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利鸿[1](2015)在《关于对传真通信的发展及策略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真通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通信技术和通信软件发展飞速,传真也失去了其传统优势,然而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真通信在我国仍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探讨了传真通信的发展趋势。
王博[2](2015)在《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加速、技术渗透性不断加强,以科技为源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专利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专利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日益丰富,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正在逐步回归到技术本身,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如通信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附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话语权。如何牢牢把握技术发展这条主线,并从专利分析这一视角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及其动力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专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专利技术内容和标准为载体的专利技术范式及其引导下的专利技术应用的分析框架。将文本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专利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专利文本内部,以专利说明书中抽取出来的“技术词”为最基本分析单元,对体现技术范式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分析,对技术范式下的通信产业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对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范式形成和范式作用下的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范式变革时期通信产业领军企业的特点和共性进行分析。揭示技术范式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技术范式从萌芽到变革及其作用下技术应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发展过程。实现了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为定量刻画产业技术发展过程提供了一套研究方法与思路。首先,分别通过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和标准发展及其周期性变化对体现了技术范式的两个方面进分析。通过技术词相似度将通信产业近24年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每一次技术内容周期性的变更都意味产业专利技术的原理、规则、途径和方法等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随后,分别采用各个标准制定时间和标准专利优先权时间,将标准专利技术内容与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一定程度上标准实现了对技术内容多样性的收敛,并为后续专利技术开发等应用活动限定框架,同时发现前一个周期中的先导技术为标准形成提供技术基础,通过技术标准化先导技术转换为下一个阶段的主导技术,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体现了技术范式萌发、发展、积累和变革的全过程。其次,将LDA主题模型引入专利分析,实现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划分,对14个领域应用主题及其内容发展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更加明确的揭示了通信技术应用活动结构及内容。随后,通过对各个主题内专利分布概率进行层次聚类和每一个应用主题下高频技术词相似度聚类,从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将近24年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发展分为5个时间段,发现产业专利技术内容的周期与产业专利技术应用的周期基本相一致,技术范式的变革与发展导致相应的专利技术应用的间断性与连续性发展。一方面,专利技术应用是技术范式发展的结果,以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为范例,向各个技术领域扩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专利技术应用是范式变革的原因,专利技术应用检验和发展了专利技术范式。最后,构建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评价指标,选取通信产业领军专利企业16家,发现每一次产业技术范式变革,产业中领军企业的竞争格局就发生近乎颠覆式的变化。对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情况和应用领域变更进行分析,并与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和技术应用相似度进行比较,发现领军企业技术内容领先于同时期产业主导技术,为新的技术范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同时,通信产业大部分领军企业大量参与标准化工作、拥有大量标准专利,一定程度上通过参与标准化工作实现自身先导技术向主导技术的转化。在技术范式作用下的应用过程中,领军企业率先在应用上取得突破,对其他企业技术实践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房璇璇[3](2013)在《基于Android的智能电话的传真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近年来,Android平台凭借其自身的开放性等独特的特点快速进入并占领了多个领域,并且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考虑到Android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课题将Android平台作为课题的研究平台。近几十年,传真机各项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电话的通信手段。