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快递业发展关联分析
徐婧 张程
摘 要 :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其规模、方向和集聚程度等对城市和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快递业的影响亦是如此。本文通过区域、都市圈和分线城市三个维度探索快递业发展与人口流动之间的规律。
关键词: 人口流动;快递发展;城镇化
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由此造成的部分城市人口数量衰减和膨胀,仍将持续、普遍存在。与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比较而言,人口流动并不是快递业发展的显性、直接和短期影响因素,人口流动对快递业的影响间接而抽象、体现为中性略偏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经济发展版图、改变区域间生产和消费格局、改变城市形态与居住模式、改变综合交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等,对快递业基础网络布局、末端组织方式、服务提供模式及企业用工等产生影响。以“流失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的简单公式看,某些户籍人口基数大的城市,尽管有常住人口持续流入,但流入数量跟不上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反而会计算出较大数值的流失人口,造成“城市缺乏吸引力”表象。本文采用恒大研究院发布的多维人口指标,从人口增长率、增速差、经济/人口比值等因素入手,关注人口流动与快递业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以期得出更具普遍性和前瞻性的分析结论。
“确认过眼神”一般与后半句“是xxx的人”一起出现,用来表达爱意或吐槽。“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本出自林俊杰歌曲《醉赤壁》,一位微博网友发表的“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的文章,吐槽广东人过年红包面额小,使得网络上掀起一场造句“竞赛”,如“确认过眼神,你是我不想理的人”等。
地区、都市圈和分线城市的“快递业-人口”关联
1.地区层面,“快递业-人口”关联呈现中长期趋势上的一致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间流动和迁移,以2010年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前后呈现出从“孔雀东南飞”向“回流中西部”的转变,板块间的迁移速度和规模随着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而明显放缓。恒大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结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入学人数三个指标,2010年后的板块间人口迁移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部外来人口本地化,中西部劳动力回流和东北地区人口加速净流出。
(1)东部历来是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于2005年首次达到10万亿元量级。2017年,东部以38.4%的人口创造了52.6%的经济体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530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12736美元的门槛。总体人口结构方面,2014-2016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2011-2013年收窄了0.06个百分点,但户籍人口增速反而显著上升了0.29个百分点,这与东部地区推行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有密切关系,反映出东部的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突出特征。
精致的火把放光,参星出现在东方。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看见这样的好姑娘。 你呀,你呀,该把这个好姑娘怎么办。
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高度趋同,中西部快递业的发展明显加速。2016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快递业务量增速常态化高于东部地区,占比提升至近20%。人口恢复正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中西部地区的快递投递量占比达到36%。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快递业发展的关系呈现出人口集聚(53.7%)>经济集聚(40.7%)>快递投递量集聚(36%)>快递揽收量集聚(19.1%)的情况,与东部相比,受固有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发展密度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和提升空间。
总体来看,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呈流入状态,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大幅流出,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但从具体城市来看,各线人口流出城市的个数都在增加,在全国范围内,人口向“虹吸效应”强的城市集聚(见表3)。
作为我国快递业的发源地,东部地区因其产业特点(轻工制造业、电商产业)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生产优势,以及人均收入领先全国的消费优势,形成了快递揽收量集聚(78.6%)>快递投递量集聚(58.3%)>经济集聚(52.6%)>人口集聚(38.4%)的情况,快递业在东部的头部特征比经济总量更为显著。另外,东部的单个快递设施的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全国41.1%的网点数量支撑78.6%的快递揽收量和58.3%的快递投递量。从消费端看,东部人口本地化趋势对于巩固现有消费规模、刺激新增消费需求、升级社会消费层次都有着正向作用。从生产端看,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本地化对于稳定行业劳动力来源、增加优质劳动力供给都有深远意义。
为了保证视觉效果良好,上模板之间的间隙用海绵带和胶带密封,以确保没有浆料跑动。采用双层模板进行混凝土振动夯实,既保证了斜坡屋面混凝土的密实性,又不使屋面的防水性能减弱。
