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怀庆商人的经营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之道论文,清代论文,商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06)01-0011-06
怀庆商人是以府属县商家组成的商帮。明清时期,这个商帮以本地所产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和铁货为依托,以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步入商海之林,参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乾隆年间,已颇具规模。时至清末,“河、武、温、孟诸县经商者,几遍亚洲,不第中国已也”[1](P26),其中“集资巨万者,颇不乏人”[2](卷六),以其聪明睿智而闻名于世。迄今在当地还流传有“南京到北京,都说怀川精”的谚语,就是对他们精明的概括。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调查获得之材料,就其经营之道予以探讨,以供参考。
一、“劳苦同于农工”的创业精神
怀庆商人出现较早,但真正形成一个商帮却是在清康熙年间。这个商帮是靠什么起家的呢?有谓他们“或劳苦同于农工”[3](《鲁豫晋三省志》)。这一概括,言简意赅,真实生动。“劳苦同于农工”就是说怀庆商人如同农民和工人一样劳苦。这种精神,不仅集中反映在怀商的创业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一家不是经过艰苦奋斗创出来的;还反映在他们从事的经营项目怀药、铁器、竹器与水烟等都是量大又重的货物。怀药年销量在数百万斤以上,都要从怀庆运出,在铁路出现之前,运输主要靠陆路与水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肩挑、车推和牲口驼载完成的。经营铁货加工制造者,或者设立炼炉,从事铸造;或者设立炉台,锤打制作。这是既苦又累的行业。再者就是在清代日益增多的怀庆商人中,虽然也有富有的人家经商,但多数是穷苦人家迫于生活才出来经商的。由于本钱少,为积累资金,起早贪黑,肩挑车推,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什么都去干。
协盛全药店是博爱刘村李氏开设的商号,兴起于乾隆年间。创业人是李逢经。他有六个儿子,迫于生活,都推起小车,往湖北广陵、汉口镇送怀货,挣脚力,逐渐有了积蓄,便到温县、武陟购买怀药,运往广陵、汉口自销。历经艰辛,积少成多,遂在清化镇上开药店。起初只是收购、贩卖药材,后设立加工作坊,逐渐成为以经营药材为主、兼营生活日用品的巨商。总号始设刘村,后迁至省城开封,再迁至汉口,店铺100余家,广及河南、河北、天津、上海、湖北、湖南、四川、江西、陕西、山西等10个省区。[4](P80)
杜盛兴商号的奠基人是博爱邬村杜氏。康熙时杜家推车跟着本村来盛公卖药,赶会祁州。后来来家看杜家人可靠,就给他些银子,让杜氏代销点药材,逐渐有了积累,便自己设店经营,取名会盛兴,又叫杜盛兴。由于经营有方,道光年间,主营麝香、朱砂、黄芪、党参,成为巨商。
王泰顺是以经营铁货为主的杂货商号。创始人是清初博爱寨卜昌王来贡,以肩挑车推到山西阳城贩卖铁锅,摆摊推销,后在清化开店设铺。历经四代人努力,嘉庆时进入鼎盛,商号由本地发展到外省,店铺遍及晋、冀、鲁、豫、苏、皖及辽东半岛,多达208处。[7](P77)
武陟布商鲁连城,光绪初年开始做生意,先是肩挑,卖针线、绳头、顶针、鞋带之类小百货,后经营怀药,推起独轮车,往返于武陟、汉口之间,不分春夏秋冬,忍受酷暑烈日的暴晒和隆冬寒风的袭击,一个月往返一次。去时带怀药,返时贩布匹,[6](P524)日积月累,成为武陟最大的商家,“创设纱厂,资本巨万,机器精巧,为武陟商界开一新纪元”[2](卷六《食货志》P22)。
吃苦耐劳精神是怀庆商人的基石,是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没有这样坚实的基石,就不能筑起商家的高楼大厦。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艰苦创业,才有了怀商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基石毕竟是基石,基石不等于大厦。作为一个商帮的存在和发展,还必须依靠胜人一筹的智慧。这种智慧包括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独具特色的经营谋略。
