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 技术特征研究
许占鸣,李铁录,梁美富
摘 要: 运用视频拍摄、影像解析等方法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运动员的持竿助跑和插穴起跳技术进行分析,揭示当代顶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特征。研究认为: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的技术特征:1)全程助跑节奏随着撑竿倾角的逐渐降低而逐渐加快,女子选手呈现出“追竿”式助跑技术特征。2)倒四步助跑过程中助跑速度与撑竿的降竿幅度均达到最大,通过加大倒二步步长完成举竿动作,通过缩短倒一步步长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女子选手的持竿助跑动作呈现出“人—竿”协同的技术特征。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穴起跳技术特征:1)撑竿插穴动作略领先于起跳脚着地动作,起跳脚蹬伸时间略领先于撑竿制动时间,起跳时机相对提前,女子选手呈现出“自由”式起跳技术特征。2)运动员起跳点相对较远、插竿幅度较大、重心腾起角较小以及撑竿较小的弯曲程度是女子选手减小水平速度损失的技术特征。
关键词: 撑竿跳高;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技术特征
据国际田联《世界最好成绩和正式世界纪录》记载,第一个撑竿跳高世界最好成绩是2.44 m,目前世界纪录是由法国运动员Renaud Lavillenie创造的6.16 m。如果以第一个世界最好成绩2.44 m为基数,目前成绩增长了152%,是田径运动中提高幅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追根溯源,除了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之外,韧性强、质地轻巧、弹性大的撑竿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1]。因此,撑竿材质的推陈出新直接促使撑竿跳高技术的革新。
随着器械的改进,撑竿跳高技术由 “爬杆跳”、悬垂摆体、后仰举腿、弓身过竿等技术发展到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现代撑竿跳高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持竿快速助跑获得动能,并把所获得的动能通过插竿起跳、摆体动作迅速转移到撑竿上,撑竿被迫弯曲产生弹性势能,而后人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撑竿恢复原状返回的能量腾跃尽可能高的横竿。Nicholas P. Linthorne等人[2]认为,撑竿跳高运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其中,能量获得的过程既是能量转化的初始过程,也是撑竿跳高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相关研究[3-6]证明,撑竿跳高运动员垂直高度的获得与其最终能量的获得直接相关。A. Arampatzis等人[7]认为,能量的获得与持竿助跑阶段动能和起跳阶段水平速度的获得密切相关。
因此,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撑竿跳高运动的能量获得阶段,通过对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当代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特征,以期对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训练有所裨益。
不同的课程具有符合本课程需求和特点的不同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过程性考核作为一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较之于一次性、全覆盖、总结性的期末考试(也称期终考试)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为贯彻教学的整个过程不限次、阶段性和局部性;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课程和过程性考核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并重的原则,以课程统编教材为考核内容依据,以课内外参与为考核重点,构建“纲要”课过程性考核体系。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运动员持竿助跑技术和插穴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国际田联网站、国外撑竿跳高网站、中国田径协会网站以及PubMed和EBSCO等检索工具,查阅有关撑竿跳高的中外文献和书籍,从而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相关信息。
表 1运动员基本情况
注:Nikoleta K 全名为Nikoleta KYRIAKOPOULOU
1.2.2 视频拍摄法
采用5台JVC摄像机(型号为GC-PX100)在国家体育场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决赛进行现场视频采集(现场拍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谢清森,曾经是一名优秀的特种兵,退役后带领战友们历经11年砥砺打拼,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如今的七兵堂国际安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兵堂)业务遍及山东省15个地市、全国11个省级行政区及境外5个国家,全球有38家分(子)公司,在全国拥有“七兵堂”“中特保”“中军卫士”3个品牌,是一家以安保服务为主营业务,集科技安防、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而谢清森也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机位的放置:1~3号摄像机位于前进方向的左侧,主光轴垂直于运动平面。1号摄像机的拍摄范围为起跳前六步至起跳完成;2号摄像机的拍摄范围为起跳前两步至身体过竿前;3号摄像机的拍摄范围为起跳离地后至完成过竿动作;4号摄像机在跑道正对面,定点拍摄运动员从撑竿触穴到过竿的过程,并记录撑竿的弯曲以及转动的变化情况;5号机在看台上,记录运动员的全程助跑过程。摄像机的拍摄频率为50 Hz,曝光时间为1/400 s。
