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企业复杂适应性分析_聚类论文

成长性企业的复杂适应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成长性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困惑,就是如何应对企业内外部的复杂性[1]。在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传统的理论与方法似乎失效了[2],一些管理者们禁不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管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在企业内部,随着所谓知识型员工比例的增加,集权的、专制的、层级组织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分权让利成为时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随之而来的不确定事件也层出不穷,导致昔日还一派繁荣景象的大企业不日便“急流勇退”了。面对复杂性,传统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的方法无外乎三类:回避复杂性、遏制复杂性和转化复杂性[3]。回避复杂性就是绕开复杂性、避免复杂性出现,企业可做的工作包括环境分析、计划与战略制定、市场定位和管理控制等;遏制复杂性就是从制度和机制上防止复杂性产生或降低复杂性的程度,比如建立集中控制中心、实时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工作;转化复杂性就是化繁就简,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企业分立、职能化和部门化分工等。然而,组织外部复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组织内部复杂性则是由组织系统内生决定的[4],所以,在组织复杂性产生的机理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对于管理者而言,复杂性管理的重点不是控制复杂性、回避复杂性,而是将复杂性作为组织存在的既定条件,探求适应复杂性的理论与方法。

围绕如何适应复杂性,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5],被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会在管理活动、R&D活动、市场营销活动、融资投资活动、资源配置和公共关系活动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自发性、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变形性。然后,一个企业不可能具有各种能力,因而不能面面俱到;此外,每一项适应特征的获得或措施的实施也都是有代价的;第三,各个企业面临的环境是独特的,企业与之关系具有异质性,需要采取不同的关系处理方式。换言之,内外部多种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长模式,反过来该种成长模式又要求企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内外部关系和运行机制等,否则就不能继续成功。比如Yaneer(2002)就认为[6],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复杂性与环境复杂性的匹配,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内外部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复杂适应措施。因此,不同企业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复杂适应类型。那么,企业成长类型是否与复杂适应类型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如果存在并且能够把它们找出来,显然这对于现实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围绕成长类型与其复杂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的成果,也认为从现有理论上尚不能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归纳出经验性的结论。因此,笔者通过选择我国上市公司中20家曾经是绩优的成长性公司,通过聚类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获得了企业成长类型与复杂适应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结论。这一结论对于现实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组织变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复杂环境下的企业提升适应性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从理论上说明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应具有哪些特征,给出描述这些特征的指标体系;第二,在现实企业中选择具有复杂适应性的案例,对他们的适应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通过聚类分析,找出企业成长类型与复杂适应性的对应关系。

二、复杂适应性企业的特征指标

目前,对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组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特征和演化机制的研究上,关于具有复杂适应性的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则是众说纷纭。有的人是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推导其特征的[7],有的人是从现实企业发展经验中总结其特征的[8],还有的人干脆就断言现代的企业就是复杂适应系统。对于复杂适应性企业认识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现有有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成果大都来源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而现实企业是人造系统,具有目的性和结构的变化性,因此对这类系统的考察必须理解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如何理解复杂适应的企业组织,笔者专门撰写了这方面论文(2006年)[9,10]。我们认为,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属于复杂适应组织,主要从5个方面:第一,构成企业这个系统的主体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运作的;第二,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企业作为整体是如何运作的;第三,构成企业的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第四,内外部信息沟通的方式与反馈机制过程;第五,组织文化氛围和学习能力。表1从这5个概念维度上给出了描述复杂适应性企业的20个指标。

表1 企业复杂适应的概念维度

概念维度维度指标 变量编号

概念维度1:

多元化的行为主体V1

行为主体及行为方式多样化的行为方式V2

自创生 V3

自生长 V4

概念维度2:

对环境的响应性及交替互动V5

管理手段和运作机制系统柔性V6

反应的快捷性V7

内部市场化 V8

充分分权与授权 V9

概念维度3:

组织边界模糊多变V10

结构扁平化趋势 V11

组织设计及其结构特性 行为主体的集聚形成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组织 V12

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 V13

概念维度4:

信息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内部共享V14

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非线性的正反馈机制 V15

倡导不断成长的文化氛围 V16

概念维度5:

内化知识的能力 V17

外化知识的能力 V18

组织文化与学习反思能力V19

组织中的合作学习V20

(一)行为主体及行为方式的维度

1.多元化的行为主体 体现在企业所有者非单一化、董事成员来源广泛化、雇员文化多元化、客户分布分散化、供应商多头化和债权人多个化等方面;从外部环境看,企业相关的行为主体还包括市场规则制定者、社会公众和其它企事业单位。

2.多样化的行为方式 体现在企业目标的多元性、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多样性、生产经营地区的国际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

(二)管理手段和运作机制的维度

1.自创生 企业具有不同于环境中其他行为主体的特征或功能,从而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命体。

2.自生长 企业具有自我发育、自我完善、自我成熟的能力。最简单的自生长是规模的增大。当然,自生长也要依赖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并通过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均衡地”变成整个系统的发展动力[11]。

3.对持续变化环境的灵活反应 企业能够识别外部环境变化,并有迅速响应变化和迅速从变化中恢复的能力;具有实现多元目标的能力,包括产量柔性、产品结构柔性、组织结构柔性、人力资本柔性和战略柔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快捷新产品开发、快捷生产、快捷服务客户的能力等。

4.内部市场化[12] 企业行为主体的竞争和协同合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通过竞争达到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又会引起更高一级的新的竞争,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三)组织设计及其结构特性的维度

1.充分分权与授权 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内部组织是相当松散、自由流动和具有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规章和规则通常是非书面的,组织内部权力层级是不明确的,决策权力分散化。

2.组织边界模糊多变 企业应付环境不确定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组织边界的跨越作用。组织边界的跨越作用是将企业与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结合并协调起来,典型方式就是企业的兼并和动态联盟。

3.行为主体的集聚形成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组织企业的行为主体可以相互组成新的主体——聚集体,因此整个企业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各层之间的界线分明。在企业演进过程中,较小的、较低层次的主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较高层次的主体,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并出现新的规律和特征。

4.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 复杂性环境强调了企业内部加强联系与整合,这种联系不是以制度规定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在组织内倡导团队精神来进行。团队工作是提高绩效、维持企业成长的关键。优秀的团队中的个体之间是补充而不拘泥于职能边界。

(四)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的维度

1.信息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内部共享 企业中各个行为主体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使得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各自所需和所能接触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信息需要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各个行为主体的独立的差别性的一个后果是彼此的协作变得困难,这时候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他们之间合作的品质。

2.非线性的正反馈机制 企业中行为主体在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正因为行为主体这种内在的非线性行为,使得企业的运行特征难以预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性质和状态。企业处于稳定状态时该机制表现不明显,当企业趋于混沌边缘时,该机制特征变得最为明显。

(五)组织文化与学习的维度

1.企业内倡导不断成长的文化氛围 为了适应不断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高层应致力于在内部创造“愿意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勇于超越,并实现不断成长”的氛围。首先要让组织内的个体或业务单元了解企业是一个整体,他们并不是单独地在处理事情。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宽松和鼓励员工不断适应和不断尝试创新的氛围,允许错误和失败的存在,但关键是从失败中成长并不断进取。另外,组织中要充分重视新的思想和业务,组织中的控制、调节机制不是用来“扼杀”这些创新萌芽的。

2.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企业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此,通过组织学习形成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文化、制度、结构、知识资产和核心能力的整体性、变化的系统性,创造有利于知识在企业各个层面自由顺畅地被传播、共享、转化、应用、创新的有利条件。组织学习能力包括:组织内化知识的能力,具体涉及组织吸收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并建构组织独特的新知识体系;组织外化知识的能力,即组织根据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的知识,并进一步创造知识的能力;组织的反思能力,即组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组织中的合作学习,组织中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提升。

三、复杂适应性企业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企业

本研究以有关中国企业案例式的出版物作为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选择的3本出版物,分别是由“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9)出版的《成长的经验-中国绩优大企业案例研究》[1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2)编写的《中国MBA案例》[14]和北京科教学校(2003)编写的《中国MBA经典案例》[15],他们都有意识地选取了我国国内业绩曾经优良的企业作为案例,详细记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经历,我们从中筛选的案例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所选案例按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避免选择国有独资、国家控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2)如果是国有企业,则必须有证据说明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3)企业所在的产业结构属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避免选取垄断行业的企业;(4)案例记述的企业的成长历程应充分详细,以保证变量能够编码,或者如果案例不足够充分,但必须能够容易获得相关资料,以保证能够编码。依上述4个条件,本研究从《成长的经验-中国绩优大企业案例研究》(12个)、《中国MBA案例》(3个)和《中国MBA经典案例》(5个)中筛选20个合格案例。此外,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已经成功(在市场上表现绩优)的企业,是因为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说得上是“复杂适应”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题目上将这些企业称之为“成长性”的,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成功只是过去的、暂时的,有些企业后来是失败的,其中可能的解释就是失败的企业并没有坚持自己过去的“复杂适应类型”或者没有变革企业追求新的复杂适应性。当然,这也是有待进一步证实的。

