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新方法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_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职教论文,德国论文,在我国论文,中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16-0052-06

传统的教学法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往往只研究教的过程,而不考虑学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新教学法则不再囿于教的行为,而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知识的掌握也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其因材施教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目标。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介绍了不少国外的现代教学新理论,如来自德国的范例教学论和柏林学派教学理论等,但涉及职业教育新教学法的文章还不多,本文仅就从德国引进的三种新教学法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所以新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引进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在已确立建设“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目标的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生存危机或专业转向问题,它与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接轨的要求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关注课程改革,德国的“双元制”以及CBE、MES等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职教界极受青睐,这一潮流为新教学法的引进提供了契机。为此,我们选择了上海的三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调查的对象,试图从此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时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新教学法

(一)四步教学法(Vier-Stufen-Methode)。四步教学法以对某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四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组成:

1.讲解()。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以便根据他们的情况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然后通过演示某器械的功能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引入教学的主题——如器械的安装或制作。在这一步骤,教师尤其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动机。

2.示范(Vormachen)。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即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三个方面来实施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物或教学用具向学生示范如何操作。

3.模仿(Nachmachen)。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即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模仿操作。

4.练习(üben)。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解,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通过练习,逐步对所学知识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

在四步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提示型的教学样式讲授教学内容,不过随着教学环节的延展,也采用评价、教学对话等共同解决型的教学样式。教学组织以班级授课为主,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变化的形式,如让学生聚集在自己周围,以便更加清晰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过程,可以借助于静态或动态的直观教学技术,如模型、绘图、现场参观、演示实验等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学生学的活动更多的是接纳性的,主要通过倾听、观察、模仿、练习等形式进行。学生可以能动地带着某种生产性的学习态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对象,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资料分析,将所获得的印象和其他的表象、经验结合起来等等。

(二)引导提示法(Leittext-Mothode)。引导提示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法。这种关键能力的概念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指“职业性和跨学科的能力,并且补充了职业性的资格”,可归纳为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交往和合作能力、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引导提示法以多种学习理论,如德国的劳动心理学、前苏联的活动心理学、美国的认知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其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行为步骤:

1.收集信息(Informieren)。学生通过广泛地收集信息,抓住由教师或书本材料提供的核心问题(Leitfragen)的本质,从而为下一步作充分的准备,以便能够独立地进行每一个工作步骤。学生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以书面的形式简短概括,或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准备对核心问题的回答。在这一教学环节结束时,教师将每人准备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各自答案的依据,明确核心问题的本质,即“做什么”。

2.计划(Planen)。在这一环节里,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制订工作的计划,包括具体工作的日程安排。通常以书面的形式拟定工作计划。

3.决策(Entscheiden)。这一环节通常采用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就所拟定的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等问题交换意见,最终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4.实施(Ausführen)。这是实质性的阶段,学生完成工件制作或其他委托任务。这个阶段也包括工作与检验的相互交替,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

5.检验(Kontrollieren)。在实施阶段终结时,将产品同要求进行比较,检查其质量与规格相符合的程度。学生可以参考检验表格独立检验或由教师检验。

6.评价(Auswerten)。包括对前五个步骤的评价,对产品本身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行为及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方面的评价。通常以教师和学生谈话的方式进行。

引导提示法实际上是一种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教学法,多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按照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单元的要求,拟定核心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组织学生进行团组工作和讨论;而学生则主要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掌握教学内容,更多地采用一些生产性的自主学习的技术,如查阅辞书、资料、教科书,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独立制订工作计划等,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 Methode)这也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但更确切地说则是一种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指导思想。行为导向法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而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学习的内容包括:行为的意义、行为系统、自我控制、协调合作等,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行为导向法的倡导者认为: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包括由内化而至外显的行为;每个单项学习的累积与各个部分的结合,可以成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的,因此都可以测量。为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A.由谁来执行这项行为,即“学习的主体”(Audience)是谁;B.达到目标的“实际行为”(Behavior)是什么;C.行为完成的“相关条件”(Condition)有哪些;D.评定行为成功的“标准”(Degree)是什么。

与四步教学法和引导提示教学法不同的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没有某一完整、统一的教学过程的展开或教学环节的组成体系。目前,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

1.项目教学(Projektmethode)。这是行为导向教学中一种代表性的理想形式。它的基本模式包括:(1)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2)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3)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4)实施;(5)项目结束等。

2.模拟(Simulation)。通常在一种人造的环境里,如在模拟办公室、模拟工厂里学习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重复教学,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3.表演(Planspiel)。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模拟,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和模拟的情境作出判断和选择。

4.案例研究(Fallstudien)。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作准备的目的。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并不难以解决,但强调其具有一种普遍的代表性。

5.角色扮演(Rollenspiel)。即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借此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上述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二、应用状况的调查