比例尺的设置:侧面3台摄像机共有5个比例尺标定位置。将横杆垂直于地面,在0 m(穴斗底端)、3 m、5 m、7.5 m、10 m分别放置比例尺。利用横杆固定长度(4.50 m)和横杆上固有的标志点作为纵坐标尺。正面4号摄像机将通过水平放置的横杆作为参考体。
1.2.3 影像解析法
采用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教研室开发的视讯录像解析系统进行解析,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解析的频率为50 Hz。对所得到的数据采用数字滤波法进行了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10 Hz。
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量数据使用SPSS软件分析,多重比较使用Ducan′s法,生物测定数据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时间—死亡率机率值分析法建立致病力回归方程,估算致死中时(LT50)[15]。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运用SPSS20.0软件对解析后所得出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中国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开启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借此平台,拜耳也通过这一平台展示发展成果,呈现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
图1 现场拍摄示意图
图2 比例尺标志点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持竿助跑阶段运动学分析
2.1.1 全程助跑步频与撑竿倾角变化特征分析
撑竿倾角:是运动员所持撑竿与水平面的夹角。高于水平面为正值,低于水平面为负值(图3)。
图3 撑竿倾角示意图
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长、步速以及降竿幅度协同配合,运动员倒四步助跑均呈现出“追竿式”助跑的技术特征,这种“人”与“竿”间各要素的协同配合所形成的技术,仍是当今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所认可的最佳持竿助跑技术。
表 2全程助跑步频与撑竿倾角特征
注:不同助跑步数划分方式:14步(4+6+4),16步(4+6+6),18步(6+6+6)
由表2可知,第一阶段,运动员撑竿倾角平均值为60.2°±12.30°,运动员可借助撑竿前翻拉力更好地摆脱静止状态,同时运动员双手又承受较小的负荷,这一阶段通常是4~6步。摆脱静止后,运动员身体略有前倾,以较低步频(178±16.0步/分钟)进行助跑加速,蹬地方向与撑竿倾角几乎一致,此时撑竿不会发生翻转,为进一步加速提供舒适、自然的条件。第二阶段,撑竿倾角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撑竿倾角均值为26.980°±5.95°,由于杠杆作用,阻力臂的力矩不断加大,运动员下手承受的负荷也随之增大,步频亦随之增大(228±14.9步/分钟),运动员需要抬高大腿和加大步频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为更好加速和降竿做准备。第三阶段,撑竿倾角变化幅度最大,撑竿倾角均值为-25.42°±2.11°,撑竿产生的前翻拉力亦达到最大。
2.1.2 全程助跑步数与撑竿倾角变化特征分析
由表3可知,运动员全程助跑步数为14,16,18三种,平均降竿幅度为78.95°±17.10°。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全程助跑步数与降竿幅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2,P <0.05),分析结果表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所采用的助跑步数越多,相应的降竿幅度就越大。开始持竿的倾角越大,由于主要是撑竿的重力,撑竿的前翻拉力较小,撑竿对双臂的负荷就越小,运动员在助跑第一阶段开始时会更加轻松,更容易摆脱静止状态。
2.1.3 倒四步步长、步速与撑竿倾角变化特征分析
降竿幅度:指运动员助跑过程中撑竿下降的幅度。
撑竿跳高助跑阶段倒四步是持竿助跑技术向插穴起跳技术转换的关键技术,既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助跑速度,又要求插竿的准确性。有关于青年、成年女子和成年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研究[5,11-14]均证明,持竿助跑阶段水平速度与运动员的最终成绩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51和0.82之间。由表4可知,与全程助跑降竿幅度相比,运动员的倒四步助跑降竿幅度均值为43.23°,占全程助跑降竿幅度的均值为53.13%,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降竿动作主要是在倒四步助跑过程中完成的。由于倒四步助跑过程中降竿幅度较大,降竿过程中产生的前翻拉力也较大,倒四步助跑过程中需要通过步长、步速以及降竿幅度三者的协同配合,以保持或是提高助跑的速度。
兰思仁(1963-)为本文通讯作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email:lsr9636@163.com
表 3全程助跑步数与降竿幅度特征
表 4倒四步助跑降竿幅度特征
表 5后四步助跑步长、步速与降竿幅度特征
插竿角:指插穴起跳时,上握手点至穴斗底端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图8)。
