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3)05-0066-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就是财富。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信息与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当今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传统资源逐渐被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新兴资源所取代。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一个地区总体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迅速增强,对落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吸引与消化外来投资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人口素质不高,观念相对保守。若要开发民族地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利益,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源头工程来抓。
一、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多、素质低
据资料统计,人口每增长1%,社会财富和公共服务就需要相应增长10%~12%才能维护社会平衡,否则,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民族地区因生存空间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7年,西部民族地区总人口从24763万增长到31623万,净增人口6860万,相当于德国统一后的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58%,高出东部沿海地区2.48个千分点。正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的高增长和地方教育的低投入,致使该地区平均人口素质有下降趋势。
(二)教育科技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绝对数小,增长幅度也远未达到财政收支增长的向等水平。而民族地区因贫困面广、贫困人口相对密度大、返贫率高、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多种原因,教育投入更是严重不足。
(三)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过于单一
开发人力资源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却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还应当是企业及全社会的职能。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过于单一,长期只依靠政府投资完成。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政府财力十分有限,企业和社会主体更是长期缺位,形成了国家出钱、学校出力、企业无偿用人的怪圈。而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如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开支就超过1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社会办学非常普遍,企业、富商、慈善机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早成时尚。而我国企业和社会要能自觉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则有赖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四)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现实条件下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才的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若能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律、竞争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需要承认其社会价值,而且需要用货币来计量其经济价值。人力资源的增值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很低,僵硬的户籍管理制度禁锢着人才的流动,不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动都很困难,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和某一些部门、地区的人力资源奇缺。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偏重于对人力资源的计划调控,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无从谈起,致使市场机制刚刚开始发挥作用时,人才流动处于盲目的无序状态,学非所用问题十分突出,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市场的平等竞争可以激发起其增值的欲望和潜能。但未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平均主义的思想和作法弱化甚至取代了竞争意识,淡化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人的开拓性、创造性。缺少平等竞争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长官意识,跑官、送官等不良行为严重腐蚀了社会风气,恶化了社会环境。民族地区缺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冲动、能力和机制,知识、技术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功能弱化。加之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不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地少数民族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实用科技推广运用不力、受益不多。民族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吸引力,也加剧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需要有足够数量、足够质量和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作为原动力;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推向最高水平,人力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管理者;人才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知识靠人去继承、创造,信息靠人去捕捉、传播,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人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知识(信息)、经济三位一体、互相包容,是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人与知识、智力、能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人力资源以及其拥有的创造能力和可继承性,既可以持久生产和创造新知识,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又可以造就新型人才,完善、发展人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信息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因此需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
(一)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方式,加强民族教育宣传的力度。除了要在国内宣传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艰巨性以及民族教育、“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外,还要积极开发对外公关宣传,通过国家广播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杂志、因特网等介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情况,以求从更多方面争取协作和支持。切实推进民族教育法制建设进程。采取超常规措施,从现在起就着手制定有关民族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健全民族教育法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普法和执法检查力度,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真正确立民族教育法规的威严,发挥其应有的对民族教育的保障与促进作用。提高儿童入学率,特别是改善女童——未来母亲的教育状况,防止新文盲人群的产生。
(二)加快和深化民族教育改革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推动远程教育和双语教学,为知识和信息的迅速传播扫清障碍。坚持学以致用、致富原则,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要积极争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的各项援助与协作项目,鼓励国内外人士出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三)切实加强科教投入
教育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紧张,一直是阻碍民族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定,确保教育经费主渠道畅通,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对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和科研的各种专项资金、世界银行和国际机构的各项教育贷款和科研经费,要严格专项下拨、专款专用。各地区也要增加用于发展民族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
尚未设立科研和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的民族地区应尽快设立,以弥补地区科研与教育经费不足。国家政策性银行应设立民族地区科研与教育专项低息贷款,帮助民族地区加强科研、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改善教育、科研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科教投入的质量和效益。
积极开展科研与民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科研成果交流,及时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教育扶贫、兴农、发展优势产业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心理及生态关系的研究与交流,促进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不断完善民族教育体制。建立民族教育试验区、试验学校,开展超前教育与技术跨越试验和研究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发挥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和信增器作用。
同时,应十分重视民族地区人才市场的建设,注意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减少现有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优化人才的资源增值环境,深入挖掘、开发潜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投向、投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收稿日期]2003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