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_国民收入论文

论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_国民收入论文

试论马克思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试论论文,模型论文,总需求论文,总供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当人们谈及象总供给、总需求这样的总量概念时,总是很容易联想到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这样,无形之中,总供求分析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品,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指导意义。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包含着总供求分析的重要思想。

一、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具有总量分析的意义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那就是,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得以正常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从而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理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大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仅具有结构分析的意义,而且具有总量分析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总量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作为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的运动和个别资本的运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都包括生产消费,都必须经过两个流通阶段,都必须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等等。但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资本,又和构成这个整体的个别资本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在社会资本的运动中包含着个人消费以及媒介这一消费的简单商品流通,而个别资本的运动则不包含这一过程。

第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的出发点,是作为总量的社会总产品。既然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而且包含个人消费,那么,只有从社会总产品即社会总商品资本出发,才能对社会资本的运动作出正确的分析。这是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产品即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即消费资料。

第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作为总量的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既然再生产理论分析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即社会总商品资本,那么,分析社会资本的运动,也就是分析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这一运动必须经过销售、购买和生产三个阶段。如果销售阶段得以顺利进行,则社会产品就可全部实现。此时,社会产品就可在价值形态上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全部资本价值,同时在实物形态上补偿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全部物质资料。因为社会产品的全部实现,意味着社会产品各部分已全部转移到需要它们的各个购买者手中。可见,只要社会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就可全部得到解决。所以,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研究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产品总供求的均衡问题。

第四,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产品实现条件的论述。既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产品得以全部实现呢?或者说,社会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不论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还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使社会产品得以全部实现,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换言之,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正好满足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正好满足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2)第一部类为本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正好满足本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3)第二部类为本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正好满足本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当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社会产品就可全部实现,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就处于均衡状态。

总之,不论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考虑对象和分析的出发点看,还是从这一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看,它都属于总量分析,具有总量分析的意义。

二、马克思再生产图式中所包含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式

如前所述,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产品实现条件的论述。为了说明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他明确指出,社会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 在实物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与产品实物形态的划分相适应,又可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Ⅰ)和消费资料的生产(Ⅱ)两大部类。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

如果不考虑积累的因素,只考察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则社会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V+m)=ⅡC (1)

公式(1)表明,要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换言之,要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正进行,第一部类对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对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均衡。

由公式(1)还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将公式(1)的左右两边都加上ⅠC,可得:

Ⅰ(C+V+m)=ⅠC+ⅡC(2)

公式(2)表明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之间的关系,即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

另一方面,将公式(1)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Ⅱ(V+m)并整理,可得:

Ⅱ(C+V+m)=Ⅰ(V+m)+Ⅱ(V+m) (3)

公式(3)表明了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消费之间的关系,即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式(2)和公式(3)是根据公式(1)推导出来的,但它们又是对公式(1)的必要补充,因而具有独立的理论意义。如前所述,公式(2)是通过在公式(1)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ⅠC推导出来的。但是,公式(1)左右两边所加的ⅠC,其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公式(1)左边所加的ⅠC表示第一部类对本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而右边所加的ⅠC则表示第一部类对本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 两者不一定相等。所以,当我们在公式(1)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ⅠC时,已经包含了第一部类对本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正好等于本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一假定。同样,当我们在公式(1)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Ⅱ(V+m)推导出公式(3)时,也已经包含了第二部类对本部类消费资料的供 给正好等于本部类消费资料的需求这一假定。这说明,由公式(1)推导公式(2)和公式(3),不只是简单的数学推导,而且在理论上增加了新的内容。

公式(1)、(2)、(3)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下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只要满足这些公式所包含的条件,则社会产品就能全部实现,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就必定相等。可见,马克思简单再生产图式中已经包含了社会产品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思想。诚然,他没有用公式明确地表述这一思想,但只要我们对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图式稍作改进,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公式(2)和公式(3)的左右两边同时相加,即可得:

Ⅰ(C+V+m)+Ⅱ(C+V+m)=ⅠC+ⅡC+Ⅰ(V+m)+Ⅱ(V+m)(4)

在公式(4)中,Ⅰ(C+V+m)表示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供给,Ⅱ(C+V+m)表示第二部类对消耗资料的总供给,两者之和就是社会产品的总供给;ⅠC+ⅡC表示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Ⅰ(V+m)+Ⅱ(V+m)表示两大 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 两者之和就是社会产品的总需求。因此,公式(4)表明, 要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必须等于总需求。