持竿助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助跑最后一步脚触及地面瞬间产生较高的水平速度,获得较大的动能,并为运动员插穴起跳做准备[1]。为了凸显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过程中步频的变化特征,将整个持竿助跑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跑和加速阶段、途中跑阶段、速度提高和保持阶段。国外学者[8-10]认为,步速随着步频和步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并非是线性关系,在次最大速度时,步长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在超高速度(108.4%)时,步频贡献率为6.9%,步长贡献率为1.5%[10]。随着助跑过程中步速的变化,女子选手步频与步长也需要相应变化。由表2可知,运动员持竿助跑第一、二阶段步速增长以增加步长为主(178±16.0步/分钟,228±14.9步/分钟),第三阶段步速增长以增加步频为主(259±20.1步/分钟),女子选手全程步频呈现出由慢逐渐到快的特征,步频的变化特征也是“人-竿”系统协同配合的结果。
2.2 插穴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
联邦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穷人、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医疗援助和医疗照顾项目,承担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责任,其他群体主要是个人和企业双方共同缴费,美国式福利社会养老金的多少、医疗待遇水平的高低一般与缴纳的费用、购买的品种和多寡成正比,此外,社区、社会福利组织及慈善捐助也是美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措施之一。
插穴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快慢反映出了运动员起跳的能力和“人-竿”协同的效果。Schade等[15]的研究表明,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水平速度为7.51~8.53 m/s。由表6可知,运动员起跳脚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平均值为8.57 m/s,垂直速度平均值为-0.62 m/s,起跳脚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平均值为6.90 m/s,垂直速度平均值为2.33 m/s,水平速度损失平均值为1.67 m/s,水平速度损失率平均值为19.48%。数据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更加追求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的增加量较小,水平速度的损失量较低。通过个案对比可以发现,本次冠军Yarisley SILVA的水平速度损失仅为1.14 m/s,水平速度损失率为13.06%,垂直速度的增量为2.87 m/s。运动员水平速度的损失率越低就越有利于撑竿弯曲程度的增加,从而使撑竿存贮更多的弹性势能。
2.2.2 插穴起跳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起跳时间:是运动员起跳脚着地时刻至起跳脚离地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图4)。
插穴时间:是运动员所持撑竿进行插穴动作所用的时间,即撑竿竿头着地时刻至起跳脚离地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图4)。
撑竿滑行时间:指撑竿着地时刻至撑竿触及穴斗底部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图4)。
撑竿制动时间:指撑竿触及穴斗底部时刻至起跳离地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图4)。
3.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发展中国农业大灾保险,不仅要在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的险种上进行突破,必然还要不断构建一整套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该体系内既要包含补贴资金“一卡(折)通”等形式兑付、电商与政务平台等信息进村入户一站式市场化服务、农村大数据和高级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性成分,又需要在政策上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IPO、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因素,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等农业风险保障形式上的扩大也不可或缺。这是中国农业大灾保险发展路径的第三步。
从起跳时间的时间结构来看,起跳时间由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组成。由表7可知,运动员起跳时间平均值为0.11 s,起跳时间范围在0.08 s~0.12 s之间,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时间相对较短。由图5可知,运动员的起跳时间平均构成比例中,蹬伸时间比例(51%)略大于缓冲时间比例(49%),说明蹬伸时间所占比例越大。蹬伸过程中产生的冲量就越大,水平速度的损失就越小,最终起跳效果就会越好。
信息化管理能够促成周转材料租赁的集中管理优势,通过信息化管理的介入,租赁单位能够有效地适应施工生产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引进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整合公司所有的周转材料资源,便于租赁公司的计划安排及组织协调,有利于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生产需求。
如今的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增长乏力、失业人数居高不下、配额分配的改革……在全球贸易形势危机四伏的当下,IMF及其个性女掌门将何去何从?