二、产权明晰的管理机制
商号掌柜责任制,是明清以来怀庆商号的基本管理制度。明代嘉靖年间,郑王朱载墒在所撰《劝做买卖》中,对当年怀庆商人经商的经验做了生动逼真的总结:
买卖发财是怎么,见人时一团和气,就是王八也让坐呀。迎面笑呵呵,张口叫哥哥,装烟捧茶要热合。若逢赐顾买货,急忙恭身拿过。贴实讲价莫旷多,见得方可出脱,休要挨到牛角。纵在童婆,也罔欺瞒暗张罗。无嫌利儿薄,只要卖得多,卖得多来把财发。切莫学盐当看天不答,金主也看不上他眼窝,诡诈无实靠不着。一心常想欺瞒客,歹货顶好货,见利渴过十分还嫌薄。虽然利赚大得多,怎知主顾不来何,终日寂寞。却省得迎人络琐,愁只愁停货无利,将本钱日日消磨。东家问你把本夺,伙计知你不合伙,只落得忍饥受饿,只落得忍饥受饿。[7](P17)
这一概括和总结,真可谓维妙维肖。创造这一经验的,不是别人,而是怀庆市场上的商家。他们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善待顾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薄利多销,周转要快,不要积压。这里的“东家问你把本夺,伙计知你不合伙”,寥寥数语,展示了当年怀庆商家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委托经营,持有资金的东家不亲自经营,而是交给“你”即掌柜来经营,伙计由掌柜聘用,是店铺的直接经营者。如果掌柜不用心经营,东家即可将资金收回,掌柜没有资金,只能落得个忍饥受饿的下场。这种经营模式,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委托经营。这一产权明晰的机制,是怀庆商号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和同时期河南武安商人一样,怀庆商人中一些大的商号,为使其财产不分散,生意字号不倒闭,坚持数代不分家。协盛全百余年来长盛不衰,五世同堂,家中有几百口人,生意统一管理,字号亦长期不变。经营药材的分号,在河南有禹州协盛全、辉县协盛全,河北祁州协盛全,湖北汉口协盛全、老河口协盛堂,天津协盛全,江西南昌协盛全、吉安协盛全,湖南长沙协盛东,陕西安康协盛全。经营生活用品的分号,在河南有清化协成和、焦作协成复、修武协成复、武陟协成合等。
怀庆商号东家实行家长负责制。东家与主理家政的家长合二为一。按照怀庆人的说法,千口当家,主事一人。东家通常是老大当家,父辈去世,由长子主理家政,管理生意,弟弟不论有几个,都得服从。而李家则是谁有本事谁当家。当家人的条件是人品端正,大公无私;有经商头脑,善于经营;在族中有威望,为族人拥护;能够维持家规,遵守遗训。其产生办法,先由上一任事先物色好,后经族人推荐选举,确定后再由上一任管事人带三年,然后交班接班。
商号由家长主理,将族人分到各店当东家,不给他们经营管理权和人事权,这些权属于分店掌柜。这一制度叫族人监理制。监理就是监督,发现问题只能向总管反映,供总管参考,但如何处理则由总管裁决。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一是促使掌柜用心经营,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二是东家人都有个安排,显示了他们做东家的身份和地位。
大商号生意归全家族共有。商号将全部资金分成若干股,东家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一定的金额定股,商号主事一人,收益分配则人人有份。这种制度叫东家股金制。入股的股金,不到汇总或总结算时,一律不许提前支取,资金结算一年一次,只分红,不能动用股金,以确保商号流动资金的足额。家族子弟上学费用由货房统一支付。各门人不许在店里借支,特殊需要者,必经总管决定。
三、独特的营销策略
怀庆商人素以精、能著称。所谓“怀川精,怀川能”,就是说他们十分讲究经营谋略。在他们的谋略中值得称道的是举办药材交易大会,这是他们走上成功之路的基本途径。清代中后期,怀庆药商充分采取这一形式来为发展自己鸣锣开道。
