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中中外”模式 加快北京工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北京论文,中外论文,模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中外”模式是北京工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
“中中外”是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进行区域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模式。其中的“中中”分别是指位于城区的国有工业系统和城市的郊区县;“外”是指外国投资方,即通过这三方特定形式的联合,在郊区县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合资企业,完成国有工业从城区向郊县的转移、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的转变,从而达到调整国有工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双重目的。
“中中外”模式是对国有工业关起门来搞调整的传统模式的突破。在原有的调整模式中,由于条块分隔的体制限制,国有工业的转移不能同郊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方的利益是分离甚至是对立的,结果在实际调整中常常出现以用地为核心的种种矛盾。国有工业靠吸引外资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做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是这类调整多带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调整的范围、力度和效果也很有限。“中中外”调整模式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把土地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现实工业生产能力优势的三个拥有者组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更大的优势,把调整结构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易于收到调整的实效。因此,这种模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行之有效的调整方法。
北京的工业当前正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结构调整任务。从北京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看,北京比诸全国其它地区更有条件、也更适于采取“中中外”这种模式来加快当前的调整进程。
首先,“中中外”模式可以满足国有工业体系重组优化的需要。在现阶段,北京国有工业有两项繁重的任务,一是布局调整的任务,二是企业改造的任务。北京现有工业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北京城市发展同步建立起来的,在布局上具有向心性强、内挤外散的特点,在整体发展中存在着企业老化、负担沉重的问题,既限制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造成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需要通过“中中外”这种调整模式将工业在新的空间和新的水平上重组优化。
其次,“中中外”模式可以满足加快京郊工业化进程的需要。随着京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规模、低水平、分散化的乡镇工业已经愈来愈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与国有大工业融合起来。
另外,“中中外”模式可以满足高起点地兴办合资企业的需要。随着北京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政治、经济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北京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加大,利用外资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其突出的表现是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北京。但是大的合资项目往往要求突破传统的原址合资在场地、设备、工艺流程、用人等方面的束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和规划新的企业,更好地按照国际惯例顺利运行,更加有利地发挥中外双方的互补优势。
综合上述三方面,“中中外”模式作为一种对工业结构进行系统化调整的模式,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在北京存在和推广的现实基础,完全可能而且应该在当前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北京的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和探讨适合北京工业实际的“中中外”模式的具体做法。
二、北京对“中中外”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北京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虽然尚未明确地从政府角度提出利用“中中外”的调整模式,但是部分企业和部分工业总公司(局)已经不乏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尤其以北京电子行业迈出的步伐比较大,通过建立北京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电子行业走出了一条成绩卓著的“中中外”调整之路,为探讨北京的“中中外”模式提供了初步的经验。
电子行业“中中外”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与区县工业小区合作,从中辟出0.5平方公里的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电子行业与外商的重点合资企业全部落户到这个园区之内,同时工业小区作为一方利益主体,也以各种形式同合资企业发生不同程度的经济联系,达到以工业小区为载体,把“中中外”三方结合起来的目标。在实际运作中,这种做法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企业外迁基地化。针对规划市区以内电子企业发展空间不适应行业大发展需要的矛盾,电子行业以酒仙桥电子城为依托,选择了位于机场高速公路东侧的天竺空港工业开发区作为新的产业基地。这个工业小区距首都机场1.5公里,距酒仙桥电子城1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内先行落户的企业以机场服务和高科技项目为主,环境条件优越,可以满足电子生产的特定要求;区域总规划面积196公顷,配套设施相对齐全,有广阔的发展余地。为充分利用好这个工业小区,1995年2月,电子行业主动同小区联姻,在区中开辟了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率先把结构调整同工业小区开发相结合,形成了外迁企业布点基地化的格局,减少了企业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2、合资企业高层次化。