(二)特征变量的数据编码

1.编码的方法 本文按内容分析方法采取两种编码方法:其一是“Yes-No”两点编码法,即赋值0(no)和1(yes)。如果案例中清楚表明概念维度中某一变量,则该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其二是赖克特刻度法(Likert Scale)刻度编码法,从1到7,1表示“几乎没有”,7表示“极其显著”。两种编码方法各有利弊,两点法简单,受编码者主观影响较小,但不能表示企业之间的差异,比如在“企业组织对外部市场的响应性及交替互动”变量上赋值为1的两个企业,他们对外部市场的响应性及交替互动的实际表现可能有差异,一个程度更强些,一个可能弱些,但两点赋值不能表达出这种差异。赖克特刻度法虽然能够将企业间的差异表达出来,但编码复杂,而且赋值受编码者的主观影响较大。

为扬长避短和保证编码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取下列编码办法:第一,组织4人进行编码,2人一组,一组用两点法,另一组用刻度法。组内的两人采取双盲方式,对所有案例同时进行编码。第二,两点编码者,如果对某一案例的某一变量赋值为1,必须记录下案例中所有支持赋值判断的语句。刻度编码者,必须记录下案例中所有支持赋值判断的语句。第三,编码完成后,先记录下各人的赋值,然后组内、组间逐条进行讨论、修正,以保证编码结果尽可能客观。

2.编码的效度 第一,概念效度问题。概念效度是讲我们所测量的是否真正是所说的那个概念。本文要测量“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组织”,本研究的概念维度是否表达了“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组织”的概念。保证概念效度首先是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组织特征的分析即为保证概念效度。第二,编码效度问题。比如我们用“企业组织对外部市场的响应性及交替互动”等变量来反映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手段和运作机制方面的特性,但“企业组织对外部市场的响应性及交替互动”到底指什么?又如何清楚测量?我们通过对各个概念维度中每一个条目作了详细的界定阐述,来作为编码的统一标准。

3.编码的信度 编码前讨论过程。虽然文字上同一个词语,但编码者之间的理解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必须在编码之前尽可能降低,以至最低。为了统一大家对某一词的理解,参与本研究的5位成员对概念维度进行了3次讨论。第一次讨论:大家发表自己对各个概念条目的看法和理解,并在案例材料中举例说明。第二次讨论:重点讨论理解中的分歧,直到达成一致。第三次讨论:主要讨论编码。成员们主要讨论了打分标准和尺度。

预编码过程。采用双盲编码方法对20个企业材料进行编码,然后我们组织组内、组间逐条进行讨论。具体分析编码者对每条变量的理解以及操作方法,找出编码者们的分歧所在,并对这些分歧进行详细的讨论,最后形成更具操作性的变量解释,并依此修改编码表。

正式编码。将编码表整理成册,每位编码者人手一份。每位编码者依此进行正式编码。编码后,再进行组内讨论,依讨论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两位“Yes-No”两点编码者预编码的一致率为69.25%,正式编码一致率达82.75%。主持人参与他们讨论分歧原因,讨论后的一致率达94.5%(400个变量编码仅有22个不能达成一致)。对于不一致的编码,主持人与两位编码者3人采用多数原则决定最后得分。表3是20个案例企业和20个概念变量的“Yes-No”编码的最后数据。

