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切实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世界。我们在看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契机、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精神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鉴于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本文试对此加以论述。
处理两个文明建设关系时容易误入的歧途
邓小平同志1979年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两个文明建设相得益彰,互为条件,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观念上,人们似乎都能辩证地认识这一对关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会上去。在实践中,这种思想必然导致人们只注重经济建设,不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其结果是:愿望是好的,事实却很糟。一些报刊在宣传“八五”成就时,基本上是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具体的统计数字,而较少看到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这样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必然导致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偏差。
误区之二:两个文明分理而治,导致其相互脱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认为,经济部门承担着物质生产任务,独立地体现着物质文明,而理论、宣传、文教部门承担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独立体现着精神文明。这种有意识的分工,容易使人们只看到物质生产领域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看不到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所起的作用。表面上似乎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事实上却是“口头上喊重要,工作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误区之三:精神文明建设游离于物质文明建设之外。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单纯就精神谈精神,从概念到概念,以“空”对“空”,不大关注对经济生活中大量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效果当然是微乎其微。
正确理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抓了这么多年,成效不太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理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理论和实践均昭示我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在运作过程中是相互协作,互为牵引的关系。“两手抓”是一个人的“两手”、一个大脑支配的“两手”,应该而且必须“合二为一”协调地抓,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开来,分别用两只手去抓。我们产生种种误区的原因在于,把两者看成似乎不是同一主体“两手”之间的关系,而是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或者一些部门同另一些部门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两个文明建设天平的倾斜。
诚然,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整体的两个部分,应从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上把握两个文明建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出发,就应该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精神文明作为人们之间的观念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马克思语)。虽然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被决定地位,但它不是消极、受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和反映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并对人类物质文明产生巨大影响。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必将导致人的素质提高,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极大地表现出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损害。鉴于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改革开放18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作了深刻的总结,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对存在的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对策和办法。这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澄清模糊认识,认清当前形势。在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我们,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我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必须充分认清这个主流。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党同志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硬约束”系统(精神文明制度)。所谓“硬约束”系统,是一种成文的、有相对强制性的,并带有惩罚性、操作性的精神文明约束机制。譬如,职业道德规范,公共场所的禁令,市容卫生制度等等。这些精神文明制度有与之相匹配的执行系统,如纪检、监察、公安等机构。怎样使这些制度和其操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关键在于人。新加坡之所以有良好的文明秩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硬约束”机制强有力、并行之有效。久而久之,这种强制变成一种习惯,最后这种习惯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软约束”机制。我国张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之所以显著,也与其“硬约束”机制大有关系。实践证明,有了合理、科学的制度,再加上能与之相协作的、能始终如一进行操作、执行和仲裁的管理机制,一个具体的精神文明制度就能真正运作起来。
第三,自觉形成一种“软约束”机制。“软约束”精神文明制度是在强烈的道德自律、自我悟性的基础上,从自身之外来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从而完善自身,达到与社会的广泛的协调。因此精神文明不单单靠“硬约束”,更重要的是“软约束”。“软约束”是一种“内化”,在“内化”中达到一种自觉自律的境界,这往往能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效果。那么怎样建立这一软约束机制呢?(1)选择适当的精神文明载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光靠强制的惩罚,其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宣传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使精神文明之花象春风雨露般沁入人的心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其宣传教育途径很多,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电影、多媒体等大众传媒。所以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文明制度,使精神文明文明传播有一个好的、快捷的通道,从而为创造文明的社会氛围、净化心灵和增加社会成员参与的渠道提供可靠的保证。(2)使好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个体意识上升为社会精神。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文明典范,往往是盲目的。正是当今社会的许多楷模,带动和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如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公而忘私的社会责任感等。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加强宣传力度。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许多典范,象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宣传,达到了一种教育、示范效果。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弘扬文明之风,褒善扬恶,让人们在一种进步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工作。(3)形成一种社会成员都有的良好习惯。由于人们的成长经历不同,人们的行为习惯存在着差异。好的习惯当然要保留,不好的习惯则要坚决纠正。我们应通过宣传教育,发挥公众舆论作用,弘扬正气,鞭挞邪恶。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如“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服务行业的社会承诺制度、建设文明社区等,取得了一定效果。许多城市都明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可以预期,只要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活动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公民的文明习惯就会形成,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会提高,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屹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