怀庆是府城所在地,水陆交通,百货屯集,“素称商国”[2](卷六《食货志》P21)。怀庆商人为了促进销售,借助商国的优势,每年定期举行两次药材交易会。会期为五月十三日和九月九日。[8](P350)前者相传为药王生日,后者为药王祭日。每会一个月。会址原在城东北沁河滩的柳园里,当地群众称之为柳园药材会,后迁至东关大街,解放后又迁至县人民广场,改称九九药材会。届时,不仅河南几十个州县的药商赴会交易,而且全国各地的药商也不远千里,云集于此进行交易。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南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东南的江苏、安徽、江西,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及山西、河北、内蒙等地药商慕名前来,参与购销活动。上海、天津、香港各大药商也前来收购所需要的药材。会上交易的药材品种多达千余种,以中草药为主,也有一些中成药参与交易。在铁路未出现之前,西北的药材主要经由黄河水运,转沁河北上运抵怀庆,四川等地的药材经长江运至老河口,再用船或车辆运往怀庆;而临近各县的药农和药商,或肩挑,或驴驼,或车推,将自己已有的药材运至会场。
怀庆药材交易会的举办,得到了怀庆府衙的支持。事前进行周密的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备办桌凳,并派人负责维持治安。交易会期间所需的各项费用,由参会的商家捐助银两,大抵是按照营业金额的百分比交纳。对于八方与会的商家,热情迎接,并由怀庆各个药行妥善安排食宿,昼夜备办酒席,用上好的筵席款待。为了招揽商民,特意请来怀梆戏班在药王庙戏楼演出,药王庙门前宫灯高悬,光焰烛天。交易会开业时,主办者还要带领城内的药商以及八方客商向药王敬香膜拜,药王庙内香烟缭绕,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古城成为不夜之城。
与会期间,交易的药材主要是四大怀药,此外还有当地产的远志、车前子、地骨皮、蒲公英、香附、二丑、益母草、茵陈、青蒿、苍耳子、王不留、芦根、大蓟、艾叶、虫蜕、茜草、地丁、瓦松、剌猥皮、鳖甲等。参会的外地药商也有将自己经营的药材带来销售的。主办者就众商所关心的问题做出规定:大会期间,怀货付款时间为8个月;生地大篓皮13斤,加称3斤;中篓皮8斤,买30斤加1斤;提膝皮12斤,膝肉皮8斤;山药箱皮无价皮3斤;公议秤银每百两小于苏州7钱;生地收购用大秤20两,每百斤折70斤,银两八折扣,即所谓七折八扣。[9](P10)
武陟木城有一大都会之称。传统的九月初一关帝庙会,规模宏大。会期月余。会场在东大街、坊街、南大街向南延伸到南门外沁河滩,过沁河桥向西至县城关和城内,长达四五里。武陟人借助其影响,逐渐将它改造成为药材交易会。经销的药材除怀产各种药材外,还有南方药材。与会的有附近各县大的商号,又有北京、天津、济南、高阳、周村、汉口等地的商家。赊账可以推迟到十月二十日,结账返回一直到腊月。与会人数盛时累计在5万人以上。[10](P9)
由于这一作用显著,孟州人于1934年在城内又新起药材大会,从十月十五日起会,会期一个月,止于十一月十五日。[11](P24)药商会集,购销两旺,推动了当地怀药的销售,也促进了孟州商业的繁荣。继之而来,清化人也巧妙利用传统八街端午会进行药材交流,每次会期半个月。
寓居在外地的怀庆商家为了扩大销售,相继建立会馆,选出会首,共议商务经营。在汉口,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大发展的契机,开拓药材市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造怀庆会馆,馆址选在旧循礼门内,今武汉市桥口区新安街。乾隆年间改名为覃怀药王庙。[12](卷五)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大型药材交易会。会期定于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即药王诞辰)和八月二十日。届时,汉口药王庙披上节日的盛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还请来有名的戏班,在会馆戏楼演出剧目。主办者率领与会众商隆重举行祭祀药王的各项活动,各个药行、药货栈同时摆设宴席,宴请各地与会药商,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以建立长期合作的贸易关系。
杜盛兴是经销怀药最大的药商,又是经销朱砂的批发商,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实力,独出心裁,在龟山扬起朱砂放风筝,谓之红风放风筝,无数的风筝在红风中荡漾,上下飞舞,为繁忙的药材交易会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这种盛大广告宣传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药商,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加上他们讲求信誉,服务周到,货真价实,包管来回,其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销售额与日俱增,成为汉口药商中的巨商,据有杜家巷的房舍,资金达60余万两。同一期间,怀庆药商协盛全也在快速发展,占有全济巷,资金达百万两以上。[13](P20-22)