如果考虑积累的因素,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则社会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第一部类剩余价值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V+△V+m/X)=Ⅱ(C+△C) (5)

公式(5)表明,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换言之,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第一部类对第二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对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均衡。

由公式(5)还可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在公式(5)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Ⅰ(C+△C)并整理,可得:

Ⅰ(C+V+m)=Ⅰ(C+△C)+Ⅱ(C+△C)(6)

公式(6)表明,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正好满足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换句话说,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之一是,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必须等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

另一方面,在公式(4)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Ⅱ(V+△V +m/X)可得Ⅱ(C+V+m)=Ⅰ(V+△V+m/X)+Ⅱ(V+△V+m/X)(7)

公式(7)表明,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正好满足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换句话说,扩大再生产下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之一是,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

公式(6)和公式(7)都是根据公式(5)推导出来的,但它们都具有独立的理论意义。当我们通过在公式(5)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Ⅰ(C+△C)而推导出公式(6)时, 已经包含了第一部类对本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等于本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一假定。同样,当我们通过在公式(5)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Ⅱ(V+△V+m/X)时,已经包含了第二部类对本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等于本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这一假定。

公式(5)、(6)、(7)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如果这些公式所包含的条件均得到满足,则社会产品就可全部实现,社会产品总供给就必定等于总需求。可见,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中也包含了社会产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这一思想。马克思虽然没用公式表述过这一思想,但只要我们把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稍作改进,就可得到这样的公式。将公式(6)和公式(7)的左右两边同时相加并整理,即可得:

Ⅰ(C+V+m)+Ⅱ(C+V+m)=Ⅰ(C+△C)+Ⅱ(C+△C)+Ⅰ(V+△V+m/X)+Ⅱ(V+△V+m/X)(8)

公式(8)中,Ⅰ(C+V+m)表示扩大再生产下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供给,Ⅱ(C+V+m)表示扩大再生产下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两者之和就是扩大再生产下社会产品的总供给;Ⅰ(C+△C)+Ⅱ(C+△C)表示扩大再生产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Ⅰ(V+△V+m/X)+Ⅱ(V+△V+m/X)表示扩大再生产下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两者之和就是扩大再生产下社会产品的总需求。因此,公式(8)表明,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必须正好等于总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具有共同的规律性。那就是,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产品就必须全部实现,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必须等于总需求。为此,(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此时,(a)第一部类对第二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等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b)第二部类对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等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2)第一部类对本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本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3)第二部类对本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本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当(1)(a)和(2)所表示的条件得到满足时, 生产资料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当(1)(b)和(3)所表示的条件得到满足时,消费资料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当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各自的总供求相等时,社会产品的总供求也必定相等。当社会产品总供求相等时,社会产品就可全部实现。所以,社会产品总供求的均衡,集中体现了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精髓。

三、马克思总供求模型与西方经济学总供求模型的比较

从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首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不存在政府干预和对外贸易为假定条件。其次,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货币只是作为交易的媒介而起作用,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没有实质影响。最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尽管包含有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但鉴于产业后备军经常存在这一事实,没有将劳动市场引入再生产图式。因此,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总供求模型,实际上是只包含一个市场,两个部门的总供求模型。它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简单的两部门收入——支出模型。所以,我们所比较的,实际上是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两部门收入——支出模型。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也不考虑没有积累或储蓄的情况。

根据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是,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必须等于总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C+V+m)+Ⅱ(C+V+m)=Ⅰ(C+△C)+Ⅱ(C+△C)+Ⅰ(V+△V+m/X)+Ⅱ(V+△V+m/X)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模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是,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必须等于总需求。其中,国民收入的总供给由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由消费(C)和投资(I)两部分构成。这样,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又可表示为消费加储蓄等于消费加投资,用公式表示就是:

C+S=C+I

马克思总供求模型与西方宏观经济学总供求模型的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它们都以国民经济的总量为研究对象,都采用总量分析法,都以总供求均衡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在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包含消费的因素,这一因素是可以消去的。因此,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又可以等价地表述为储蓄等于投资,或者用公式表示为S=I。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中,社会产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是否也可以等价地表述为储蓄等于投资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不难证明这一点,设社会产品总供求均衡,则有Ⅰ(C+V+m)+Ⅱ(C+V+m)=Ⅰ(C+△C)+Ⅱ(C+△C)+Ⅰ(V+△V+m/X)+Ⅱ(V+△V+m/X)。将公式两边同时减去Ⅰ(C+V)+Ⅱ(C+V)并整理,即可得Ⅰ(m-m/X)+Ⅱ(m-m/X)=Ⅰ(△C+△V)+Ⅱ(△C+△V)。公式左边表示两大部类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即总储蓄,公式右边表示两大部类追加的资本总量,即总投资。故上式表示总储蓄等于总投资。这说明,当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总储蓄必等于总投资。

另一方面,马克思总供求模型与西方经济学总供求模型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除理论基础不同外,主要的差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如前所述,马克思总供求模型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社会产品从价值上看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从实物上看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构成。这样,通过对社会产品总供求均衡条件的分析,就可以说明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而西方经济学总供求模型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从价值上看是最终收入,即生产要素的报酬,它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四个部分构成。如果不考虑生产概念的差别,则国民收入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V+m),它不包括中间收入的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价值C。从实物上看, 国民收入也就是最终产品。如果不考虑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则国民收入仅由消费物品构成。如果考虑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则国民收入除包括消费物品外,还包括一部分用于投资的资本物品。但不管是否考虑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国民收入中始终不包括中间产品,即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为了避免重复计算而把中间产品排除在外是正确的。但因此而把中间产品排除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之外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如果缺少了中间产品,则不但社会生产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最终产品的顺利实现也将变得不可能。如前所述,最终产品的实现和中间产品的实现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抛开中间产品来谈最终产品的实现问题。如果没有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换,最终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

第二,包含的内容不同。马克思总供求分析的出发点是社会产品,而社会产品既包括最终产品,又包括中间产品。因此,马克思所指的总供求均衡,不仅意味着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而且也意味着中间产品的供求均衡。西方经济学总供求分析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仅仅包括最终产品(不考虑折旧的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总供求均衡,仅仅意味着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而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并不意味着中间产品的供求也均衡。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分析是不全面的。此外,马克思的总供求分析是与结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所说的总供求均衡,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从而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是与结构分析无关的。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包含消费的因素,故可将其消去。于是,总供求均衡又可等价地表述为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然而,总供给一方的消费是指消费品的供给,总需求一方的消费是指消费品的需求。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中同时消去消费,必须以消费品的供给等于需求为前提。事实上两者并不一定相等。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品供求不一致的问题,可通过企业存货的调整来解决。设总供给量为100单位货币,其中消费品供给50单位,投资品供给50单位。 总需求量为100单位货币,其中消费品40单位,投资品需求60单位, 或者相反,消费品需求60单位,投资品需求40单位。在前一场合,会有10单位消费品卖不出去,这卖不出去的10单位消费品将变为企业存货,投资因此增加10单位。在后一场合,由于消费品需求比供给多去10单位,企业存货将减少10单位,消费品供给因此增加10单位。在上述两种场合,通过企业存货的调整,消费品和投资品各自的供求最终达于均衡。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在前一场合,卖不出去的10单位消费品最终变成企业的存货投资,但消费品供给的减少和投资品需求的增加都不是企业所意愿的。在后一场合,供不应求的消费品最终由企业存货投资的减少来弥补,但消费品供给的增加和投资品需求的减少也都不是企业所意愿的。因此,通过存货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只是一种事后的或非意愿的均衡,而不是事前的或意愿的均衡。这说明,总量分析如果离开了结构分析,将变成一种纯粹的数字游戏。

第三,分析时期的长短不同。在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中,投资具有两重性质。投资或增加的资本当然是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要素的,因而属于总需求的一部分。然而,投资的增加也意味着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增加。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这些生产要素就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投资的增加也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不过,作为总需求的投资和作为总供给的投资,所涉及的时期是不同的。从短期看,投资是总需求,从长期看,投资是总供给。马克思对投资的分析,是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中进行的。换句话说,在马克思那里,投资的增加是与生产规模的扩大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总供求分析,不仅是要说明总产量的短期决定,而且是说明总产量的长期增长。因此,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同时具有长期分析的意义。在西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只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其总供求模型只限于说明总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的短期决定。至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或总产量的长期增长,那是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模型属于短期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的总供求模型_国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