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6月30日进行了攀枝花市初中历史部编教材的培训,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课文辅助部分内容增多,且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在培训中老师们就教材内课文辅助部分如何利用产生了疑问:课文辅助部分有利于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便于展开活动、巩固提高,落实基础知识点。新增设的板块既给教师们发挥的空间,但也提出了考验,尤其是在教学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内容(课文辅助部分)成为老师们开学前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课文辅助;取舍;作用
2016年9月,攀枝花市统一使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新课本在风格、结构、文字、插图和注释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历史课程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每个单元主题用“线”贯穿“点”,用“点”串联“线”,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顺序来编写教材。该版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课文辅助内容,顾名思义,即在正文内容以外增设与该课文有关的知识。课文辅助部分主要出现在“课文前设”、“课文旁设”、“课文后设”这三个板块,就容量来说,比老教材增添了许多内容。而课文辅助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引用了许多文言文的原始材料,有利于教师讲解历史学科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也便于展开活动、巩固提高,落实基础知识点。
然而对于一线教师,新教材可以有效改善教师固守陈规的弊端,但是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还很陌生,新教材固然要重新进行备课。同时在应试的要求下,以及历史的课时还相对的紧张情况下,主要的教学任务必然还是主线的课文,那么在备课时,在对教材内容还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对待该类辅助部分,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充分的运用?
对教师来说,辅助部分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或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材的挖掘、重新组合以及再利用,或主题的选择各不相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独特教学风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对课文的辅助部分进行必要的筛选。备课时,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取舍,并与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有机融合。教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对教学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现在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说明辅助部分到底该如何取舍和利用:
(一)课文前设
此部分由于其出现在课文辅助部分,并且字体颜色为红色,并不同于正文的字体与颜色。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普遍会忽略这一板块。
但此部分浓缩了本节课内容的要点,并设置了导入本课教学内容的小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借助此栏目设置悬念。比如:第二课的新课导入完全可以利用此部分进行。
但如果教材这部分的表述过于简单或者教师有更好吸引学生兴趣的点,可以自行设计。比如,第一课的导言。我们可以引用“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设问从科学的角度,古人类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古人类在中国境内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2]? (二)课文旁设
1、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同时,语言浅显易懂,学生较为感兴趣。比如:教材P19的相关史事,介绍了夏桀的统治局面,可以使学生理解夏桀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君主,从而可以作为商汤灭夏的过渡语。但如果此环节的知识点补充为常识,学生大多课外已有所了解,或对于教学没有引用的必要。那么,则可以忽略。
2、材料研读:列出著名史书中节选重要的相关文献材料,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同时,七年级的历史教材采用的多为文言文原始材料,有利于向学生讲解历史学科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读历史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背景知识介绍。个人认为,此栏目可以省略。首先,学生对于人物普遍的兴趣较大,课前大多会进行阅读,而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不需教师做过多的解读。其次,特别是对人物照片的人物扫描,在课堂上展示人物的相关照片,学生的关注点普遍会放在其长相上,这样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有一个更好的掌控,但会花费部分教学的时间。
4、问题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此栏目大多是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启示等题目,如教材P29的问题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评价,使学生养成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知识链接: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链接,使学生补充额外的相应课外知识。此辅助部分,如果教学时间稍紧,对于部分知识可能学生之前已经有所了解的可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三)课文后设
1、课后活动: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以此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其中部分活动如青铜器、甲骨文竞猜、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等形式,既能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补充课外的相关知识点。
2、知识拓展:此栏目的内容与作用与知识链接板块相似,如果课前学生普遍已有所了解,就可作为预习或课后阅读,如教材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
现在,初中三个年级已全面铺开使用新教材。但是,新教科书的实施仅在第三年,一线教师对于新教材仍处于探索和探索阶段。在备课中,如何解读挖掘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总而言之,辅助栏目如果对教学有帮助,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有选择的引用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论文作者:肖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课文论文; 教材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内容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