立足于较高层次吸引外资,提高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是电子行业“中中外”调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主要表现在合作伙伴以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居多,项目新时期规模普遍较大,项目内容技术含量高。目前落户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的企业有6家,分别有日本JVC、索尼、村田、松下和韩国金星社等外资进入,总投资额1.67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2800万美元,所生产的摄录一体机、无线通信设备、片式多层陶瓷电容等都是达到当代世界技术水平的产品,可望成为北京电子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3、郊区县参与多层次化。郊县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国有工业调整中来,是事关调整成效的一个实际问题。在电子行业的“中中外”调整中,郊区县采取了以工业小区为合作主体,由浅入深多层次参与的形式。以工业小区为参与主体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工业小区承担着土地提供者、开发者和管理者的三重身份,作为合作主体,能够更好地起到协调、服务的作用,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具体的参与方式上,以浅层次的土地出让为多,即工业小区转让工业用地使用权或出租通用厂房,供入区企业使用,形成合同关系。最近一段时期,随着调整进程的深入,郊区县的参与又出现了深层次化的趋势,主要采取参资入股的形式,形成投资关系。目前天竺空港开发区已经在北京索鸿电子有限公司,北京JVC电子产业有限公司等两个企业中占有股份,虽然因实力所限,股比较小,但工业小区表示有意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在企业的增资扩股中扩大投资比例,从而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无论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参与,这种“中中外”模式都以规范化的形式确立了郊区县的权益,有效地保证了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4、政策引导集中化。“中中外”调整模式作为一种跨越地区和部门的调整手段,有条件把现行分别针对外资、国有企业和工业小区三方面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集中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政策引导力。对于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而言,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全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顺义县关于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政策以及市政府扶植电子城企业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共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的政策潜力,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调整环境和条件。
在电子行业“中中外”模式的具体操作中,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一个实施运作的有机体系:企业外迁基地化是核心,是“中中外”三方得以实现联合的基础;合资企业高层次化和郊县参与多层次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功保障,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两个生产要素的支持;政策引导的集中化则相当于使整个模式顺利运行的催化剂,有力地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从实践效果看,这一调整模式的采用走活了电子行业调整的一整盘棋,使电子行业的调整和发展越上了一个新水平。现在电子城空港科技园区已经明确为全市电子行业的主要产业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预计到1997年产值可以达到70亿元以上。同时,这一模式还极大地带动了郊区县经济的发展,不仅给郊区县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对于促进郊区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加快对外开放等也有重要作用。所以,无论是从国有工业,还是从郊区县的角度看,这种“中中外”模式对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调整模式。
对于上述的“中中外”模式,进一步从全市工业调整的历史和现状看,它的采用及四个方面的特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总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企业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符合北京实际的探索。它的典型经验和普遍意义在于较好地处理好调整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了现阶段调整中困扰全市的一些难点问题。
首先,解决了区县工业小区的发展危机问题。
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小区进行结构调整,是这种模式的重要经验。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工业开发区1900多个,北京有27个。工业小区作为区县发展的增长点,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前阶段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现在已经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形势,致使绝大多数小区项目摆不满,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部分资金沉淀积压,发展前景不明。电子行业的“中中外”模式,为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出路。通过工业小区和国有工业系统的联手,先定向,后引资,把工业小区的建设开发纳入到全市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在双方的互惠互利中解决了工业小区发展危机问题。
其次,解决了调整过程中企业布局混乱问题。
在调整中重新构筑起布局体系,是这一模式的第二个经验。这种模式强调了统筹布局的思想,在调整之前明确了整个行业的大体格局,减少了企业自行征地基建的困难,克服了企业分散布点、盲目布点、抢地布点等不利倾向,从而能够降低整个工业的调整成本,并可以形成区域性的产业优势。
最后,解决了调整企业的再生能力缺乏问题。