传真机未来发展会趋于智能化、小型化、多媒体化,所以传真机进入千家万户后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本论文所研究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传真软件是智能固定电话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传真机领域中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省去了传真机的扫描部分,直接调用系统摄像头对要发送的传真文件拍照,以图片的格式发送传真,实现无纸传输传真,环保并且降低了成本和复杂度。本课题主要做的内容具体如下:传真功能模块包括发送端部分和接收端部分。首先完成了发送端部分的软件开发。发送端实现的内容包括调用系统摄像头进行拍照,以及从本地相册选取照片,对图片进行裁剪、抽取、灰度化、二值化等一系列图像处理。然后实现了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最后将数字信号调制成模拟信号通过电话网发送出去。其次,本文完成了接收端的软件开发。接收端软件主要实现了把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解调成数字信号,然后对数字信号进行译码。译码后得到二值图像的像素信息,把二值图像像素信息恢复成二值图像,对图像插值为A4比例,最后保存成电子图片或者把图像打印出来。本课题所研究和实现的是为智能固定电话添加传真功能,是在智能固定电话应用软件功能方面一次新的拓展。通过测试验证,可以初步实现发送和接收,符合设计要求,通过进一步优化,可以实现更精确传真文件的发送和接收。
邢志岩[4](2010)在《Blackfin平台上软件传真Modem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VoIP业务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IP语音网关作为IP电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备较大的市场和应用规模。传真通信作为传统的传输静态图像的手段,由于其具备一定法律效力、用户使用习惯和方便性,它仍然是公共电话网上的一个基本业务。因此在IP语音网关中集成传真的功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论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与通讯实验室的自主研发项目SIPSYS蓝蜻蜓IAD-08O语音网关,简单介绍了传真机的分类以及传真通信的发展历程,研究了三类传真机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ITU-T T.4、T.30协议、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以及V系列传真调制解调器标准;通过对目前IP传真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针对具体项目的需求提出了在SIPSYS蓝蜻蜓IAD-08O语音网关上用纯软件的方法实现存储转发传真功能;设计了传真Modem的体系结构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组成,给出了传真Modem的C语言具体实现,并针对SIPSYS蓝蜻蜓IAD-08O语音网关的软硬件平台结构对软件传真Modem进行了优化。最后给出了原型系统的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来看,该系统性能稳定,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目前SIPSYS蓝蜻蜓IAD-08O语音网关已经进行小批量生产,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任俊[5](2007)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真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软交换代表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深入研究了软交换的相关概念及其具体实现技术,设计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真服务器的系统架构,成功实现了IP实时传真技术与传真服务器的融合,并搭配了相应的系统平台进行了试验。论文详细阐述了传真服务器和T38传真网关的设计与实现,并对Modem编程、AT指令以及T.38协议数据包的构成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针对IP传真服务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程燕飞[6](2006)在《高速传真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真通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以其操作简便、普及率高、真迹传输和具有法律效力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要求传真通信系统向高速化、小型化、网络化和保密化等方向发展。本文基于ITU-T规定的标准三类传真机,研究了传真通信终端的纯软件实现。根据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从标准规定的参数、规程、算法原理和代码实现等角度,详细研究了各种速率的调制与解调过程、信源图像快速编码与解码过程以及通信规程状态迁移的软件实现。本文使用标准C语言实现完整的传真通信系统,该代码执行效率较高,易于向各类ARM或DSPs平台移植,从而便于小型便携设备上实现传真收发功能。 本论文完成的传真系统主要包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等完整传真通信过程,能够实现基本的传真收发操作,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 根据T.4协议规定的传真通信二值图像标准,实现了一维改进的Huffman信源编解码过程。其编解码过程针对传真应用采用快速算法实现,并对算法中的数表结构进行优化处理。 (2) 基于V.21调制解调器,实现相位连续的BFSK软调制过程;分析各种BFSK信号解调算法,提出一种有效的正交结构码元起始位置判决算法和一种基于CZT谱分析的BFSK信号解调算法。 (3) 分别实现了V.29信号基本调制解调过程,包括平方根升余弦滚降脉冲成形技术的滤波器实现,以及对信号的正交调制与解调过程。 (4) 实现了T.30协议规定的标准三类传真通信过程流程控制,完成各种命令与响应信号的生成与处理,完成HDLC帧的封装与校验,完成通信流程控制模块与信源编码数据和调制解调器数据接口的实现。 本系统实现了呼叫建立、报文前过程、报文传输、报文后过程以及呼叫释放五个阶段。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传真系统能够在两路传真通信终端之间进行完整的收发操作,并生成清晰的接收报文图像。