怀商不仅通过上述自办药材交易大会扩大怀药的销售,还积极参与邻近地区药材交易会。明清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事业的进步,中原地区医药市场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祁州药材交易大会是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易大会。从雍正时起,定于每年清明节及十月十五日举行,规模盛大,交易月余。与会的怀庆药商为了开拓市场,乾隆四十四年捐资修建了祁州药王庙。[14]同治初年,800多家怀商结为怀帮,成为祁州十三帮之一帮,再次捐资修建祁州药王庙,今安国药王庙所存《同治十二年春会至光绪五年冬会客帮银钱捐项碑记》载有怀帮51家药商的商号名称及其捐资数额,杜盛兴捐银77两,名列帮首。[15]
禹州自昔为药材荟萃之区,自乾隆年间开始,举办“药材大会,百有余年”[16],由每年一会,发展到四月二十日、八月二十日、十月二十日为止期的三个会期。[17](P51)与会的药商,“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际高丽,北极库伦”[18](卷七),渐次结为十三帮。怀帮众商于道光至同治年间,集资修建的怀庆会馆,规模宏伟,在当地享有“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会馆一个殿”的美誉[19](P199)。位于怀庆西北的辉县百泉的交易会,也颇具规模。清初“每春末夏初,为南北药商交易之所”[20](P746)。乾隆时,“四方贸易者皆至,南北药材亦聚。十余日始散”[21](P78)。后会期定于农历三月十五至四月十三。药材交易从三月二十六至四月下旬。[20](P566)怀庆商人为这里修建药王庙捐资。这些药材交易会,成交数额可观,怀药因此销向全国各地,进而打入国际市场,销向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日本、印度、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22](P395)
至于说平时,各地怀商字号行店都十分讲究经营方式,长期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一种说法,“生意有三宝:伙计、门面、信誉高”。第一宝是伙计,就是首先要选好伙计。因为伙计是商店的实际运作人员。既要选配好内柜,又要选配好外柜。有了好伙计,商店的经营就会得心应手,顺利运行。第二宝是店铺门面,是说店铺的位置、大小及其装修,要合乎当地民众需求。药店多设在人多的地方,店铺门面讲究大方雅观,商号招牌字大醒目,制作讲究,门前还要悬挂一个药幌子。通常门口设有一条长凳,供买药者休息。内设柜台,柜台上放铁臼或铜臼。柜台后面是木制药柜或药架子,药柜由许多药斗组成,每个药斗分四格存放不同的中药,药斗上依次标出存放药物的名称。店内清洁卫生,陈设井然有序。第三宝是信誉,就是以诚信为本,货真价实,价格公道。“黄金有价药无价”,不知从什么时候就有着这么一种名副其实的说法。尤其是药店经营,一直是暗码标价。一个店一个价,甚至同一个店,一天早晚售价不同,也是常有的事。那些将红花碾成粉当作朱砂出售,在药材市场上也时有发生。怀庆药商坚持维护怀药的信誉,是什么药材就是什么药材,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从事其他经营的怀庆商人,也是同样。相传博爱恒义和经销灵宝大枣。一天,买主上店买枣,说这不是灵宝大枣。店员不服。双方发生争执。为弄个明白,店掌柜带上大枣和店员亲自到灵宝找人鉴定,认定不是灵宝枣而是新郑枣,遂对买主表示真诚道歉。清化七街的李记粮行提出实行四不经营:不欺人,不骗人,不亏人,不损人。经营不图暴利,只赚地区差价。
