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价值评价_地理学论文

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评价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命题最基本和本质的工作目标是“考查能力”,评价试题质量最基本的标准是“是否考查了能力”,而关于“能力及其考查”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心理学研究确认的定义包括: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既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它们是互相转化、相互促进的。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以上定义言简意明,但当把它与我们的学科知识及其学习过程相联系的时候,常常会让人觉得不好理解。

人们常常会认为,与考查能力相悖的是“考查死记硬背”。但是,记忆能力难道就不是能力吗?人们常常会用“过目不忘”来描述和夸赞那些聪明、学习能力超常的人,说明记忆力不仅是重要和基本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成为鉴别个体学习能力差异的指标。当举行“百词大赛”的时候,在忽略记忆速度的前提下,参赛者成绩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就是记忆能力的差别。这种考试的确是在“考查死记硬背”,但它确能够有效区分考生记忆能力的高低和优劣。所以,类似这样的“考查死记硬背”,同样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甚至是好的考试,因为它达到并完成了既定的考试目的,即刺激、鼓励学生背记词汇,区分学生的记忆水平差异,了解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熟悉程度。因此,考试命题需要研究的并不单纯是如何考查能力的问题,而是什么样的考试应该考查什么样的能力,即在确定了考试的性质、目的和规模后,就要研究考查何种能力以及如何考查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命题者就可以形成对学科能力更为清晰和有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有助于深化对学科能力价值的探讨和评判。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进行评价。

一、地理学科能力及其思维品质

(一)地理学科能力要素分析

有研究认为:人的能力包括思维、行为和语言等不同类型。其中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组合能力、组合速度、思维行为沟通能力、思维语言沟通能力、语言行为沟通能力、理解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行为能力包括模仿力、灵敏度、力度、耐力、速度、听力、注意力、感知力等;语言能力包括语言速度、语言运用、字词组合、场合运用和概括等。思维、行为、语言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思维在此起主导作用,但是其他两方面又可以刺激思维的不断发展。

按照这样的能力划分,地理学科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地理思维能力、野外工作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认识和把握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地理事象、规律、原理的认知、理解、分析、判断、归纳、评价等能力。

地理野外工作能力是实践的能力,包括观察、收集、解释、分析、评价和交流地理信息;使用地图、信息技术、观测仪器和工具;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地理表达能力是能够熟练使用地理图表描述和说明地理问题;使用地理学术语阐释、评价、论述或论证地理问题等。可以认为,地理表达能力是更高层次的地理思维能力。

很明显,在高考这种统一、大规模、纸笔考试的条件限制下,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只能侧重对地理思维能力的检定,即考查被试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评价、论证的水平以及表达地理思想的能力。

(二)地理学科思维品质的养成

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维特征受到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本质、特征、研究方法等的影响。

地理学是关于地表的知识,它的研究内容囊括了地表空间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的本质特性——综合。

由于每一地理事象都存在或发生于某一地域环境中,而各个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便形成各个地区及各种地理事象不同的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及其差异与它们所在地域空间之间的关系便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色。

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已有的地理事象记录亦经常被更新。同时,随着人类对宇宙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拓展,以及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不断发展甚至推翻已有的结论,提出新的见解与论断。研究和掌握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预测和推论未来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反思已形成的定论和不断产生新的结论,这是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的反映。

而关于空间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在学生一开始学习地图知识和研究地球时,就开始形成和发展,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被强化。由于仅使用文字不能完全和恰当地表达地理观念,地图(包括平面、立体、剖面、图表、图片等)成为地理学研究和表达的信息载体和重要工具。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地图是和文字同等重要的表述方式,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即独立的判断。这种表达的双重形式,代表了地理学研究的形象特征,并使得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

地理科学研究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地理思维具有综合、区域、空间、联系、批判、想象、前瞻、探索和追求新结论等基本品质。它们构成了研究和掌握地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基础,也成为地理高考对地理思维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二、地理思维能力价值分析

