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策略探讨论文_杨 柳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低碳城市规划内涵认知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碳源和碳汇角度分析城市空间、交通、产业、市政等与低碳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规划层面探讨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和规划策略。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碳源、碳汇

1.前言

城市作为世界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中心,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英国的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城市及周边区域因地表土地利用、覆盖方面的变化,以及化石燃气燃烧等原因,城市碳排放占到了人类活动总碳排放量的78%左右。[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级政府对低碳城市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2]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人口等公共政策方面的引导、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协调能力,使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将低碳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成果体系之中,必然成为发展低碳城市的关键一步。[3、4]

2.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情况

国外对低碳城市的规划早期主要是在城市、区域层面上的进行考虑,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多元化、具体化,学者们开始从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不同尺度,从碳排放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能源应用、综合交通等不同领域探寻城市碳排放与控制的趋势的相关研究。例如,Jenny Crawford 和 Will French 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W.K Fong 等研究认为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也能影响能源的使用,因为混合的土地使用可以减少远距离的出行,影响了运输系统。 [5、6]

国内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也已有较大的发展,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建筑设计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有效的低碳发展对策。例如,戴星翼教授提出城市规划具有“碳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需求的分层解构以及在低碳权衡中可以使得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李素华等研究认为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是低碳城市的总体发展路径与城市规划内容不能做到一致,应精确定位低碳城市规划并探讨和相应对策。[7、8]

3.低碳城市规划路径分析

碳源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或者在大气中由其他物质经化学过程转化为温室气体成分。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

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与城市碳源、碳汇情况直接相关,同时也受到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而城市格局和功能是由城市规划直接决定的。即由于空间结构具有锁定作用,城市的物质空间和形态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并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碳源和碳汇情况。[9]鉴于以上思路,低碳城市规划应关注的碳源主要在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综合交通、城市建筑等方面,碳汇主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

图1 城市规划与城市碳源和碳汇的相关性分析图

4.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4.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宏观层面)

开展低碳城市规划,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把控和战略指引,其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低碳城市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确保区域生态空间,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城市发展规模、建设用地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市政系统等对低碳的指导作用。

(1)低碳城市发展规模论证。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低碳的角度出发,应在常规的平均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等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与城市生态环境、土地生态承载力相关的新的人口指标预测体系,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重,避免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范围,是保障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

(2)低碳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在城市形态方面,应分析何种城市形态更利于低碳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其次,在功能布局方面,低碳城市应更加关注产城融合、紧凑发展、职住平衡等策略的应用。

(3)低碳产业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绝对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低碳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首先是评估城市产业结构,评估整体产业的碳价水平,为城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产品高能耗且低附加值的企业,建议予以淘汰。

(4)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空间在低碳城市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城市区域内唯一的自然碳汇。在城市规划中,首先要摸实城市的生态基底,并在此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确保生态用地规模,规划城市重要生态廊道,并制定明确的森林覆盖率、基本农田保护率、建设区绿地率、天然湿地净损率等生态指标。

(5)低碳能源系统。从碳排放角度来看,联系最紧密的是城市能源系统,其能源供应结构和能源转化、输送和利用的效率直接对碳排放产生巨大影响。通过清洁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指标设置,倡导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构建安全的能源结构。

(6)低碳交通系统。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与规划引导人们选择绿色交通方式,例如区域性公共交通走廊、轨道交通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等。

4.2低碳城市管控引导(中观层面)

在各类功能区层面,可以对一定时期内城镇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低碳方面的安排,具体可重点关注对土地利用模式、城市空间管控、道路交通与能源方面的管控引导。

(1)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美国规划协会(APA)认为,土地的混合使用是理性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进社区活力、增加住房的选择类型、减少交通出行、减少交通堵塞等重要作用。在平面混合的基础上,对于部分重点地区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立体混合,在三维空间中通过垂直交通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类需求。

(2)低碳的城市空间管控方式。首先要加强对城市绿线和蓝线的管控,确保城市绿化和河道空间,从而起到增加碳汇、缓解热岛效应等作用。其次是要指定河流的地块尺度,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并为共享开敞空间等公共资源提供条件。再次是要保证公共服务设施有良好的便捷度和可达性,例如通过服务半径的控制、小型街坊占比等来有效调控可达性。

(3)低碳交通规划。规划中应体现低碳交通倡导的优先等级,即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轿车的出行理念,并重点解决强控制性指标的控制标准及引导性指标,如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路网密度、慢行交通路网密度、步行通道可达性、步行系统连通度、静态交通协调性、机动车停车配建指标等。

(4)能源系统规划。规划中应加强对分布式供能、光伏、热泵等低碳能源系统在特定功能区层面的应用。

4.3低碳城市设计(微观层面)

在社区和建筑空间布局层面,关键要素为建筑与空间的低碳设计,具体包括平面布局设计、绿化水体设计和绿色建筑设计引导等。

(1)平面布局设计。适应并利用场地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建筑高度差异、通风廊道方向、建筑迎风面积比等,优化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减小“热岛效应”,改善场地的微气候,提高外部环境的舒适性。

(2)绿化水体设计。结合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社区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在社区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

(3)绿色建筑设计引导。提出地块绿色建筑相关要求,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先进的建筑技术的运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从而实现低碳减排的发展目标。

结语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使低碳城市规划成为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对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各个层次、更加多元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来调整城市整体布局向低碳发展,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人口等公共政策方面的引导,对城市各类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有一定的协调和调整作用,使之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手段,对城市规划者而言,责任、挑战和机遇同在。

参考文献:

[1]董祚继.低碳概念下的国土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1-5.

[2]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8~137.

[3] 谢映霞,魏保军. 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 践[C]//杜修力编. 低碳经济与土木工程科技创新:2010中国(北京)国际建筑科技大会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庄贵阳. 以低碳城市为主线,打造绿色中国[J]. 绿 叶,2009(1):62-64.

[5] ?秦耀辰等. 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J] .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459-1469.

[6] ?李向阳等.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走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3):20-30

[7] 戴星翼,?陈红敏. 基于低碳发展的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2014(5):8-12.

[8] 李素华,徐爱琴.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山西建筑,2019(5):16-17.

[9]赵荣钦等.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847-1859.

作者简介:杨柳,女,籍贯江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规划、市政规划.

论文作者:杨 柳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低碳城市规划策略探讨论文_杨 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