通过对上海1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作的分类抽样调查,根据对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和访谈的结果,以及课堂上的观察和对有关教学工作成果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对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上述的德国新教学法在这些学校的运用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各个学校使用新教学法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上海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通过报刊、专题讲座、专家指导、出国考察来了解、学习新教学法的。从教师、学校教学负责人等对新教学法的了解,以及在课堂中的使用等方面来看,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在使用新方法的学校中,四步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某些具体的教学技术,如模拟法、项目法、表演法等都有其“立足之地”。有的学校曾经积极引进新教学法,如尝试采用引导提示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等因素而放弃了。而在从未使用过新方法的学校,仍然主要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采用口授和板书的形式教,而学生通过倾听和答问的形式学;即使是在专业实训课中,教师也一般是先向学生说明注意事项、布置任务,然后按照培训内容的性质(制作、加工或维修等)安排学生独自或分组练习。

(二)学校对新教学法的使用程度和学校类型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我们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这三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都发现了运用上述三种新教学法中之一的案例。不过,在采用哪种新方法方面,各类学校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相对来说,使用新教学法的中专和职业高中,对能力本位的行为导向法和引导提示教学法的概念、步骤及具体的教学技术较为熟悉;而在引进新教学法的技工学校中,四步教学法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

(三)新教学法大多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中运用。有些学校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合称为专业实践课,但是理论和实训是分别在两个场所进行教学的。在普通文化课的教学中,通常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而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如使用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参观,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但是没有采用引进的比较系统的新教学方法。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中,有些学校的教学负责人称已经购买了仿真的教学用具(如模拟电焊机),采用了模拟教学技术、引导提示法和四步教学法。我们在学校教师所写的教研论文中,也看到了成功运用四步教学法的案例。

(四)三个新教学法被采用的程度不同。我们发现四步教学法被相对较多地采用。有些学校在引进“双元制”的课程模式的时候,也引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中这一比较常用的实训方法,甚至有些教师在普通文化课的教学中也使用模拟场景进行表演(如外语课)。但是他们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地贯彻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或者说,他们更多地是着眼于知识内容的传授而采用这一方法的,而没有认识到这是行为教学法的一种教学的技术。至于引导提示教学法,由于它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关键能力”的提出,令教师们感到困难重重。不过,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学校仍然计划在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中使用这一方法。

(五)新教学法的使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首先表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及教学负责人在概念上将“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混为一谈,例如一部分教师将“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作为学校已采用新教学法的印证。另一个误区表现在教师对“能力”的理解有偏颇。在调查中,部分教师认为,“能力”更多的是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有教师认为,在未来工作中,与同事们和上级打交道的能力也很重要。据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对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状况的调查结果,三类中职学校的教师对关于能力本位教育所指的能力的理解,71.4%的被试认为是指“兼顾就业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但是有18%的被试(尤其是来自技校的被试)认为是指“针对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因此,在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性能力”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被试表示是通过道德课、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等特殊的途径来完成的。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也发现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

三、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见,新教学法在上海中职学校中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有哪些因素阻碍或促进它的应用呢?目前,许多学校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课程的改革上,而关于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尚未纳入议事日程,这是影响新教学法实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此外,现有的教学习惯、学校的管理意识,乃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等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新教学法的实施。

(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阻碍了新教学法的实施。由于历史传统的继承性和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在这样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里,理论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类型,强调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性,不太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很难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三类理论课程分为三段按序开设,各门单科虽各有关联但又都自成体系,加上相对不甚完善的实践课程(生产实习课),形成了一种单科分段式的课程结构。另外,这一课程结构也呈现出比较鲜明的普通教育色彩,普通高中的主要课程均在中职学校作为普通文化课开设,而我国的普通教育教学方法受传统的影响更大更深,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而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以这种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为基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课时安排一般为理论课与实训课交替进行,各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在不同的场地展开,这一状况也给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新教学法造成了困难。另外,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媒体的不完善仍然是制约教学改革的不利条件之一。

(二)学校管理层推动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学校的管理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也可以遏制教师们的热情。学校的管理部门究竟是为教学服务,还是管辖教学,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上海的某些职业技术学校受国外或上级部门的资助,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还送教师出去培训,在这些项目开展初期,人们的积极性很高,认为新的技术确实有效。但是当学校严格地将设备管理起来,使用的手续也相当完善之后,却使得教师和学生们逐渐感到疲惫。结果先进的教学设备没能有效地为教学所用,反而成为一种支撑门面的摆设。

同时,我们发现,应用新教学法的学校,其领导大多对本校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勇于向学校机构的惯性挑战。为实现教育的理想,他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引进和在职培训、财政的教学投入、新信息的了解、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等作了多方面具体而有效的工作。比如,在某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引进了硕士甚至博士,给予他们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委派教师出国学习、参加教学改革培训班;为了激励教师进行新型的教学实验,废除传统的按照课时计算工作量的制度,将教师的备课时间也计算进去;有的学校则投入了不少财力物力,以充实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等。但这些做法还不够普遍,影响面也有限,说明学校管理层推动教学改革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三)师生双方缺乏适应新教学法的能力和素质。新教学法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这与他们习惯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运用新教学法,会给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增加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我国学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繁重,每天面对一个班里五六十名学生,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教学,在有些学校,教师还要完成设在校内的各类补习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而不少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者,因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而常常需要求助于他人,这使他们感到身心俱疲。由于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多年来一贯被动的学习经历,使学生们形成了学习上的惰性,一旦改变教学方法,让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他们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这也有可能是职校学生职业意识还不够强的缘故,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学习能力不适应。这也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四)政府部门对职业技术学校缺乏统筹安排。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类中职学校有着不同的历史和上级主管部门,在学生的来源、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职业出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专业的设置上也缺乏统一的安排;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使得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没有普通高中那么多的压力和束缚。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职业技术学校处于一种比较“自由”的境地,其繁荣或衰落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努力。

