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价值高地建设美好农村新家园_农村论文

建设新农村价值高地建设美好农村新家园_农村论文

打造农村价值新高地,构筑美丽乡村新家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地论文,乡村论文,新家园论文,农村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目标,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风尚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创设工作载体,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建设优美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切实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价值新高地,以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创造农村美好生活。

      一、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滋养美丽乡村“发展主体”

      近年来,绍兴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渗透到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着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一是讲好“地方话”。在立足于全面、深度解读各级党委政府重大政策、重要决策的基础上,既原汁原味的讲好“普通话”,更注重与本地实际、群众需求相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统一到“美丽绍兴、美好生活”这一本土主题之中,把“白开水”酿成有滋有味的陈年“绍兴酒”,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等“草根宣讲员”优势,走进群众家门开展聊天式宣传、互动式宣讲等面对面宣讲辅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上虞等地创办了镇村两级广播自办节目“农民之声”,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利用村民茶余饭后的时间传递各类为民服务信息,用乡言讲好乡事,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二是注重“多样性”。注重发挥宣讲的“微模式”作用,建立菜单化宣讲、个性化配送的运作机制,采用微党课、微组合、微故事等微系列,选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讲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依托“绍兴发布”等微信公众平台,以小理论、小观点、小资讯的形式直接发送到基层群众手机上,把形势政策送到群众手上。借用莲花落、快板、漫画等乡土文艺宣传方式,解读民生政策、宣传文明礼仪、普及科学知识。全市各地还广泛利用“五分钟宣传法”,在农村利用映前、演前、学前、会前、舞前的五分钟时间,以小戏、小品、小片、小曲的形式开展形势宣讲、理论普及、政策解读,讲给农民听,演给农民看,送给农民学,投入小,针对性强,效果好。

      三是做到“生活化”。制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项目,特别注重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群众的日常宣传教育,把大道理转化成生活化的小道理,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进村入户。如精心策划设计,在各类公共场所打造了一大批乡贤纪念馆、孝德亭、信义林等文化景观小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景观设置、环境布局中,方便村民群众随时看、随地学,潜移默化影响教育群众。

      二、坚持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丰润美丽乡村“内在涵养”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农村环境治理为切入口,全面制定推广村规民约,切实加强乡村现代化治理。

      一是建设清洁家园。干净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多年来,绍兴把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全面开展“双清”“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整治工程,强力推进农村治脏治乱治臭、农村控违拆违等环境整治“组合拳”,推进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经过几年连续整治,农村村庄面貌大为改善。

      二是推行村规民约。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围绕农村自治目标,推动农村制订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加强的村规民约的约束力。目前,全市已有2143个行政村制订修订了村规民约,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98.5%。

      三是建好“一会一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进农村建好乡风评议会和善行义举榜。以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为骨干队伍,建立乡风评议会,定期评议村中的大事要事、不良习俗、身边典型,引导群众评、大家议。通过村民推荐、评选,推选本村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定期发布在各村的“善行义举榜”上,引导教育村民自觉进行学习。目前全市农村已设立“善行义举榜”1850个。

      三、坚持以文化人为重点,建好美丽乡村“精神家园”

      大力发展顺应时代要求的农村文化,推动文化惠民、乐民、育民,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筑牢文化“基站”。面向基层,加大投入,建管并重,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94个乡镇、都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96%以上的行政村(社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具备图书阅览、影视播放、开展综合文体活动等服务功能,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近年来,集中力量将原有功能较为单一的农村文化中心升级为农村文化礼堂,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67家。

      二是播好文化“种子”。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周”“文化大巴”“图书大巴”、电影惠民专场、绍剧周末剧场、市民学堂等一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每年送戏1300余场、送电影2.5万多场、送图书13多万册,“文化三下乡”已成常态,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基层各类农民文化节、农民春晚等各类演出展示活动更是常年不断,全市每年举办村级文化活动上万场,形成了乡村“春晚”等一批活动品牌。大力培育城乡业余文艺团队,全市已培育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器乐、文学等方面的基层文化活动团队1703支,5万多名文化骨干像一粒粒“种子”带来了农村文化的“满园春色”。

      三是延续文化“血脉”。着力彰显“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的文化特色,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古村的保护利用,打造绍兴安昌古镇、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古村等一大批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镇古村和文化小镇、文化特色村。扎实推进越剧、绍剧、莲花落、水乡社戏、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用文化遗产纽带维系子孙后代,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全市现有“国遗”24项、省级以上传承人85名、市级以上传承基地118个。

      四、坚持以乡风文明为根本,打造美丽乡村“价值标杆”

      人美村更美。绍兴坚持从小处着手、基础抓起,以家风带村风,以民风促乡风。

      一是培育“家风”文化。2013年率先在部分农村开展家训的提炼展示试点工作后,总结推广周恩来、蔡元培等绍兴名人家训家风,广泛开展了“家训家规家风”故事征集评选、“好家风好家训”提炼展示、“晒家风、谈家训、写家规”等活动,提高农村群众的参与率。开展“百姓说家风”“家训进万家”“家训挂厅堂”等推广活动,把订立的家训家规制作成匾额、条幅、楹联,悬挂于门楣、厅堂,方便村民“天天对照、时时反省”,真正使家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市有近30万户家庭参与晒家训家风活动,家风家训活动的知晓率在90%以上。

      二是点亮“最美”典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评选,广泛组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巡讲巡演。全市现有全国级道德模范5人,中国好人26例,省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54人(例),各类身边好人21600多人。以乡镇、村为主体,广泛开展“好村民、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等群众身边“草根”典型的评选表彰,选树群众身边的榜样,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推动“最美”由风景成为风尚。

      三是壮大“村嫂”队伍。大力发展壮大以“村嫂”为代表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五水共治”“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营造亲帮亲、邻帮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全市现有村嫂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村嫂2万多名。以往爱打麻将的“村嫂”们,现在成了村里“向上向善”主力军。

      四是打响“乡贤”品牌。充分挖掘绍兴丰富的乡贤文化资源,成立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引导广大乡贤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全市已建立村级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1000多个,培育新乡贤5万多人。各地还普遍设立以乡贤冠名的基金、学校,建设乡贤大厅、乡贤廊、乡贤亭、乡贤榜、乡贤桥、乡贤路,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做深、做透、做足乡贤文化文章。上虞自2001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民间乡贤研究会,已组织乡贤名人学术研讨活动100余次,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达180余个、资金达18亿元。2014年,光明日报推出了绍兴培育新乡贤、建设新乡村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全国乡贤文化建设的热潮。2015年5月,中宣部在上虞召开全国乡贤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广工作经验。

标签:;  ;  ;  ;  

建设新农村价值高地建设美好农村新家园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