思维能力同其他形式的能力一样,可有大小、高低之分。按常理,蕴涵思维劳动量较大的能力获得的能量较大,所达到的能力层次较高,因而也就具有较高的价值。

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感知新材料,形成地理表象;

●理解新材料,形成地理概念;

●以概念为基础,形成地理规律性的认识;

●对新知识的巩固,形成技能技巧;

●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释、阐明地理问题。

这一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表明从对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大体可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学习能力层次,且高层次的能力包含较低层次的能力。显然,每一层次的思维劳动量或能量附加值是不同的。

若根据地理学习认知过程中地理思维劳动量的大小确定地理思维能力的价值,那么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如下:

●记忆力:指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记住涉及地理的重大事件;等等。

虽然记忆能力价值位次比较低,但它却是学习一切内容的基础。

●理解力:指理解地理概念及其含义;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理解各种地理图表的含义等。

●综合分析能力:指对地理事象(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概括、阐释、分析、判断等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指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推导或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分析方法,评价、推论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使用地理术语及工具,论述或论证地理问题等。

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能力,例如创新、探求等。

三、地理思维能力评价价值取向

高考地理命题一贯追求对地理思维品质的检定,试题的设计理念已明确地表达出这样的价值观:注重评价地理学的思维品质,注重评价地理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注重评价高价值的地理思维能力。以下笔者试各举几例进行说明。

(一)评价地理学的思维品质

例1:图1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题目以一个特定小区域为背景,考核考生从平面图及相对应的剖面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地图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的能力。

第(1)小题要求考生能够将每幅地形剖面图的定量数据——高程和水平尺度与平面图的村落分布、河流的河道分布特点等信息结合起来,经过综合思考,从而对地形的总体特征形成概括性的结论。第(2)小题要求考生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考核学生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论述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3)小题考核学生对水能开发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图中信息已表明该区域具备了水能开发的基本条件:有足够的汇水面积和有落差巨大的峡谷。

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并理解了地理信息的前提下,能综合地分析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在某特定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和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阐释或论证结果或得出相关结论。本题答题的质量能有效反映不同考生地理思维品质的差异。

(二)评价地理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例2: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中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该题选用了古人游记中非常简洁地描述太行山和山北面高原的深秋景色的一段话,并提供了包括华北部分地区的一幅简图。

第(1)小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水平,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中主要的地物、经纬网,以及中国主要地形单元分布的有关知识,准确地进行地理位置的分析和判断。第(2)小题考查的基本目的是:①使用地理基础语言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如用方位来表示走向;②考查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的分析能力。

这个题目依然考查了考生的地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与判断等思维能力,但与上一个例题相比,它却更注重对地理思想表达能力的评价。本题充分显示了独具特色的地理学思想表达方式,即表述的双重形式——地图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试题情境的设置到对问题的解答,都明确表现出对此的评价意图,因为正确答案必须在被试头脑中经过多次图文转换才可以得到。

(三)评价高价值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图3),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12分)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_______千米。(4分)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12分)

本题以杭州湾大桥为例,考查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概念、理解和使用,以及地区经济、环境和发展的有关问题。

题目中第(2)小题如果改为选择题设计,即:

大桥建成后,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缩短( )。

A.120千米B.150千米

C.180千米D.200千米

题目的正确答案是A。该数据来自报纸及网络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很明显,这样的题目实际上只能考核被试对社会比较重要的地理事件的了解,以及对各种媒体提供数据的关注及记忆程度。而要求学生在图上量算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会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缩短多少距离,不仅使试题的公平性大大增强(也许部分考生并没注意过这方面的报道),难度也相对提升了。考生须对比例尺及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方可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地理思维劳动量明显增加,题目的地理思维能力价值得到大幅增值。

这道题目的设计,则清楚地表明高考地理命题对地理思维价值评价的一贯追求。

标签:;  ;  ;  ;  

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价值评价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