(1)从4个一线城市来看,2018年,“北上广深”人均GDP(以美元计)分别达到2.11万、2.04万、2.34万和2.88万美元,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人口比值仍然较高,基于比值向1趋近的内在平衡规律,未来4个一线城市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①,人口还将进一步集聚。其中,快递投递量排名前4的城市是4个一线城市,范围吻合,排序略有差别。而快递收寄量排名前4的城市中,少了一线城市北京②。“上广深”收寄量均明显大于投递量,倍数在1.4-2.4之间,而北京投递量略大于收寄量。比较快递业、经济和人口的集聚程度,一线城市的情况体现为:快递业务收入集聚(37.5%)>快递业务量集聚(27.6%)>经济集聚(12.2%)>人口集聚(5.3%)(见表4)。此外,一线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快递网络密集,枢纽辐射力强,智能快件箱保有量和使用频次高。可以看出,一线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发达,客观上对快递业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形成“双极支撑”,也有利于实现末端网点和智能收投设备的规模经济。
在教学中培训,在培训中教学,借助片区教研、巡回送教等形式,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东北地区的快递业发展形势同样严峻。快递业务量增速在四大板块中常态垫底,占比从2010年的3.7%降至2018年的2.3%,总体呈现出人口集聚(7.8%)>经济集聚(6.4%)>快递投递量集聚(5.7%)>快递揽收量集聚(2.3%)的特征。
表1 地区层面“快递业-人口”关联情况
2.都市圈层面,“快递业-人口”关联的极化扩散效应显著
快递枢纽中心选址主要考虑业务流量流向和交通区位。目前我国重点快递企业在全国基本都有超过50家转运中心,布局因素主要权衡成本经济、交通资源、辐射能力、周边产业和附属设施等,基本与城市群布局相适应。多数快递企业的枢纽用地是租赁的,调整起来灵活、有弹性且成本低。部分快递企业从货运可以独立运行、多式联运条件好、靠近区域核心及综合绕航率低等角度考虑,规划建设航空货运枢纽。但也要看到,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人口流动有密切联系,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疏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人口将逐渐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拉开距离,“增长极”地位日益强化;位于东部的、人口相对稠密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涓滴效应”显现,可能会演变为双中心与多级次中心的结构。因此,快递枢纽布局还需强化战略性,既要考虑眼前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长远可能发生的变化。
(1)从快递数据来看,人口流动与快递业务的变动和产业转移息息相关,快递揽收量和投递量分别反映了生产和消费状况,揽收量大于投递量则为输出型区域,反之则为输入型区域。揽收量增速大于全国增速则为产业转入区,人口流入量较大,反之则为产业转出区,人口流入减少。全国23个千万人口级大都市圈中,广佛肇、深莞惠、杭州、上海、苏锡常、厦泉漳、武汉、宁波和石家庄9个都市圈快递揽收量大于投递量,为输出型区域,其余14个为输入型,京津和石家庄都市圈角色互换,京津变成输入型,石家庄变成输出型,反映了京津产业转移效果开始彰显。深莞惠、杭州、上海、京津、苏锡常、南京、宁波、西安和沈阳9个都市圈,除西安、沈阳外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主要原因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产业向外转移,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生产功能从都市圈向卫星城市和中西部转移。2018年,上海、天津和北京第二产业分别增长1.8%、2.6%和4.2%,产业转移带动人口等要素转移。
当前人口仍主要向大都市圈内中心区域集聚,但生产向都市周边区域分流,导致快递业务投递集中在中心区域,周边区域揽收业务占比上升。2011-2016年19个(四大直辖市除外)千万人口级大都市圈的县(县级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为0.28%,这意味着多数大都市圈仅市辖区人口流入。粗略地与本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比较,这19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中县市常住人口净流入的仅有厦漳泉、广佛肇,因此人口净流入主要流向都市圈的中心区域。但产业流动正好相反,中心区域二产占比持续下降,产业向外分流明显(见表2)。以增速25%以上的数据为标记,可以看出,输出型的都市圈,增速已经开始下降。而输入型的都市圈,增速势头较高。
3.分线城市层面,“快递业-人口”关联呈现两端强、中间弱的“哑铃形态”
(2)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地区经济增速领先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占比持续提升。2000年至今,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7.5%提高到20.0%,中部、西部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8%和8.9%,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0年后,鄂川皖湘桂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人口回流明显,表现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差持续收窄,近几年更是出现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增长的态势。
根据θ∈(0,1)可知,考虑认知程度差异的需求预测情况,根据式(2)计算列出相应结果,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结果经四舍五入取整处理)。
(3)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仍不乐观。2017年,黑吉辽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份额降至6.4%、较1978年下滑了6.5个百分点。黑龙江、吉林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速均在2011年开始转为负增长,辽宁常住人口零增长、户籍人口负增长,黑龙江的小学生数增速排名全国倒数第一。
表2 2018年全国23个都市圈的快递业务量收寄情况
表3 分线城市人口情况
表4 2018年一线城市“快递业-人口”关联情况
表5 二线城市“快递业-人口”关联情况(部分)
(2)从32个二线城市来看③,即将迎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增长高峰期。二线城市是网购用户分布最广的城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其网购用户约占全国46%,人均收入水平迅速赶上一线城市,且由于生活成本和住房压力较低,消费意愿更强。2018年,32个二线城市中有18个城市进入了快递业务量TOP30名单。某些二线城市的行政级别、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与快递业发展程度不匹配。从集聚程度看,二线城市的快递业务量集聚(33.1%)≈快递业务收入集聚(33.0%)≈经济集聚(32.1%)>人口集聚(19.6%)。与一线城市相比,绝大多数二线城市收寄量低于投递量,整体收投比例均衡,其中,杭州“收>投”明显,长春、贵阳和兰州3个省会城市不具有收件优势,但仍是区域内较为重要的快递枢纽。可以看出,二线城市整体人口规模大,呈增加趋势,对快递业的消费需求形成稳定支撑。二线城市行政级别较高,城镇化率较高,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快递基础设施投资有一定保障,基本不受人口因素影响(见表5)。