蔡文利[7](2006)在《FAI电喷系统便携式诊断仪及远程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电控技术日趋复杂,给传统的车辆维修带来了挑战,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根据电喷摩托车开发和推广的需要,针对FA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开发了一套电控发动机专用诊断设备,包括一个便携式诊断仪和一套远程诊断系统。便携式诊断仪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主要由主控制模块、显示模块、操作模块、通讯模块、调制解调模块及电话接口模块组成。诊断仪能够在现场诊断和远程诊断两种模式下工作。现场诊断时,诊断仪能够现场监测电控发动机的运转状况及ECU内部的工作参数;能够对ECU参数进行调整和设定;能够在怠速工况下对FAI电喷系统进行优化匹配。远程诊断时,便携式诊断仪与服务器端数据处理装置,以及公用电话网一起组成远程诊断系统。利用该远程诊断系统,诊断中心的诊断设备能够对终端客户的FAI电喷摩托车进行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故障诊断。远程诊断系统运用传真通信原理,利用公用电话网PSTN实现数据传输。在进行传输数据时,需要在发送端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转换成适合在公用电话网上传输的模拟信号;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解调回原来的数字信号;远程诊断系统中使用了传真芯片R96DFX实现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R96DFX芯片为半双工调制解调芯片,远程诊断系统通过分时复用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诊断数据和控制命令的传输采用不同的传输速率。该远程诊断系统还具备语音模式的功能,可以实现诊断中心和客户之间的语音通话。便携式诊断仪和远程诊断系统方便了试验数据的收集、降低了维修成本,保障了售后服务;对于FAI电喷摩托车的开发和推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刘立柱[8](2001)在《传真图像信息处理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给出了传真图像信息处理分类,详细阐述了传真图像信息处理发展趋势、发展战略。
刘立柱[9](2000)在《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给出了传真通信的几个重要概念 ,详细阐述了传真通信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我国传真通信产业的发展对策。
宋向东[10](1999)在《因特网传真通信的动向》文中认为最近,随着因特网的普及,E-mail、WWW等的因特网业务应用愈来愈广泛,并走向综合。利用因特网进行通信其成本较低,促使了在因特网上进行传真通信。本文对日本在这方面的动向给予介绍并谈一下我们的打算。1.日本传真通信的现状及与因特网的结合据统计,在19...
二、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对传真通信的发展及策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真通信技术的概述 |
2 现代化传真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
2.1 传真通信技术与信息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
2.1.1 互联网传输与传真通信的结合 |
2.1.2 多媒体传输与传真通信的结合 |
2.1.3 数据加密技术与传真通信技术的结合 |
2.2 传真通信技术与数据压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
2.3 传真通信技术与设计打印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
3 总结 |
(2)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产业技术发展研究 |
1.2.2 产业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
1.2.3 企业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
1.2.4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述评 |
1.3 数据来源与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发展分析框架 |
2.1 技术范式基本理论 |
2.1.1 库恩科学范式理论的基本思想 |
2.1.2 多西技术范式理论 |
2.1.3 产业专利技术范式内涵 |
2.2 体现技术范式的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 |
2.2.1 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技术范式 |
2.2.2 产业专利技术标准与技术范式 |
2.2.3 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产业技术范式 |
2.3 基于技术范式的产业专利技术应用问题 |
2.3.1 一般产业专利技术范式下的专利技术应用 |
2.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范式下的专利技术应用 |
2.4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分析实现条件与思路 |
2.4.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应用数据预处理 |
2.4.2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分析思路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体现技术范式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分析 |
3.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分析 |
3.1.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热点发展 |
3.1.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周期 |
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标准发展分析 |
3.2.1 从标准制定时间看标准专利技术内容发展 |
3.2.2 从标准专利形成时间看标准专利内容发展 |
3.2.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标准发展周期分析 |
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发展关系分析 |
3.3.1 专利技术标准实现专利技术内容的收敛与规范 |
3.3.2 专利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先导技术向主导技术的转换 |
3.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4 技术范式下的通信产业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 |
