等典型案例,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依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未来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应构建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定位旅游城市,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内容,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及理论进行集中阐释,主要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系统论和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对国内外及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第叁章,以旅游业较发达及区域旅游合作较成熟的欧盟一体化、长叁角旅游合作及珠叁角旅游合作为典型案例,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从合作的历程、基础条件、存在问题、合作必要性及合作的动力出发,系统阐述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东北地区及四个核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衡量了东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发展状况,从定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区域旅游业发展深层次的态势,为后续合作机制和模式的构建及发展策略的提出提供定量的依据。第五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地位及角色进行了定位研究;深入分析了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借鉴认知共同体理念提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构建,即制度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第六章,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从合作主体、合作内容及空间结构叁个视角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既要借鉴经验,又要体现区域特色,并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平台。第七章,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在明晰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东北地区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定位整合旅游城市、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叁大方面提出了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阐述了基本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与以后研究的方向。
罗增庆[10]2013年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广东和香港、澳门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历来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标志着粤港澳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日益突显。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不仅对外加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国内也组成了不同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经济的合作必然促使税收的合作,而广泛的税收合作,必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共同发展。而粤港澳经济合作包含着丰富的实践,对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有助于对税收合作进行分析,也将有助于促进广东省与港澳税收合作的发展。粤港澳叁者的关系十分特殊,既非国家内部的“省际”关系,也非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所以,无论是一国内部的地区间税收合作理论还是国家间的税收合作理论都不能够直接运用。在这个背景下,深入研究粤港澳经济合作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设计粤港澳税收合作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实现有的税收合作理论,另一方面也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进行的这种特殊的税收合作提供思路。本文由绪论、主体六章构成。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阐述: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税收合作,突出阐述税收合作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增加贸易利益、对抗利益主体、解决市场外部问题、公共品提供以及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二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从经济地理、经贸关系、金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具有价值的探索,但多数论着都没有直接从税收角度对此开展研究;叁是税收合作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税收合作能够增进国家(地区)间的福利水平;四是对相关文献进行评价,发现对于主权国内部的税收合作,由于处于同一税收制度下,学者们研究的不多,而对于同一主权国下不同税制的合作,已有的研究就更少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税收合作。经济区域化使税收的外部经济效应增强,总结其他区域性经济组织税收合作的过程、经验和教训,对于国内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首先分析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因,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展与趋势。第二,对地区经济一体化下税收冲突或矛盾增多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税收冲突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阻碍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幅降低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效力以及加深国家间的税收分配矛盾等。第叁,介绍区域税收合作的国际经验,主要是欧盟的税收合作经验,以及税收合作自主性协调和非自主性协调的机制,并从关税、间接税、直接税合作进行效应分析。第叁章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条件、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从地理关系、人口流动、经贸往来、金融合作等方面分析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剖析粤港澳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主要来自内部矛盾积累、国家政策调整、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压力。第四章是粤港澳税收制度分析。首先对广东税收制度从所得税、货物与劳务税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税制结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采用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的双重管辖权标准划定所得征税权等特点;其次分别对香港、澳门的直接税、间接税税收制度进行分析,得出香港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征税面窄、税种少、税负轻、单一实行所得来源地原则等特点,而澳门则呈现专营税地位突出的特点。第五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在已有经贸、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从税收合作的角度进行选材,本章对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必要性体现在提升粤港澳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可行性则基于粤港澳税收合作具有实践基础、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中央地方的重视力度以及合作涌现新平台。同时本章还对粤港澳税收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税收利益合理分配、国际避税、双重征税、偷漏税等问题。第六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原则、定位与路径。粤港澳税收合作是发生在主权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合作,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税收合作不同;粤港澳税收合作是叁种税收制度的合作,与国内同一税收制度下省际之间的合作、省内之间的合作不同。本章从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效率和公平原则谈起,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特点,提出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战略定位,最后以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为案例,从所得税、货物及劳务税、税收征收管理叁个方面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路径。第七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政策建议。第一是改进税收合作协调机制,既要搭建税收交流和合作平台,也要发挥税务部门推进区域税收合作的积极性;第二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设立粤港澳税收合作示范区、明确中央给予政策支持的内容;第叁是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税收服务、加大地方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 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新形势下的模式探索[D]. 李媛媛. 暨南大学. 2003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 CEPA后“大珠叁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陈德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穗港澳增长叁角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康学芹.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 “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合作模式研究[D]. 林依琳. 兰州大学. 2009
[6].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 徐子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7].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小彬. 吉林大学. 2018
[8].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及其影响研究[D]. 梁晨. 暨南大学. 2011
[9]. 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 焦爱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10].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D]. 罗增庆.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粤港澳论文; 旅游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自由行论文; 港澳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