表 6起跳阶段速度变化特征 m/ s
注:Vx着代表起跳脚着地瞬间水平速度,Vy着代表起跳脚着地瞬间垂直速度,Vx离代表起跳脚离地瞬间水平速度,Vy离代表起跳脚离地瞬间垂直速度
图4 插穴与起跳动作时间构成
从撑竿时间的时间结构来看,撑竿时间由撑竿滑行时间和撑竿制动时间组成。由表7可知,运动员撑竿时间平均值为0.12 s,撑竿时间范围在0.08~0.16 s之间。由图6可知,运动员撑竿时间平均构成比例中,撑竿滑行时间比例(61%)大于撑竿制动时间比例(39%),说明在一定撑竿时间范围内,撑竿滑行时间比例越大,撑竿制动时间比例越小,在起跳过程中撑竿对人体所产生的制动效果就越小,就越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动能向撑竿弹性势能的转化。
可使首末数据点P0和Pn分别作为B样条插值曲线的首末端点。为了使两端控制顶点和首末数据点完全重合,将在节点矢量中的首末节点都设定重复度r=4,即u0=u1=u2=u3,un+1=un+2=un+3=un+4,则有P0=b0以及Pn=bn;数据点P2,P3,…Pn-2对应的节点矢量[U4, Un+1],依次代入公式(7),满足:
表 7起跳时间与撑竿时间特征 s
图5 起跳时间构成比例特征
图6 撑竿时间构成比例特征
从蹬伸时间与撑竿制动时间差值来看(图7),运动员蹬伸时间与撑竿制动时间差平均值为0.01 s,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蹬伸时间早于撑竿制动时间,也就是说起跳蹬伸过程中撑竿竿头尚处于滑行阶段,蹬伸的后半部分撑竿才触及穴斗的底部。“人-竿”在插穴起跳的时间协同关系表明了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是预先进行起跳,以尽量减小撑竿对人体的过早制动。
红外焦平面阵列由红外探测器和读出电路两部分组成[3],红外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转换成电信号,读出电路对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积分采样,采样结果通过缓冲器串行读出,属于典型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本文设计了一种128×128像素的大面阵红外焦平面阵列智能化读出电路,通过性能指标测试和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图7 蹬伸时间与撑竿制动时间差
2.2.3 插穴起跳阶段角度特征分析
2.2.1 插穴起跳阶段速度特征分析
图8 插竿角示意图
由表5可知,运动员倒四步步长、步速以及降竿幅度均表现为同一特征:步长方面,倒一步步长较倒二步步长均有所缩短,均值为0.12 m,说明运动员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之间通过加大步长来完成举竿动作,运动员能够有效地利用撑竿的前翻拉力,促进倒一步起跳脚快速落地并形成积极起跳。步速方面,倒四步助跑整体上呈现增大趋势,倒一步步速最快(8.30±0.24 m/s),倒二步步速最慢(8.11±0.37 m/s),说明运动员的翻举撑竿的动作均是在倒二步过程中完成的,运动员在向前送出并翻竿过程中势必由下肢蹬地来传递举竿的力量,由此也会造成步幅的加大,从而降低了倒二步助跑的速度。在降竿幅度方面,倒四步降竿幅度大小依次是倒二步>倒一步>倒三步>倒四步,其中倒二步的降竿幅度达到最大(19.54°±3.33°),说明倒四步助跑过程中降竿幅度大小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起跳角:指起跳离地时刻,支撑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
国内外的研究者通常把插穴角度和起跳角度作为评价起跳技术质量的重要标准。由表8可知,运动员起跳脚着地瞬间插竿角均值为25.95°,起跳脚离地瞬间插竿角均值为29.73°,插竿幅度均值为3.79°,插竿角度的变化范围为23.07°~32.90°。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插竿幅度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r=-0.796,P <0.01),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竿幅度越大,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的损失越小。究其原因,可能与运动员的身高、握竿高度和起跳点的位置关系等因素有关。