4.1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分析 |
4.1.1 LDA主题模型方法 |
4.1.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划分 |
4.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分析 |
4.2.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整体发展 |
4.2.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14个应用主题内容发展 |
4.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周期 |
4.3.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数量分布聚类 |
4.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内容相似度聚类 |
4.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周期划分 |
4.4 通信专利技术应用领域与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的技术发展分析 |
5.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择 |
5.1.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取指标与方法 |
5.1.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取结果 |
5.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应用分析 |
5.2.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分析 |
5.2.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情况分析 |
5.2.3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 |
5.3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在范式发展和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5.3.1 专利领军企业在技术范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5.3.2 领军企业在技术范式作用下的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通信产业每年技术内容词热点变化 |
附表2 通信产业14个应用主题与主要技术特征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Android的智能电话的传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 |
1.2.1 智能固定电话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传真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传真机标准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固定电话软硬件系统 |
2.1 智能固定电话硬件系统 |
2.1.1 S5PV210 处理器芯片 |
2.1.2 Real210 核心板 |
2.1.3 底板 |
2.2 智能固定电话软件系统 |
2.2.1 应用层 |
2.2.2 应用程序框架层 |
2.2.3 系统运行库层 |
2.2.4 Linux 内核层 |
2.3 本课题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真发送端软件模块设计 |
3.1 发送端软件工作流程 |
3.2 拍照及从本地选取照片 |
3.3 图像处理 |
3.3.1 图像剪裁 |
3.3.2 图像抽取 |
3.3.3 图像二值化 |
3.4 压缩编码 |
3.4.1 压缩编码原理分析 |
3.4.2 压缩编码实现 |
3.5 界面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真接收端软件模块设计 |
4.1 业务需求描述 |
4.2 接收端软件工作流程 |
4.3 译码 |
4.3.1 JNI 机制分析 |
4.3.2 译码原理分析 |
4.3.3 译码实现 |
4.4 恢复二值图像 |
4.5 图像插值实现 |
4.6 效果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Blackfin平台上软件传真Modem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三类传真机概述 |
1.1 传真机的分类 |
1.2 三类传真机基本标准 |
1.3 三类传真机通信基本原理 |
第二章 传真呼叫规程 |
2.1 三类传真机通信过程 |
2.2 传真呼叫规程 |
2.3 传真三类机信号 |
第三章 传真通信中的编码和解码 |
3.1 信源编解码 |
3.1.1 一维改进的霍夫曼码(MHC) |
3.1.2 二维编码(MR) |
3.2 信道编解码 |
3.2.1 循环冗余校验 |
3.2.2 误用纠错方式 |
第四章 传真调制解调 |
4.1 扰码与解扰器 |
4.2 定时信息提取 |
4.3 信道均衡 |
4.4 调制解调器的训练 |
4.5 自动增益控制 |
4.6 调制解调器标准 |
4.6.1 V.21 调制解调器 |
4.6.2 V.27ter 调制解调器 |
4.6.3 V.17 调制解调器 |
第五章 传真Modem 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硬件结构 |
5.1.1 Blackfin532 处理器简介 |
5.1.2 SPORT 接口 |
5.1.3 FXO 接口 |
5.2 FXO 接口驱动程序 |
5.2.1 与SPI 总线的接口程序 |
5.2.2 与SPORT 总线的接口程序 |
5.3 系统软件结构 |
5.3.1 uClinux 嵌入式系统简介 |
5.3.2 编解码模块 |
5.3.3 调制解调模块 |
5.4 传真模块的实现 |
5.4.1 信源编解码模块的实现 |
5.4.2 信道编解码模块的实现 |
5.4.3 调制解调模块的实现 |
第六章 基于Blackfin 平台的优化 |
6.1 针对处理器的优化 |
6.1.1 浮点运算转定点运算 |
6.1.2 存储器优化 |
6.1.3 内存拷贝优化设计 |
6.1.4 流水线架构设计 |
6.2 代码级的优化 |
6.2.1 关键模块的优化 |
6.2.2 循环的优化 |
6.2.3 避免除法运算 |
6.2 优化结果 |
第七章 传真功能的测试 |
7.1 测试平台 |
7.2 测试方法 |
7.2.1 功能测试 |
7.2.2 性能测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5)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真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 NGN 标准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传真与软交换相关技术 |
2.1 传真的基本概念 |
2.2 软交换相关知识 |
2.2.1 软交换的概念 |