两位“Likert Scale”刻度编码者预编码打分的完全一致率为17.25%,方向性一致率为60.5%,方向冲突率22.25%。如对同一变量,两人分别打5分和6分,两人打分方向性一致;但若两人分别打3分和6分,则两人打分方向性冲突。对于方向性一致的,取均值作为该变量的得分。对于方向性冲突的,主持人要求讨论,解决双方理解分歧。若讨论后双方仍达不成一致,主持人与两位编码者3人采取多数原则决定最后得分。正式编码中的完全一致率为23.5%,方向一致率为64.25%(两者之和达87.75%)。方向性冲突率为12.25%,讨论后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有31个。所以正式编码的讨论后总体一致率达92.25%。表4是20个案例企业的20个概念变量“Likert Scale”编码的最后数据。

(三)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同时采用分层聚类与非分层聚类两种方法,这样能够保证聚类的信度。首先,采用组间最小欧氏距离的集聚法对“Yes-No”两点编码的数据按概念变量和案例企业进行分层聚类,根据本文的企业复杂适应类型和成长模式的研究得到聚类的树状图,确定概念变量和案例企业分类的数目及具体的分类方式。然后再根据所确定的分类的数目,对相同数据进行非分层聚类。将非分层聚类和分层聚类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从而最终得出以“Yes-No”两点编码的数据进行聚类后概念变量和案例企业的分类结论。本研究还对“Likert Scale”刻度编码的数据进行同样步骤的聚类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分类的结论。这样,通过相同数据下不同的聚类方法以及不同数据的聚类结果,相互验证,保证聚类的信度。

2.聚类分析的结果 表5反映了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分层聚类集聚状态。综合聚类状态、变量距离和树状图,案例企业所对应的20个概念变量分为3类是比较合适的:变量5、6、7、11、16、17、19为第一类;变量3、4、10、13、18、20为第二类;变量1、2、8、9、12、14、15为第三类。若将变量归为4类,则变量10析出;若将变量归为5类,则变量1析出。用多元维度分析的方法来验证概念变量分层聚类的结果表明,应该用两维空间来描绘概念变量间的空间关系,如图1所示,20个概念变量被分为4个象限,不同象限的概念变量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反映了案例企业复杂适应的不同类型,本文根据根据各类别中概念变量的特征含义(参见表1及相关内容),将对应的企业称为动态适应型、自主超越型、多样化涌现型和未命名四类。

案例企业聚类分析表明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其中案例企业7江苏春兰、9鲁北化工、10青岛海尔、14四川希望、20东艺鞋业归为一类,根据这些企业实际成长经历的特征,它们的成长模式归类于规模成长型;案例企业2北京联想、4山东鲁花、6深圳TCL、8深圳三九、11北京新东方、15新浪、17清华同方、18郑州宇通归为一类,根据这些企业实际成长经历的特征,它们的成长模式归类于知识成长型;案例企业1四川长虹、3北京华远、5山东鲁能、12中国华源、13上海实业、16上海大众、19兖矿集团归为一类,根据这些企业实际成长经历的特征,它们的成长模式归类于结构制度成长型。

图1概念变量描述的复杂适应企业类型

(“Yes-No”两点编码数据,20个变量,20个案例)

(图中的v01指概念变量1,其余类推)

3.聚类分析的信度 应用“Yes-No”两点编码的数据,概念变量分层聚类和非分层聚类的结果中,只有变量11和变量16有差异;案例企业分层聚类和非分层聚类的结果中,只有案例企业1有差异。因此,相同数据下的不同聚类的稳定性很高。比较“Yes-No”和“Likert Scale”不同数据的聚类结果,案例企业聚类仅案例企业1的组别不同,聚类结果一致率达95%。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可信的。

四、企业成长模式与复杂适应性的匹配

表6和表7分别是运用运用“Yes-No”两点编码和“Likert Scale”刻度编码数据将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聚类与企业成长模式聚类的匹配表。通过计算不同成长模式企业所对应复杂适应企业的每个概念变量上的均值和方差,以及组均值及组间方差,可以发现表中的阴影部分的类均值,无论纵比还是横比,都比非阴影部分的均值具有明显的差异。表8总结了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聚类和企业成长模式聚类结果及其交叉匹配关系。

1.规模成长型与动态适应型的匹配 利用“Yes-No”两点编码数据计算表明,规模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0.83;自主超越型0.40;多样化涌现型0.17,方差检验的F值为11.91(0.001)。利用“Likert Scale”刻度编码的数据计算表明,规模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5.31;自主超越型3.70;多样化涌现型2.61,方差检验的F值为19.95(0.000)。此外,在概念变量4自生长、变量17外化知识的能力和变量20组织中合作学习的能力上也具有较高均值。

