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未来驱动的教育_北京十一学校论文

受未来驱动的教育_北京十一学校论文

教育,以未来驱动今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4)10-0025-04

       一、解决教育价值迷失问题要着眼于未来

       现在,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说法虽然有点极端,但作为教师,还是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培育属于未来的孩子。目前这一代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如果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年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真正和谐、健康的社会。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未来而焦虑,而是应该进行积极的改变。

       由于管理结构的原因,现在很多学校行政管理的力量越来越大,教育的力量越来越小,以致学生不真实,他们不乐意甚至不敢暴露自己的全部,而是只展现你愿意看到的一面。这样一来,教育往往找不到起点。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往往就会暴露出不好的一面,这就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北京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取消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和班主任之后,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在校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安全的。如此一来,学生变得真实了,他们愿意把问题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有教育机会了。现在,连谈恋爱的学生都来找教师商量怎么解决,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一变化也对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十一学校虽然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但教师人人都负责德育工作,人人都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过去,德育和教学是“两张皮”,学科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统统交给班主任,学科教师管不了,也不愿意管。现在,德育和教学相辅相成,每一位教师开始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开始从管理学生行为走向关注学生内心。因为,现在学科教师天天和学生在学科教室相处,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不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法进行;教师不关注学生内心,德育工作就无从下手。例如,学生长期不交作业的问题,过去是交给班主任解决,现在就得学科教师自己研究,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意志品质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家庭问题。现在,只要跟学科教师谈话,他们首先谈的不再是学科教学,而是学生的德育问题。学校并没有规定教师们这样做,但教师觉得如不先抓育人问题,教学工作就没法进行。这大大出乎学校的意料,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化学反应”。例如,十一学校的400多名高三学生参加高考体检,全场没有安排一位管理人员,秩序却井井有条。学生吃完午餐后,地上垃圾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令医生们赞叹不已。这种自主教育,让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

       二、学校教育改革要真正回应学生的天性和自我觉悟

       教育应该顺应青少年成长的天性。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等于对所有不一样的学生都切了一刀,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学生。当他们进入社会,发现社会需要的却是被学校切掉的那一块。学生本来是不一样的,但现在的教育使他们太一样了。

       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往往会说到素质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这远远不够,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直至最终成为自己,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今天,我们要追寻教育的本质,就必须把课程变成一个可选择的体系。如果课程不是可选择的,对学生来说,因材施教永远就是被动的。如果教育只从教师这一方面开始,就无法带动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校应该是让学生感到好玩的地方,是一个允许师生犯错误,但能够成就孩子伟大梦想的地方。现在,不用说孩子,包括成年人,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断去探索新的东西,就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我们过去的教育极力想杜绝孩子犯错误,如此一来,他们永远走不了弯路,永远也没有犯错误、改正错误的体验。教育,特别是学校,要积极创造一些允许学生走弯路的条件,这样他到社会上就不再走这种弯路了。相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到社会上犯错,代价就太大了。

       但是,这个事情对很多人来说,难以理解,因为传统教育往往容不了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比如,刚来校的初一学生在校园里毫无秩序感,打饭不排队、挤电梯……许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接受不了。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学生没有不排队、挤电梯的行为,我们就永远不能培养他们有序地排队、坐电梯。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不断地去引导、改正。慢慢地,你会发现,学生越来越好,这就是教育。

       现在,有些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希望将所有学生的错误都拒之门外。很多人来到十一学校,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十一学校。相反,十一学校是一个学生问题最多的学校。我们希望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我们再去引导他、改变他,也许学生到了高三才彻底改变,但这需要耐心。我们不愿意看到学生在校园里始终处在一个被管理的地位,始终培养不起自我管理的能力。控制学生很简单,但控制不是教育。只有放手,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自律意识。

       三、培养高尚的中国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就是现在一些中国人的国际道德形象问题。我们怎么培养高尚的中国人?学校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在人类文明社会里,“不影响别人”是一条很重要的价值追求,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为什么?这与社会基础有关,与社会所倡导的文明、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有关。像今天发通知,明天让出差,上午发通知,下午要开会等,就是不太考虑别人的典型表现。

       一次,德国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约我与他们的上司会谈,和我确定一个月后的一个时间,我说可以。但他却不走,连续问我三次,“您确认吗?”我有点奇怪。这位德国朋友解释道,“您不知道,我们在北京曾经约过三位校长,但他们都毁约了,原来定的时间都不行了。”我终于明白了。在德国,校长的上级领导很少,制度设计中能临时通知校长开会的人也很少。因此,并不是中国的校长不讲信誉,而是无可奈何。仅仅就“不影响别人”这么一条价值准则来说,要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因为我们有些制度设计容易让你影响别人,或者被别人影响。所以,如果正确的价值观确立不起来,就会出现很多令人揪心的事,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刻乱画等,这些都源于价值基础差。当社会缺乏这一价值基础的时候,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事,力量就太单薄了。学校虽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好的环境、氛围,但他们一进入社会,就会受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体验是很重要的,人的成长主要靠体验,满足于说教是不行的。我特别希望学生人生的许多第一次都发生在学校,如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讲话,第一次主持仪式,第一次组织公司,第一次组织社团……如果都发生在学校,他们在学校就会经历挫折、失败的体验,有了这个积累,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再经历类似的事情,就不一样了,就会很有信心。所以,在十一学校的每周升旗仪式上,教师们退居幕后,所有的荣耀全属于学生;美国大使骆家辉、法国大使白琳等来十一学校,都由学生接待、主持、讲话,学生和他们对话……