由表8可知,运动员起跳腾起角的平均值为20.10°,起跳腾起角的范围为15.70°~22.56°。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竿幅度变化相对较小,说明运动员的起跳过程中向上的垂直分速度相对较低,水平分速度相对较高,利于弯竿和竖竿以及后续技术动作的完成。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起跳腾起角度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0,P <0.05),说明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表现为以较小起跳角度完成起跳的技术特征,利于运动员保持水平速度。
这是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出台以来第7次大修,被舆论称为是一次根本性变革。自此,中国个人所得税告别此前按月征收、按次征收的方式,明年将采取综合征收模式。
表 8起跳角度与插竿角度特征 °
2.2.4 起跳位置与弯竿程度的特征分析
弯竿量:指握高减去上握手同穴斗之间最短距离时刻竿弦距离所得长度(图9)。
插竿幅度:指起跳脚着地时刻插竿角度的变化幅度。
图9 弯竿量示意图
由插穴起跳阶段的时间特征分析得知,运动员起跳蹬伸动作要先于撑竿触及穴斗的制动,“自由起跳”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起跳过程中撑竿对人体的约束,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由表9可知,运动员起跳点距上握手投影点距离平均值为0.06 m,变化范围为-0.09~0.28 m,弯竿量平均值为0.14 m,变化范围为0.04~0.28 m。通过对起跳点中心腾起角、插竿幅度与起跳点的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起跳点距离上握手投影点的距离与起跳重心腾起角和撑竿幅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545,P <0.05;r=-0.820,P <0.01),说明起跳点越近,人体重心腾起角也就越大,插竿幅度就越小。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表现出起跳脚离地前、弯竿量较小、起跳点距离上握手投影点的距离较近的特征。
表 9起跳点与竿弦缩短量特征 m
注:设定上握手投影点为0,运动员跑进方向为正,相反方向为负
3结论
3.1 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技术特征
3.1.1 全程助跑节奏随着撑竿倾角的逐渐降低而逐渐加快,女子选手呈现出“追竿”式助跑技术特征。
3.1.2 倒四步助跑过程中助跑速度与撑竿的降竿幅度均达到最大,通过加大倒二步步长完成举竿动作,通过缩短倒一步步长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女子选手的持竿助跑动作呈现出“人—竿”协同的技术特征。
3.2 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穴起跳技术特征
3.2.1 撑竿插穴动作略领先于起跳脚着地动作,起跳脚蹬伸时间略领先于撑竿制动时间,起跳时机相对提前,女子选手呈现出“自由”式起跳技术特征。
研磨轻烧氧化镁并过筛,称取粒径为﹤74 μm的氧化镁按照m(MgO)m(H2O)为140的比例与热水混合,在60 ℃水浴中以500 r/min的速率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至室温,并筛分除杂得水化溶液。往上述水化溶液中通入CO2,自制冰水水浴下搅拌,当溶液pH值为7.5(或更低)时,停止通气和搅拌,过滤得重镁水溶液。采用去离子水调节重镁水溶液的浓度,将不同浓度的重镁水溶液置于50 ℃水浴中,以不同的速率搅拌热解一定时间后过滤,滤饼经去离子水洗涤、过滤,随后置入60 ℃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干燥6.0 h,得到白色粉末。
3.2.2 运动员起跳点相对较远、插竿幅度较大、重心腾起角较小以及撑竿较小的弯曲程度是女子选手减小水平速度损失的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ZAGORAC N,RETELJ E,KATIC R. Successful pole vault influenced by certain kinematical parameters[J].Coll. Antropol,2008,32(4):1133-1139.