此外,二线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发生分化,部分城市包容性强,对人才显现“磁铁效应”,人口结构年轻化,“邮政业-人口”关联性强,与一线城市情况类似;部分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状态叠加,“快递业-人口”关联性弱化,与多数三线城市情况类似(见图)。
(3)从三线城市来看,其户籍人口增长率超过常住人口增长率,尽管当前人口稍有流入,但未来情况较难判断。三线城市的邮政普通服务发展差异不大,但快递业发展分化明显:金华快递业务量与一线城市相当;泉州、台州、嘉兴等发达省份的三线城市,以及廊坊、常州等靠近区域中心的三线城市快递业发展迅速。从集聚程度看,三线城市的经济集聚(30.1%)>快递业务量集聚(27.1%)>人口集聚(25.9%)>快递业务收入集聚(18.2%),“投>收”导致快递业务收入增长缺乏优势。可以看出,三线城市的“快递业-人口”关联性较弱,人口规模大且密集的城市,快递业发展情况可能一般;而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可能受益于人口结构年轻、靠近区域中心、产业特色突出及地方政策优厚等因素,快递业发展呈现赶超一二线城市的态势。
(4)从四五六线城市来看,其中不乏人口少、产业小和需求弱的城市,是典型的“收缩城市”④“空心城市”。这些城市以占全国接近50%的人口规模,仅贡献了12%的快递业务量。从人口分散、人均收入低、偏老龄化及人口持续流出等多重人口因素考虑,“快递业-人口”关联性较强,表现为负面影响。且受自然条件较差、地方经济发展缓慢、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快递基础网络、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企业用工等,都面临一系列难题。
图 分线城市人口、GDP和快递业务量收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邮政局、各地统计年鉴。
主要影响因素
1.判断行业需求基础应综合考虑多维人口指标
人口规模与快递业服务需求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人口的集中程度、年龄结构及消费习惯等因素更具分析价值。对于服务业而言,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分布越集中,需求细分越普遍,供给专业化水平越高,供需匹配越容易实现。同时,这样的城市复杂程度更高,更容易产生新的需求和供给,孕育新增长点,达成新匹配。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户籍人口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常住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没有明显改变胡焕庸线⑤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此外,城市群内的人口密度为369人/平方公里,城市群外是55人/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6.7倍。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快递业服务需求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且创新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成型城市群的原因。
2.当前枢纽布局主要考虑区域联系和交通区位
我国现有上海、京津、济南、武汉、郑州、成都、杭州、广佛肇、深莞惠及苏锡常共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南京、沈阳、宁波、长株潭、西安、合肥、南昌、长吉、石家庄及哈尔滨共13个1000万-2000万人的大都市圈。2018年,23个大都市圈完成快递业务揽收量346.6亿件,占全国的68.3%,投递量305.3亿件,占全国的60%,完成快递业务收入75.9%,快递业务规模集中程度远高于其他指标。
2014年,山东高速接手山东黄金,成为山东男篮新的赞助商。新东家的目标更高,提出了“三年夺冠”的计划。高速男篮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首先山东高速的发展蒸蒸日上,开得出更高的价码,而球队的新生力量正在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当时山东高速的董事长孙亮、男篮俱乐部的老总李志科,都对体育有很深刻的了解。
3.末端服务模式受人口流动影响或将加快变革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城市人口的空间基尼系数为0.5619,我国空间基尼系数为0.4234。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仍将较快发展,人口还将进一步流动和集中。以当前部分城市的土地承载能力,快递末端网点将面临愈加严重的“一地难求”问题。反之,在人口净流出的地区,长期的收派比失衡、弱需求和缺乏规模经济,也对企业设点提出了资金投入和运营难题。总之,这些变化都促使企业采用更加集约、共建共享和智能化的方式布设末端基础设施,并随之呈现出规模经济。
注释:
①其中北京较为特殊,因严控人口增长,2017年和2018年常住人口已经连续2年负增长。细分口径上,15-59岁常住人口减少23.3万,城镇人口减少了13.2万。
去年秋季,丁小强去省城领取了属于他的勤政廉洁先进个人称号。会议结束,他顺便去看看正在省文明办汇报演出的公司团队。杜一朵是队花。因为她的一双长腿,公司工会在丁小强的暗示下编排了一曲独舞,表演者就是杜一朵。还专门从歌舞团请来了指导老师。丁小强走进表演大厅的时候,杜一朵正在雷动的掌声中频频谢幕。那双修长的白腿在追光的照射下散发着丝质的光泽,这光泽似乎带着芒刺,一下子勾住了台下男人们的眼珠。当然,也包括发现和鉴赏者丁小强助理。
②主要源于北京人口疏解、低端产业转移,以及某些城市快递发展异军突起。
③二线城市为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少数发达地级市(辖区)。
④国际上对收缩城市较为认同的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超过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都在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我国符合上述标准的城市有84个。
⑤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单位: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大数据实验室
DOI: 10.13561/j.cnki.zggqgl.2019.11.002
编辑:齐美娟
标签:人口流动论文; 快递发展论文; 城镇化论文;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大数据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