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各个商家都十分重视改善经营管理。怀庆保和堂药店东家是城内杜铭九,创业于光绪二十四年,逐渐成为城内拥有30多个员工的一家大药店。其经营方式:一是优质廉价,购进所有药材与药品,都严把质量关,坚持到各大药材市场选购,不惜重金,愿出高价买进优质上等药材。由于药材进量大,多在产地采购,进价售出时是什么药材,就按什么药材出售,其药价比同行业低10%-20%。二是品种齐全,无论是贵重药品,还是不常用的冷药,力求齐备,多达1500余种,又自制中成药200余种,其他药店买不到的药品,在此都可以买到。三是药品疗效高,店中经销的所有药材与药品,以质论价,绝对保证质量。所制丸、散、膏、丹,遵古炮制,选料上乘,味全量足,凡是入药的贵重药品,如人参、鹿茸、牛黄、麝香等都由掌柜亲自下药,从不马虎。制作的人参再造丸、大小活络丹、藿香正气丸、清瘟解毒丸、各味地黄丸、梅苏丸、烂积丸以及一摄金、狗皮膏药等中成药,因质量好、疗效高而享有盛誉。四是严格内部管理,从四个方面入手:店内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不人浮于事;赢利分配办法明确,利润收入40%用于全员年薪,20%归东家所有,40%用于扩大再经营;店员薪金分配办法,按照本人技术高低,责任大小,劳动态度,进店年限等核定;平时如有需用,只可借支,年终时进行总结算;纪律严明,凡是偷拿药品,一经发现,即行处理,重则开除。因此,从业人员勤勤恳恳,一干就是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由于店内人心齐,管理有方,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名声传遍附近各县,生意越做越大。[23](p103-105)
博爱王泰顺铁货店的兴盛,得力于两条经营策略,一是对售出铁货实行三包,在售出的铁锅上标上记号,数月内质量问题,包退包换包修。二是时刻把握市场信息,不错过商机,在清化兴起后,将积累起来的资金投向外地市场,选择当时铁货业尚不发达的辽东半岛,一举占有了市场,取得了年收入在200万两以上的效益。同治年间成为清化镇上首富。
协盛全在清末拥有员工上千人。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着眼于关心员工生活。规定凡在本店学徒的年轻人,结婚费用大半由店里支付。结婚后生活尚有困难的,店里帮助安家,保证生活,使其安心工作。在外经商的三年一次探亲假,一年家人探亲一次,往返路费由店里开支。店员探亲期间,工资照发。有特殊贡献的员工,给予特殊照顾。因病死在外地的员工,灵柩及埋葬费用全部由店里支付。[24](P7)因此,员工关心店业的经营与发展,安心工作,尽心尽力。
辉县大来龙药店是明末清初怀庆人在南关开设的药店。前店后作,收购批零兼营,自产自销。重质量,讲疗效,用料讲究,炮制工艺严格,司药人员以站柜留心、细审药方为座右铭,态度和蔼,早晚不误,远路药商免费食宿,钱不足者可暂赊欠。因而誉满城乡,生意兴隆,三百多年来,日久不衰,成为辉县最大的药店。
方城万庆祥京货店,东家是孟州商人崔相亭。该店采取四项措施,将生意搞得红红火火。一是薄利广销,多中取利。二是敢于赊销。三是对批发老户使用优惠。四是对批发客商热情招待,食宿免费。由于实行了这些措施,生意日趋兴隆,南阳、镇平、内乡、新野、唐河、南召、鲁山等县争相前来批发进货。[25](P242)三义长布店是孟州李廷贤开设的,在营销上采取的四项措施:一是看准市场需求,勤进快销。进货先看销路,未曾入手,先看出手。二是抓奇、抓早、抓缺,“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三是不断扩大花色品种,“要想多卖钱,就得商品全”。各色棉布达130多个品种,丝织品近70个花色品种。四是薄利多销,多中求利。
武陟巨商鲁连城将他的经营秘诀作为家训,昭示子孙: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争取时间,克制机先。依靠自身,不借外债。事必躬亲,不辞劳瘁。节省开支,谨慎从事。把握商机,灵活经营。[6](P93-94)
四、简明易行的店规
帮规与店规是怀庆商人的经营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怀帮是以府域商人组成的商帮,帮规规定怀商无论在哪里从事经营,商号中录用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是怀庆籍人。由于行业不同,各个行业还有自己的若干规定。铁货行的行规是对原料分配、产品价格、雇工学徒和待遇等方面做的规定。药业行规是对药品交易销售、经营管理、开店设铺地点等做出的规定。今南阳收存有怀帮的帮规:凡是来宛做生意非亲的怀庆府人,只要有难,均给帮助和扶持。来宛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事做之前,也管其吃住。凡收徒弟,非亲友介绍则拒绝接收。收为徒者,由二掌柜训示:做生意软似棉,能舍千句话,不舍一分钱。十年读出了秀才,十年学不出买卖。生意何尝无学问,必须操心,勤动脑筋。起早睡晚,打扫卫生,先做粗笨活,下苦功夫练写字,打算盘,接待顾客,伺候人要有眼色,叫人家喜欢你,说你好;上午搓纸捻,刷洗水烟袋,下午擦煤油灯,早晨倒便壶,无论白天晚上,如有客人打麻将,谨慎细心伺候客人,晚上提前给掌柜和客人铺床叠被,拿便壶。第一年学徒不能在柜台营业,更不准和客人顶咀抬杠;不准损坏商品和用具,如有者,掌柜有权打骂和训斥,甚至开销(解雇)。这个帮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团结乡里,扶持贫困的特点。[26](P9)