调整企业的再生能力问题是调整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原体制下进行的调整,主要按照兼并和搬迁的路子走,结果在实际运作中,常常导致被调整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陷入困境,使调整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根源就在于这两种做法在经营机制、企业素质方面都没有大的改观,使调整企业失去了再生能力。“中中外”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了新的要素和新的机制,使企业在调整中能够脱胎换骨,得到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综合起来看,电子行业的“中中外”模式充分考虑到现阶段调整中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不把调整看成简单的搬迁和改造,而是视为要素重组、机制转换、素质提高的统一,很好地克服了调整中存在的现实困难,是切合北京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适合于在调整全过程中,特别是初期起步阶段大力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中中外”模式在北京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种调整模式的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国有企业的改革滞后影响了“中中外”模式的发展。现在进行“中中外”调整全部是脱离母体厂新建合资企业,而基本没有利用母体厂的生产设施,既不能发挥母体厂的现有生产能力,又解决不了母体厂的搬迁转移问题。这是目前这一模式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冗员负担重、社会负担重、债务负担重等几个老大难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阻碍了外商投资改造老企业的积极性。所以,要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把“中中外”模式推广开去,还必须加快一批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2、优惠政策缺少统一性和权威性。在“中中外”模式中,政策引导是一个重要调控手段,但是由于工业小区为争项目的动机所驱使,在政策上竞向攀比,出台了一些超越权限、不切实际的优惠政策,使得相当一部分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落实,或者落实得不及时,对调整的进程和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
3、工业小区的功能发育不完善。工业小区作为“中中外”模式中郊区县一方的执行者,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应承担土地开发、物业管理、项目前后期服务等多项功能,并能提供海关、金融、仓储、外贸等服务。但是在目前,绝大多数工业小区仅仅承担土地开发、项目前期服务两项主要功能,而且由于多数小区不享有一级政府的职能,在项目协调方面还有许多难处,其它各项辅助功能更是无从谈起。小区功能的严重欠缺,直接造成企业入区难、运行难,是阻碍“中中外”模式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4、工业小区成本压力突出。现在的工业小区多数是以少量的启动资金发展起来的,底子比较薄。如果初期招商引资情况较好,可以走上开发→收益→再开发的良性循环;但如果初期招商形势不好,则只能靠大量举债来建设。天竺空港开发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服务,开创了企业入区快、质量高的可喜局面,以20万元起步,滚动开发,现已形成1.5亿元的资产,贷款仅300万元。而相当一部分工业小区的形势就远不如天竺空港开发区乐观。这些小区由于土地开发收入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再加上应交的税费,必然带来强大的成本压力,只能通过千方百计地争取项目来支撑。这是当前各小区争抢项目、竞比地价的根源,是阻碍科学、合理地进行工业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目前出现的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这种模式,推进当前的北京工业调整进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战略上明确将“中中外”模式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在调整运作中,要从政策上积极引导企业按照“中中外”模式改造,限制原规模、原水平异地搬迁,减少“甩包袱式”的企业兼并。
2、调整的实施上选择一批重点企业按照中中外模式向外转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从目前急需从市区内异地搬迁的企业中,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大其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进程,解决好社会职能的剥离、离退和富余人员的分流、有效资产的核实重组等问题,为整厂合资、异地重建扫平障碍,走出一条更切合当前实际需要的“中中外”新路子。
3、调整的组织上推行中中联合、对外引资的做法。为更加高效地运作“中中外”模式,有必要对现行的合资过程做出调整,现行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先对外,后对内,先合资,后落户,即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先行谈判合资,合资企业成立后,再涉及入区问题。这样的主要弊端是重复谈判,效率较低,易于引起各开发区竞争项目。为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一过程改为先对内、后对外,先定位,后合资。就是说要鼓励国有工业系统先同工业小区建立起合作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招商,或者联合招商,从调整的组织上把“中中外”模式确定下来。
4、调整的部署上把工业小区的开发纳入全市结构调整的范围之中。对各工业小区可以按照全市的调整部署统一规划和管理。规划和管理的重点是分行业和分阶段开发。分行业的目的是按照相对集中、方便配套的原则明确各工业小区发展的重点行业,如顺义县的天竺空港开发区主要发展电子、通讯和机场服务业,吉祥开发区可以主要发展食品、轻工等行业。为保持竞争和活力,各个行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工业小区。分阶段的目的是按照结构调整的进度和工业转移的梯度,对所有工业小区制订开发时间表,分期实施。如“九五”期间重点开发6—8个尽快使一批条件成熟的工业小区达到满负荷运转状态,形成快入区、快回收的良性循环。为保证分行业、分阶段开发的顺利进行,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工业小区开发计划。
另外,要下大力气完善工业小区功能,规范工业小区运作,加强小区管理和软件建设。为此,可考虑从市里的高度,统一各工业小区的优惠政策和地价,使之明确、规范,把各小区竞争焦点从比政策转到比服务上来;要鼓励各郊区县增加对工业小区的投入,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前采取缓交土地出让金等扶植政策;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小区的地位,赋予必要的职能和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