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一位中学生,在同班同学获得全市的大奖后,不是高兴,而是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在背后大发议论,评头论足;另一中学生听说某同学考得比自己好,竟然偷偷溜入教师办公室,将同学试卷的正确答案全部涂掉。
案例二:一个15岁的少年,为了能保证自己上大学,在听父母说“三个孩子谁考上大学就供谁,考不上的要干活挣钱供考上的”后,将自己的弟弟同时活埋,理由竟然是:“杀了他俩,父母就可以集中精力培养我上大学了。”
以上案例让人们震惊!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1987年为3230万,2000年增加到6674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育新一代人素质的首要的大问题。“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人群有年龄提早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少同情心,表现出冷漠、嫉妒、不满;还有一些青少年故意捉弄他人、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
通过对青少年“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调查,课题组成员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家庭、社会的误导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一大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说,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有些电影、电视剧,出于商业目的,大肆渲染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自我意识尚未发展的青少年容易受误导,盲目崇拜那些人性泯灭、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超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利己主义的色彩,灌输诸如“各扫自家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甚至教孩子去损人利己。
结论二;学校中教师权利的不恰当使用也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教师在运用自己的权利时,有失公平公正,存在着破坏学生身上潜在的“亲社会行为因高的”倾向。如,对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有的老师总是对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更严厉的惩罚,而对成绩好的学生却免予批评处罚或减轻处罚。
结论三:青少年承受的压力过大如是其“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学校,过度的畸形竞争使分数成了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并且,学生的压力还不仅仅源于课程本身,家长及外界所施加给他们心理上的压力构成了更大的“负担”,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寄托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儿童过大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是“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主观原因。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期望值过高。正常的人总会对自己提出一定的期望,但如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消极心态,并且把失败的怨恨迁怒于他人。(2)自卑感太重。适度的自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迎头赶上。而自卑感太重则可能使人走向极端,或者退缩、保守,或者攻击他人,怨恨他人,以他人的失利作为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支点。(3)嫉妒心强。其他同学在学习方面的成绩、能力方面的专长、仪表上的出众、家庭物质条件的舒适等都会导致部分同学由羡慕发展到嫉妒,从而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不择手段地追求,一旦追求不到,则以破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4)心理承受力太弱。心理承受力弱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只会寻找客观原因,怨恨使其产生挫折的人或物,从而产生逆社会行为。(5)自私心太重。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六个大人一千孩子”的家庭背景下,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在学校则表现为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同学超过自己。
二、对策分析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重的心理压力是导致学生“亲社会行为”丧失的重要原因。心理压力的减轻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具体做法有:
(1)大力宣传,使家校德育观念同步
A.针对广大家长对学校德育同步认识不足的实际,设计了《给家长的信》。强化家校德育同步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B.张贴标语,营造家校德育同步研究的氛围。
C.加大家访力度,把家校德育同步行动研究的信息及时送上门,使广大家长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家校德育同步的思想。
(2)及时沟通,使德育时间同步
A.针对家校双方对孩子现阶段品德教育时间、内容不一致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小学1~3年级品德教育重点安排时段表》供家校双方参照,使德育时间和内容互相对应。
B.定期培训,反复学习《小学1~3年级品德教育重点安排时段表》,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德育重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C.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互通信息,以解决家校双方精力不够的矛盾。
(3)强化目标,使德育内容同步
家校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如孩子被人打了,老师说要讲道理,不能打回去,意在培养礼让精神,利于同伴相处。而家长说要打回去,要培养勇敢顽强精神。双方分歧很大,所以家校双方要对德育内容作一调整。
A.家长对德育内容的调整。根据孩子实际,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适当降低“目标定位”,改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陋习,注重培养尊重他人,替他人着想,谦让他人等情感教育内容,重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以强化德育目标。
B.学校对德育内容的调整。吸收新时代的精神,注重做人教育及高贵人格的培养,重新构建品德评价标准。
(4)加强培训,使德育方法同步
A.教师要利用专业性特点,加强培训家长的德育方法,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改变“溺爱、挑错型”的教育方式,建立”民主科学型”的方法体系。“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自私、骄横、放纵等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挑错教育”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民主科学型”教育注重情感和良好习惯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容易使孩子形成独立性、善思考、有信心、讲道理、有创造性的性格。
B.学校有责任培训家长,以《家教指南》为载体,引导家长调整德育方法。
C在“家校联系栏上”设立“德育论坛”,给家校双方就德育方法开辟一片争论之地,使之在互相争论中发现德育新法,在互相借鉴中学会德育方法,使德育方法逐步走向同步,甚至统一。
2.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美的环境会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如美化教室,开展献爱心活动,同学间团结互助,帮助学习上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举行歌咏、朗诵比赛,组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缓解压力,减少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可能性。
(2)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宣传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会幽默等心理调节方法的辅导;通过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3)社区活动。参加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人要有生活的热情,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学会做一道菜,主动帮邻居做好事,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我们发现,凡是经常和家长一起参加社区活动的孩子,搞公益活动和助人活动总是很积极、很自信,平时在学校也会主动关心老师和同学,对生活有热情,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意志力较强。这些学生由于与人合作机会较多,使他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社交能力强、心理素质较高。
我们还通过举办家长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帮助家长确定对孩子合适的期望值,对孩子不作过高要求,努力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二)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使学生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有一种合群的倾向。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这种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寻找伴侣和友谊的需要,心理学家称之为亲和需要。亲和需要展示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对亲和需要的满足,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接触,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使个体减轻由孤独寂寞而产生的焦虑。相反,如果亲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社交等活动,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开阔视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对集体产生归属感,进而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集体的进步才是真正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质,抑制嫉妒情感的萌芽和滋长,消除学生中存在的自私与嫉妒心理。
(三)为学生提供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机会,促进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一个团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或指人们之间在谈吐、举止、思想观念、个性品质、风度、气质等方面能为对方所接受,至少在某一方面被对方认可。心理相容能使人们关系和谐一致,反之会使双方感到别扭、合不来,甚至产生埋怨、嫉妒或怨恨。心理相容是人们正常相处的重要心理成分,是集体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为了促进集体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的正常交往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场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观点和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用真诚的友谊化解敌意,用不屈的意志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毅力忍受痛苦,用微笑去迎接生活;使学生意识到“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一生有高峰也有低谷,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优势也有缺陷,只要这些缺陷不是原则性的,那么都可以给予谅解和宽容,这样才活得潇洒,活得轻松,活得快乐,活得舒心;相反,不能容忍、理解、宽容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宽容、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认同感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识或处世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观点或结论。社会视角的转换保证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从而对他人产生认同感,做到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消除不应有的狭隘心理。
我们通过行为诱导、角色扮演、命题作文人称改写、换位思考等具体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发现和体验对方的苦与忧,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将对方的优点作为自己崇拜和羡慕的对象,将对方的缺点看得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产生同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