       四、努力创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学校教育生态

       目前,学校教育生态存在问题,不太适合孩子个性的健康成长。有的班主任为了自己班的目标和利益,容易伤害、牺牲学生的个体利益;有的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也容易忽略学生的成长目标,甚至与学生的成长目标相悖。

       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各行各业都有“中国梦”。我的教育梦想是,希望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让教育更加适合所有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我希望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生态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有潜能待发展的,还是已经很优秀的,抑或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都能在十一学校得到帮助,感到安全,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些学生看起来似乎“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教师只要帮助其度过青春期这个“成长危险期”,他就会越来越好,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家教育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甚至相碰撞的地方,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校过度迁就家庭目标,教育就会走偏;如果学校仅仅盯着国家目标,教育就无法把理想落地。学校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家庭的期望,也要按国家教育目标去思考,然后形成学校目标,也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然而,当下不少学校是在为实现家庭教育目标而忙碌,仅仅满足于学生考上大学,这是学校公共责任的明显缺失;一些政府部门也在为实现家庭教育目标而努力,用升学率考核学校,忽略了国家、民族的教育责任。现在,我们仅仅看到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却忽略了教育的国家意义,这是不够的。教育不仅是民生,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民族的未来。教育既是民生,更是国计。

       五、解放校长,解放教师,要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始

       行政部门如何解放校长,解放教师,让每位校长、教师高尚其事?这件事还没有做好,我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标准。其实,这件事做起来是挺难的,因为教育是一项树人工程,不能仅以升学率来衡量。如果仅仅为了升学率,我们过去的传统办法就做得很好,继续把它完善就可以了。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为了20年、30年之后,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这件事要做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学校的指标,来引导大方向。基于此,北京十一学校制定了自己的行动纲要,各个领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非常清楚。然而,现在很多地区的教育,没有这种行政纲要,政府是真心提倡素质教育,立德树人,还是真心关注应试教育,要升学率,大家不明确。

       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社会差距不会很大,人和人之间不会因为地位差异而造成生活、生命成长上的太大悬殊。但在目前,如果你生活在社会底层,有时候是挺难的。所以,学生们追求上名校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现实社会逼着人们向上发展,大家都怕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很漫长,处处都是起跑线,一个人随时都可以有机会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努力。从长远角度来说,人的意志、品格、人格等方面能伴随一个人走得更远。然而,当下在中国就有一些起跑线,如果第一步走不好的话,第二步台阶可能真上不去。所以,不能埋怨家长,甚至也不能埋怨校长,因为它是有社会基础的。

       任何事情只要找到规律,相对效益就会高,就不需要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其他更重要的领域有所发展。当我们不按规律去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重复、低效劳动。但现在好多时候,我们习惯按照传统想当然,不去寻找规律,再加上寻找规律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人们往往也容易选择放弃。以十一学校现在的小班化改革来说,过去是40多个学生一个教学班,而现在不超过24个学生一个教学班,但教师编制没有增加,所以他们每周上课的节数翻番了,过去每天上两节课,现在每天上四五节课,这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学生舒服了,学习效率也高了。十一学校的教师非常敬业,非常有追求,感觉这样从事教育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他们从中找到了真正的教育的感觉。

       最近10年,学校的许多权力被收走了,不是被教育部门收走了,而是被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收走了。现在,学校要办事,光请示教育部门还不行,因为还有教育以外的部门在管着学校,而且还是按照医院、剧团等行业的标准来管理。据说,有些地区的所有招聘都是考一样的题目,考完后再把人员分配到学校、市政等部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教育界内部从上到下对学校管得太多,而下放给学校的权力太少。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学校的个性,把学校该有的权力放给它,并把权力放在阳光下,然后加强监督,而不是把所有事都管起来。现在,新一届中央政府不断下放各种审批权,释放出很多政策活力,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学校层面到底能放权到什么程度,这还很难说。现在,《学校法》还没有颁布,这就保障不了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光靠文件管理学校,是绝对不行的,因为领导一旦变化,管理学校的思路就会随时发生重大变化,令教师们无法应对。

       六、德育困境的突破有赖于教育思路的创新

       德育提到多高的地位都不为过。西方很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将其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明确德育的地位,如“德育为首”“德育为先”“德育为本”等。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整个社会对大、中、小学的德育效果是不满意的,实效性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要摆脱德育困境,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现在单纯的学科课程体系,造成很多德育渠道不通畅。有些学校虽然在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但德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德育更多的应该是靠体验,然后才能内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量体验性的德育课程被忽视,德育实效大打折扣。比如,要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妥协能力,戏剧课就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年级的学生走到一块儿,组建一个剧组,每个人承担不同的剧务,扮演不同的角色,磨合一个学期,他们能不沟通吗?戏剧要演下去,他们能不妥协、合作吗?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们不换位思考,行吗?但如果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实效性就会差很多,因为这一学科鼓励个人的探究精神。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学校连实验课都不开,这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因此,从课程体系到课程实施过程,都要重新考量,更多关注学生的真实道德体验。

       第二,改变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而不是只靠班主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难,如果只靠班主任,教育不会取得多好的效果。现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德育工作已迈上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们既教书又育人,学生们也越来越好。

       当前,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这种外部环境相对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要力争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教育小气候:发现教育的真意,让教育回归真实。相信我们中国的教育发展会越来越好,我对此充满期待。

       (本文由谢春风根据专访录音整理,并经过作者本人审阅)

标签:;  ;  ;  ;  

受未来驱动的教育_北京十一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