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意识融入物理教学_创新意识论文

寓创新意识于物理教学之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意识论文,物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题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中学物理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1 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例如,高一时,我讲解“已知一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试证明,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t/2 时刻的瞬时速度[高中《物理》(必修本)第78页第10题]”这道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条规律在匀变速曲线运动中是否也成立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目前学生知识不足,课堂上不可能证明是否成立。事实上,答案是肯定的。我向同学们作了解释,告诉他们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可以证明,并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不断滋长。

2 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他们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例如,在“楞次定律”这一节课中,可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提问设疑,求知规律,激发创新意识。

a.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右手定则);

b.设疑(从矩形线圈由匀强磁场中拉出判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过渡到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或从螺线管中抽出而引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普遍意义的方法);

c.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其共同点是回路中磁通量变化,顺着这一线索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

(2)实验探索,寻找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a.分组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指导学生在弄清电流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及线圈绕向的关系的前提下,分别进行N极(S极)进入(离开)螺线管情况的实验,并记录上述四种情况下穿过线圈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B的方向、感应电流磁场B'的方向、B与B'方向的关系);

b.实验分析(分析实验记录可得出,原磁通量增加,B'与B相反;原磁通量减少,B'与B相同,即“增反减同”);

c.概括规律(总结概括出楞次定律)。

(3)训练结合,理解规律,检查教学效果(通过例题分析, 理解和运用楞次定律,然后进行检测以检查课堂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完善充实到教学之中,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料。

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时,可布置这样一道题:1999年12月20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如果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神舟号”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T,则“神舟号”飞行时距地面高度为_________。

该题密切联系实际,教师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外,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又如在讲“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测重力加速度吗?显然,这是一个灵活性较强的开放性问题,它可以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可分析得到:

(1)用落球法测重力加速度(让小球自由下落, 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和所用时间t,由g=2h/t[2]可测出g);

(2)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让小水滴自由下落, 测出水滴下落的高度h和水滴下落的平均时间t,由g=2h/t[2]可测出g);

(3 )用纸带法测重力加速度(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及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打出的纸带测g)。这样, 学生的思想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爆发出创新精神的火花,随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思想方法的创新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不满足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和方法,不拘一格地培养学生用新颖的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完一道习题,再要求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求解,或把原题进行改变,如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改变物理过程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例题理解更深,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如在“液柱移动的判断”一节课中,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如图1 所示,两端封闭的竖直玻璃管,中间用一段长为h 的水银柱将气体分隔成A、B两部分,开始时初温相同,水银柱静止不动。问:若将A、B气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银柱将向哪个方向移动。教师先用公式法分析求解得出液柱向上移动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极限法求解。

在此基础上改变条件,如:

(1)若将A、B气体降低相同的温度;

(2)保持温度不变,将玻璃管倾斜一角度;

(3)若初温T[,A]>T[,B], 再同时将两气体温度都升高相同的温度;

(4)若将玻璃管水平放置,且初温T[,A]<T[,B], 再将两气体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等等,问水银柱向哪个方向移动。学生在掌握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前提下,通过发散思维,不难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的探索,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3 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物理教学目的的有效落实。

如在“电阻的测量”实验教学中,可让学生设计测量电阻的实验方案。学生除了想到课本上用欧姆表测电阻及伏安法测电阻外,还会设计出另外的方案。如:

(1)用一只电压表、一个定值电阻R测电阻R[,x](如图2所示,把待测电阻R[,x],定值电阻R串联,用电压表先后测出R、R[,x]两端电压U[,1]、U[,2],由R[,x]=U[,2]/U[,1]·R可测出电阻R[,x]);

(2)用一只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测电阻R[,x](如图3所示,把待测电阻R[,x]、定值电阻R并联,用电流表先后测出通过R、R[,x]的电流I[,1]、I[,2],由R[,x]=I[,1]/I[,2]·R可测出R[,x])。在以上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让学生自己猜想、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验、理论分析等环节,自己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举办物理实验设计方案比赛,组织学生去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参观学习,开展家庭小实验、科技小论文征文等活动,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培养兴趣、启迪思维、探索规律的依据和手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己任,寓创新意识于物理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超常规地发挥出来。

标签:;  

将创新意识融入物理教学_创新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