[2]NICHOLAS P. LINTHORNE,A. H. GEMMA WEETMAN. Effects of run-up velocity on performance, kinematics,and energy exchanges in the pole vaul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2(11):245-254.
[3]M. EKEVAD,B. LUNDBERG. Simulation of " smart " pole vaulting[J].Journal of Biomechanics,1995(28):1079-1090.
[4]M. EKEVAD,B. LUNDBERG. Influence of pole length and stiffness on the energy conversion in pole-vaulting[J].Journal of Biomechanics,1997(30):259-264.
[5]P.M. MC GINNIS. Approach run velocities of female pole vaulters[C].In J. Wilkerson, K. Ludwig,W. Zimmerman(eds),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 - Biomechanics in Sports XV. Denton,TX:Texas Woman's University Press,1997:101-105.
[6]F. SCHADE,A. ARAMPATZIS,G.-P. BRUGGEMANN,et al. Comparison of the men's and the women's pole vault at the 2000 Sydney Olympic Gam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4(22):835-842.
[7]A. ARAMPATZIS,F. SCHADE,G.-P. BRUGGEMANN. Effect of the pole-human body interaction on pole vaul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4(37):1353-1360.
[8]P.R. CAVANAGH. B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M].Human Kinetics, 1990.
[9]P. LUTHANEN,P.V. KOMI. Mechan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running speed[M].In B.E. Asmussen ,K. Jorgenson (eds),Biomechanics VI-B,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1978:23-29.
[10]A. MERO,P.V. KOMI. Force-,EMG-,and elasticity-velocity relationships at submaximal, maximal and supramaximal running speeds in sprinters[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86(55):553-561.
[11]H. ADAMCZEWSKI,B. PERLT. Run-up velocity of female and male pole vaulting and some technical aspects of women's pole vault[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7(12):63-76.
[12]B.FERRY.Predicting maximum vaulting height through multiple performance variables[J].Track Coach,1999(147):4699-4702.
[13]P.M. MC GINNIS.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approach run velocity in the women's pole vault[C].In M. Lamontagne, D.G.E. Robertson,H. Sveistrup (eds),Proceedings of the 2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Ottawa (Canada):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2004:531-534.
[14]J.J. SULLIVAN,R.G. KNOWLTON,R.K. HETZLER,et al.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related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adolescents pole-vaulters[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94(34):179-184.
[15]F.SCHADE,G.-P.BRUGGEMANN,J.ISOLEHTO,et al. Pole Vault at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Helsinki[R].Final Report,2005.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elite women pole -vaulters in run -up and take -off stage
XU Zhan-ming, LI Tie-lu, LIANG Mei-fu
Abstract :Using video capture method and image analytic method,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analysis on run-up and take-off stage of 12 top female pole-vaulters in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in 2015 and reveale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run-up and take-off stag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run-up stage: 1) The entire run-up rhythm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pole angle gradually reduced, reflecting "chasing pole" run up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2) A maximum of run-up speed and pole reduction in last four steps, the last second step, the pole-vaulters finish the lifting pole movement by enlarg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t two step, reduce the loss of horizontal velocity by short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t step, reflecting "human-pol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ake-off stage: 1) The movement of pole planting prior to jump foot landing, the time of jump foot pedaling and stretching prior to pole braking, take-off time relatively early, showing a "free" take-off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2) The take-off point is relative far, the range of pole planting is bigger, the center of gravity leaps angle is smaller, the bending pole degree is smaller, all above reducing the loss of horizontal velocity.
Key words :pole vault; run-up; plant and take-of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G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076( 2019) 02-0112-07
收稿日期: 2018-10-29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2019PT001)。
作者简介: 许占鸣(1981- ),男,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
Sport Coaching Colleg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标签:撑竿跳高论文; 持竿助跑论文; 插穴起跳论文; 技术特征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