2.2.2 软交换网络功能结构 |
2.2.3 软交换网络结构示例 |
2.2.4 软交换关键技术 |
2.3 H.323 协议 |
2.3.1 H.323 体系结构 |
2.3.2 H.323 协议栈结构 |
第三章 传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 AT 指令的传真服务器的设计 |
3.2 后台守护模块与 SOCKET 编程 |
3.3 串行通信的编程技术 |
3.4 传真通信过程 |
3.4.1 T.30 传真协议 |
3.4.2 传真通讯流程图 |
3.5 MODEM 编程与AT 指令 |
3.5.1 AT 指令的格式 |
3.5.2 MODEM 状态转换 |
3.5.3 S 寄存器 |
3.5.4 MODEM 结果码 |
3.5.5 MODEM 的传真与语音专用AT 命令 |
第四章 传真服务器T38 传真网关的实现 |
4.1 IP 传真通信技术与传真网关的设计 |
4.1.1 存储转发 |
4.1.2 实时发送 |
4.1.3 IP 传真网关的设计 |
4.2 OPENH323 开源项目 |
4.2.1 OpenH323 简介 |
4.2.2 Openh323 中的实体说明 |
4.3 T.38 协议在T38MODEM 中的实现 |
4.3.1 T38 数据包结构 |
4.3.2 HDLC 协议 |
4.3.3 IFP 包的装载 |
4.4 虚拟MODEM 的实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高速传真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传真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 |
1.2 传真机组成部分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三类传真机系统描述 |
2.1 传真机功能概述 |
2.2 三类传真机技术规范与参数 |
2.3 三类传真机结构原理 |
第3章 传真通信系统中的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
3.1 二值图像编译码器 |
3.1.1 游程编码与一维改正的Huffman编码 |
3.1.2 MHC的实现 |
3.1.3 MHD的实现 |
3.1.4 差错控制 |
3.2 循环冗余校验快速算法与实现 |
第4章 传真通信规程及实现 |
4.1 传真时序描述 |
4.2 传真信号结构 |
4.2.1 单音信号格式 |
4.2.2 二进码信号过程及 HDLC帧结构 |
4.3 传真通信流程 |
4.4 传真规程实现 |
4.4.1 系统缓冲区结构 |
4.4.2 系统程序流程 |
4.4.3 系统多线程编程实现 |
第5章 传真调制解调器 |
5.1 V.21 标准简述 |
5.2 V.21 调制器实现 |
5.3 V.21 解调器原理分析与实现 |
5.3.1 BFSK传统解调方法及分析 |
5.3.2 BFSK解调器码元起始位置判决算法 |
5.3.3 基于CZT谱估计的BFSK解调算法 |
5.4 V.29调制解调器 |
5.5 脉冲成形技术的实现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FAI电喷系统便携式诊断仪及远程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电控发动机诊断技术的发展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便携式诊断仪 |
2.1 FAI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
2.2 便携式诊断仪总体方案设计 |
2.3 便携式诊断仪的功能设计 |
2.3.1 发动机运转状况及 ECU 参数的监测 |
2.3.2 ECU 参数的调整设定 |
2.3.3 电喷系统优化匹配 |
2.3.4 远程诊断功能 |
第三章 诊断仪硬件及软件设计 |
3.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及开发流程 |
3.2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3.3 便携式诊断仪的硬件开发 |
3.3.1 诊断仪的硬件组成 |
3.3.2 诊断仪硬件模块详细介绍 |
3.3.3 抗干扰设计 |
3.4 便携式诊断仪的软件设计 |
3.4.1 软件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
3.4.2 诊断仪软件控制流程 |
3.4.3 软件设计过程中注意事项 |
第四章 远程诊断系统 |
4.1 远程诊断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远程诊断系统实现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4.2.1 传真通信原理 |
4.2.2 调制解调技术 |
4.3 远程诊断系统的硬件实现 |
4.3.1 调制解调模块 |
4.3.2 电话接口模块 |
4.4 远程诊断系统的软件控制 |
4.4.1 远程诊断系统工作流程 |
4.4.2 数据传输控制 |
4.4.3 双向传输的实现 |
4.4.4 语音模式与数据传输模式切换的控制 |
第五章 应用实例及数据分析 |
5.1 远程诊断系统应用实例 |
5.1.1 实验简介 |
5.1.2 电控发动机远程数据监测 |
5.1.3 远程故障诊断 |
5.2 便携式诊断仪本地诊断实例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四、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对传真通信的发展及策略的分析[J]. 杨利鸿. 知音励志, 2015(17)
- [2]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D]. 王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7)
- [3]基于Android的智能电话的传真软件开发[D]. 房璇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Blackfin平台上软件传真Modem的设计与实现[D]. 邢志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0(04)
- [5]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真服务器的研究与应用[D]. 任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6]高速传真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程燕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
- [7]FAI电喷系统便携式诊断仪及远程诊断系统的研究[D]. 蔡文利. 天津大学, 2006(05)
- [8]传真图像信息处理发展综述[A]. 刘立柱.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十届全国图像图形学术会议(CIG’2001)和第一届全国虚拟现实技术研讨会(CVR’2001)论文集, 2001
- [9]传真通信的发展及对策[J]. 刘立柱.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0(04)
- [10]因特网传真通信的动向[J]. 宋向东. 邮电设计技术,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