上述分析表明,规模成长型企业的显著特质是动态适应型,兼具有自主超越型的部分特质。在本研究的案例中,江苏春兰、鲁北化工、青岛海尔、四川希望、东艺鞋业的成长模式属于规模成长型,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青岛海尔。

2.知识成长型与自组织超越型的匹配 利用“Yes-No”两点编码数据计算表明,知识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0.43;自主超越型0.96;多样化涌现型0.30,方差检验的F值为17.05(0.000)。利用“Likert Scale”刻度编码的数据计算表明,知识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3.83;自主超越型6.00;多样化涌现型3.20,方差检验的F值为20.38(0.000)。此外,在变量1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变量16倡导不断成长的文化氛围、变量14组织内部分散收集信息、分散处理信息并内部共享上也有较高均值。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企业成长模式在复杂适应的概念各类型上的组均值

上述分析表明,知识成长型企业的显著特质是自主超越型,兼具有多样化涌现型的部分特质。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北京联想、山东鲁花、深圳TCL、深圳三九、北京新东方、新浪、清华同方、郑州宇通的成长模式属于知识成长型,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清华同方。

3.结构制度成长型与多样化涌现型的匹配 利用“Yes-No”两点编码数据计算表明,结构制度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0.16;自主超越型0.14;多样化涌现型0.76,方差检验的F值为22.67(0.000)。利用“Likert Scale”刻度编码的数据计算表明,结构制度成长型企业所对应的复杂适应企业的概念变量类均值分别为:动态适应型2.81;自主超越型2.80;多样化涌现型5.05,方差检验的F值为18.20(0.000)。此外,在变量10企业组织边界模糊多变上的均值也较高。

上述分析表明,结构制度成长型企业的显著特质是多样化涌现型。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四川长虹、北京华远、山东鲁能、中国华源、上海实业、上海大众、兖矿集团属于结构制度成长型,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兖矿集团。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成长模式不同,需要企业采取的适应方式也就不同,即不同成长模式下的企业复杂适应类型是不同的。

1.对于规模成长模式的企业而言,通过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以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收益。这种成长模式机理的认识基础是企业规模选择和利润获取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因此,这种规模成长模式实际上取决于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及时而灵活的反应能力,即企业作为一种生命体与环境条件互动能力。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既表现为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过程的适应包含感应、解析、反应、行动和成长等,作为结果的适应是其结构、机能、理念、运行机制等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而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和谐、协调。因此,规模成长模式企业的复杂适应类型是动态适应型。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企业成长模式在复杂适应的概念各类型上的组均值

2.对于知识成长模式的企业而言,其生存和发展决定于自身知识积累过程,学习、协调以及组织能力决定着企业成长的速度、路径和极限。企业知识积累和经验决定了企业其它所有资源所能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制约企业成长的速度。外部知识内部化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内部知识外部化的知识运用和再发展的过程的交互循环,是实现这类企业成长的基本机制。这种成长机理的认识基础是企业自身可以改变异质性程度或能力水平来自主地实现规模调整。企业通过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受市场支配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这种知识成长模式实际上取决于企业对环境的自主创造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作为主体而存在,同时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又起着“环境”的作用。因此,知识成长模式的企业对应于复杂适应类型是自主超越型。

3.对于结构制度成长模式的企业而言,在一段时期内体现在企业建立起与环境复杂性相适应的结构和机制,当环境的复杂性高于组织的复杂性时,根据优胜劣汰原则,企业因为不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其生存能力就下降了[15]。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治理结构的改善来实现企业的制度性成长,即在保证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效率的同时,通过设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因此,这种结构制度成长模式实际上使得企业的行为主体和他们行为方式呈现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企业内部的多样的独立行为主体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以及因拥有自主决策权力所要求的自身“利益”,且由于他们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存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关系,此外,这些行为主体还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变革”自己的行为规则,改变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结构制度成长模式的企业对应于复杂适应类型是多样化涌现型。

此外,不同成长模式企业的复杂适应的特征上也有交叉现象,其交叉的范围依动态适应型、自主超越型、多样化涌现型的顺序而定,如表8右边所示。

标签:;  ;  ;  ;  ;  ;  ;  

成长型企业复杂适应性分析_聚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