在社会变革、职业流动加强的今天,各职业技术学校必须自谋生路。于是,有些学校通过设立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而新增的专业与学校的专业特长往往并不一致,师资、设备的条件都不具备。如近年来许多为第二产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盲目地大量开设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有些学校则通过开办各类培训班、等级证书考评站等方式提高学校的声誉,还要考虑通过创收增加经济收入等等,这些努力花费了学校的相当多的精力,教学改革不得不被挤到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这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宏观上作出统筹安排。

(五)学历教育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进入误区。我国向来有追求高学历的传统,而这又以考试的分数为基础。实验过新教学法的中职学校都认为,新教学法在短期的实践中会造成学生考试学业成绩的下降。因而,尽管几乎所有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新教学法很吸引人,但是它很难保证至少是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在没有完善的能力评估体系的今天,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仍然是决定分数高低的主要因素。

如今,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多种矛盾,如既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应变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转岗能力;既要满足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又要为他们毕业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有些中职学校卷入了“考证书”的漩涡。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学生除要取得学校毕业文凭和等级工证书外,还要通过市里组织的计算机能力考试和外语考试,以及多种类型和级别的单项技能证书考试,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学习效益也随之降低。

四、相应对策的提出

从以上的因素分析可见,有许多障碍并非是单靠学校或教师自身能力所能克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介入。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内外不利于新教学法实施的因素,笔者试提出以下几条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将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制度化,并设立有关的专门机构。新教学法的被有效使用,其必要的前提是得到人们充分、全面的了解,包括它介入教学活动的角度,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认知心理理论、社会心理理论、能够获得的教学效益等,而不至于使它在教学实践中仅仅成为某种教学的“工序”,并为圆满地实现它的预期教学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才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新教学法的精神内蕴,灵活地解决课堂上和训练中所遇到的具体的教学难题。

这一专门的机构应该由政府部门主办,外国专家协助,以介绍国外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工作任务,定期开办教师培训班和新方法实施的研讨会,出版工作简报,并发放至有关学校,以形成一种教学改革氛围,使教师们在“教无定法”之时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师范素质,并在普通教育领域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办学方式。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应该通过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培养的途径进行。如考虑让受过2-3年高等学校专业训练者接受1-2年的有针对性的师范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包括教学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各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相应对策。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前,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已经了如指掌、昭然于胸了,在教学实践中才可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而对于现有的教师则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等途径使其掌握新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习惯。而在工作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改革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由于所有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都来自普通教育,要使其在职业教育阶段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在普通教育领域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这直接影响到今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国外职教学生之所以容易适应新教学法,与他们在普教阶段就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普通教育要改变以往让学生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注意在普教中渗透职教的因素,增强其职业意识,培养其学习能力。这样,当他们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后,就能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使新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

(三)设立职业分析评估体系,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结合应该是非常紧密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开发应该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仍主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普通教育的色彩。我们看到,这一状况严重地阻碍着新教学法的实施,以及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应该设立一种经常性的职业分析评估体系,通过对人们从事某项特定活动的调查分析,找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的能力、态度、习惯及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进行课程开发。而在这样一个新的课程体系中,新教学法才能具备其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五、简要的结论

现在看来,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新教学法,已在上海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应用的程度、准确度等各个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就新方法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在某一地区职业教育中被使用与否、被使用的程度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它与该地区职业教育时下或者是传统上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的适切度。也就是说,如果新教学法的理论与本地传统的教育哲学较为吻合的话,它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之间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在这个前提下,学校和教师更有可能被温和地引导着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上海,四步教学法被成功运用的案例远远高于其他的多维能力本位的教学法。

当然,新教学法是否被采用也受到方法性质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期望、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新教学法的实施。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如进行普通教育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度的改革等。所幸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整个社会已经开始认识到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继普通中学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不少城市展开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已成为众人所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为新教学法的引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教师对新教学法了解与否、了解的程度如何也构成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前提。目前,有关职业教育领域中新教学法的系统介绍还极为有限,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介绍更为缺乏。因此将新教学法的传播制度化,并注意引进国外相应的教学软件,是保证新方法被广泛、准确、有效地采用的重要条件。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方面,中德合作乃至国际范围内广泛合作的领域将会是相当宽广的。

收稿日期:2001-03-25

标签:;  ;  ;  ;  ;  ;  

德国职业教育新方法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_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