各地怀商字号行店都有自己的店规。协盛全店规规定,总店、分店都由掌柜管理。总店一年结算一次,阴历腊月二十日前结清,上报总店。分店掌柜和学徒由总店安排。分店掌柜只有业务经营权而无人事调动权。人员调整、调动一律归总店。分店全部人员不用外地人。分店店员不许与外地人结婚,只能与怀庆人结婚,结婚时的费用由商店支付。分店经营的货物,货真价实,只能从总店进货,由总店分送各地分店。分号账目,日清月结,一季一小汇,一年一总汇。小汇、总汇必须及时报告总店。员工中有犯偷盗、吸毒、嫖娼、不服从指挥、短斤少两、以假充真、没礼貌其中之一者,一律开除。[27](P81)
方城万庆祥的东家是孟州崔相亭。该店店规十则:第一,点灯开门,日落闭户。第二,不准坐等客人。第三,不准冷待客人。第四,不准坐拿商品。第五,禁止损坏商品。第六,站柜不干私事。第七,站柜禁闲扯嬉笑。第八,站柜衣帽端正,不赤胸露胯。第九,站柜不许吸烟。第十,保持店内清洁。[25](P243)
怀庆商人在外经商,不带家属,妻子与儿女都在怀庆老家,这是不成文的店规。这一店规,有利于商店管理,并集中精力从事经营,自然也减少了由于携家带口而带来的诸多麻烦。
怀商商号学徒是最低一级的人员。学徒的年龄一般是17岁,也有13岁的。学徒为期三年,在学徒期间,没有工资待遇,学徒期满后,可当伙计,成为店里正式工作人员。春节时,给一顶绫子帽壳,好的再给一件大衣衫,长袖,似旗袍样式。学徒和店员聘用在每年正月十五宣布。这一天,商号掌柜摆酒席宴请店中全体人员,席间,掌柜宣布人事上的变化,不予录用的,也要在这天宴会上宣布。
这里要特别说到的是,怀庆商人中,即使像杜盛兴那样的富有远见卓识的巨商,无不打着亦农亦商的印记。在商场上,杜盛兴可以说是一位少有精明的企业家。他以自己的招数脱颖而出,将生意做到禹州、祁州、汉口、天津、太原、临洮、常德、灌县等地,资金在百万两以上,在商业经营中,他采取的两项举措,一是在怀药产地的怀庆府属各县预付款项给药农,使药农将收获药材全部卖给杜盛兴,以确保商号货源充足。二是在药材交易会期间,他在龟山扬起朱砂风筝,以此吸引商民。这两大举措,令人叫绝。可是就是他,在其故乡同时购置田产,依靠雇工耕田种地。他将精力放在商业经营上,也不放弃对农业的经营。在杜家马房门楼墙壁上镶嵌有耕织图一幅。该图共20幅,分别镌刻在长210厘米、宽30厘米磨光的条石上。画石分成两组。第一组为耕图:耕地、运秧、浇水、收割、运稻、碾打、扬场、装袋、运粮归家、庆丰收。第二组为织图:插秧、管理、摘晒、轧弹、纺纱、挠线、浆线、络线、经线、梳线、织布和量布。就两组来看,织图比耕图更为完整。刻石者没有专门标出此图的制作年代,但在图中的运粮袋上书有“光绪捌年”、“孟秋月置”[28],可以确定它的刻制年代。该图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清末豫北男耕女织的劳动情景,也反映了杜家农工并重的经营思想。这种亦商亦农的特点,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反映了这种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历史阶段。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明清以来,怀庆商人崛起与发展壮大的实践告诉人们,怀商发展以四大怀药为依托,关键在于靠拓宽市场,而拓宽市场的关键是靠怀药质量。质量是第一位的,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此外,产权明晰的管理机制和诚信经营,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否则,同样没有市场。民国《续武陟县志》的纂修者展望怀商前景时提出:“地黄、山药,怀庆为最良,菊花尤武陟所独优。倘能由怀商组一极大之怀药公司,赀力雄厚,事权专一,自能流转五洲而操纵自如”[2](卷六),也不失为有益的谋划。
收稿日期:2005-12-01
标签:武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